于皖寧
摘要:“童年”是一個社會概念,是一個文化產(chǎn)物,雖然具有生物基礎,但是只有在社會環(huán)境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下它才有可能實現(xiàn)。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成年與童年呈現(xiàn)出“聚合”和“分離”兩種狀態(tài),其分別在《格林童話》與《安徒生童話》中有所體現(xiàn)。文章從“童話”和“童年”的概述入手,分析“童話”的發(fā)展階段及其所呈現(xiàn)的童年觀念,闡述“童年”觀念的誕生和發(fā)展歷程,并對把握“童年”距離,構建新型關系的策略進行探究,以期真正認識兒童、尊重兒童。
關鍵詞:《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童年距離;共同建構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9-0133-04
兒童是自然人、社會人、文化人、活動人與未知人的統(tǒng)一體。童年是一個社會概念,是一個文化產(chǎn)物,只有在社會環(huán)境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下才有可能實現(xiàn)。人們對童年的理解呈現(xiàn)多元化,主要分為生物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和精神(心理)現(xiàn)象這三個維度,它們共同組成童年觀。《格林童話》與《安徒生童話》都是童話王國中的瑰寶,流傳廣泛,影響深遠,長久以來深受讀者喜愛,然而兩者雖同為童話,但風格卻迥然不同,他們分別體現(xiàn)“聚合”和“分離”的童年觀念。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關系,有效把握童年與成年之間的距離?下面,筆者從《格林童話》與《安徒生童話》所體現(xiàn)的童年觀念入手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究。
1.“童話”的含義
童話是兒童文學體裁中的一種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夸張、象征的手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其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jié)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往往采用夸張、擬人的修辭手法,舉凡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賦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們人格化。
2.童年的含義
“童年”是一個被發(fā)明出來的概念,印刷術普及之前,兒童與成人之間靠口語傳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類并沒有“童年”;印刷術普及之后,文字成為主導,成人掌握著文字和知識的世界,兒童與成人之間出現(xiàn)了一道文化鴻溝,“童年”誕生了。關于兒童年齡的具體劃分,目前國際上和中國都遵循著聯(lián)合國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中的規(guī)定。兒童指的是年齡在18周歲以下,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撫育和保護的特殊人群。如果按照這一規(guī)定,童年這個概念的存在還不到40年。
童話的發(fā)展與人們所持有的童年觀念息息相關,依據(jù)創(chuàng)作主體和創(chuàng)作對象的不同,人們將童話的發(fā)展劃分為民間童話和文人童話兩個階段。
(1)民間童話。從起源來看,童話是由遠古流傳下來的口傳民間文學發(fā)展而來的,也因此保留了許多口傳民間文學的特征,如口語化、短小精悍、情節(jié)跌宕起伏等。這類童話的內核是“原始思維”。在遠古時代,成人與兒童并無明確的區(qū)分,成年與童年也沒有明顯的界限,他們用同樣純真的眼光和群體性的思維方式看待世間的一切,以童話文體表達自己對世界、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這時的童話實質上是由人類而作,也為人類而作,它們的創(chuàng)作者和創(chuàng)作對象都是整個人類群體,這類童話被稱為“民間童話”。
(2)文人童話:18世紀下半期,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自然教育論,沖擊了傳統(tǒng)的童年觀念?!拔覀儗和且稽c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什么,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么,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待,而不想想他還沒有成人哩?!边@一教育理論不僅引導人們認識到兒童的特殊性,更看到童年的重要性,這標志著“兒童的發(fā)現(xiàn)”。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兒童在身心發(fā)展上與成人的差異,他們是擁有自己獨特需求的獨立存在,于是社會開始需要適合兒童的專門讀物,文人開始有意識地為兒童創(chuàng)作,童話漸漸走進兒童的世界。這類童話有的是以民間故事為基礎的再創(chuàng)作,如《豪夫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有的則全然是個人獨立的全新創(chuàng)作,如瓊·艾肯的《餡餅里包了一塊天》等。這些作品往往注重運用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的表達方式,以詩意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構建夢幻的童話世界,飽含著作家獨特的個人氣質與生命理想,折射社會現(xiàn)實,蘊含著明顯的教育意義,于是童話逐漸成為一種建構時代真理的工具,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作用。這類由文人創(chuàng)作,針對兒童群體的童話被稱為“文人童話”。
2.兩階段所呈現(xiàn)的童年觀念
作為兩部同樣負有盛名的民間童話和文人童話代表作《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它們分別體現(xiàn)成人和兒童的“聚合”狀態(tài)和“分離”狀態(tài)。
(1)“聚合”狀態(tài)。在此階段,人們將整個宇宙中的所有事物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對群體、對世界進行統(tǒng)一的理解和思考。《格林童話》就是那個時期的真實反映,其為全體人類而創(chuàng)作,表達人類群體對這個世界的整體認知?!陡窳滞挕返墓适聛碓词歉窳中值芩鸭淼拿耖g故事,他們秉持著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竭力保持民間故事的原汁原味。這些故事大部分源于民眾的口述,也有一些來自書面材料,它們沒有特定的作者,是集體創(chuàng)作的結晶,是歷經(jīng)大浪淘沙逐漸形成的“看不見的河床”,是某一群體的共同記憶,具有時空的穿透力。
(2)“分離”狀態(tài)。在此階段,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兒童在身心發(fā)展上都與成人有所差異,是擁有自己獨特需求的獨立存在。作為這一階段的代表作,與《格林童話》面向整個人類群體不同,《安徒生童話》則注重兒童的特殊性,是專門針對兒童群體而創(chuàng)作的。在這些作品中,安徒生關注到兒童的特殊性,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將兒童從成人藝術的園囿中分離出來,并將其帶入一個獨屬于他們的、夢幻的童話世界,用孩童的風格為童稚的心靈講述屬于他們自己的故事,傳達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
“究竟是因為人們認識到兒童與成人有著本質的不同和需求才造成二者的分隔,還是二者被分隔后才被分別賦予不同的本質和需求?”筆者帶著這個問題對現(xiàn)代童年的誕生進行探尋。
1.“聚合”狀態(tài)下的童年
原始社會是典型的社群主義社會,集體生活將所有年齡和階層的人都卷入同樣的激流中,沒有給任何人留下獨處的時間和私密的空間,對于當時的人類來說,群體探索即自我探索,群體情感即個人情感,具有鮮明的群體性特征。當時社會以口語溝通為主,“一般人主要通過耳朵來獲取知識。他們聆聽公開的布道,觀看神秘劇,聽人們朗誦敘事詩、唱民謠和講故事?!边@些公開的口語交流活動面向所有人,兒童有機會接觸文化中一切的行為方式,不存在任何秘密。兒童跟成人玩同樣的游戲,也聽同樣的童話故事,《格林童話》所搜集整理的民間故事便由此而來。于是,作品鮮明的口語化、民俗化語言風格、簡明易記的敘事模式和幽默風趣的審美意蘊便都能找到根本緣由,部分刺激血腥情節(jié)的設計也不難理解。
2.“分離”狀態(tài)下的童年
(1)前提。15世紀,印刷機的發(fā)明使一個人說的話和寫的著作得以流傳,它將個人的觀點帶入到一個未知的世界,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普遍的自我觀念,用個人的聲音滿足永恒的問題,而不再需要一個社會集合體,于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作家”誕生。寫作由單純的抄寫變成一種高度個人化的活動,文人童話應運而生。人們的閱讀方式也因印刷書籍的出現(xiàn)而發(fā)生改變。閱讀成為一種私人行為,讀者在自己的心靈世界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筑起一道堅實的屏障,強調個體的思考和理解,這能從根本上削弱口語文化的心理和社會基礎。自此,人們對個性的需求越來越無法抗拒,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強調自我意識的思想運動接連興起,工業(yè)化的浪潮迅速席卷歐洲,個人主義逐漸成為一種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心理條件,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學作品作為個體思想的“傳聲筒”更是其中的典例?!栋餐缴挕吠ㄟ^細膩的情感描寫塑造出一個又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不僅是身份的傀儡,而是擁有豐富情感和獨立思想的“個人”。他們不僅對世界有著獨特的認識和心理體驗,而且重視對自我的探索,強調通過自主選擇追求內在自我的圓滿。
(2)誕生??萍紕?chuàng)新推動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個人主義浪潮促使人們不斷進行自我求索,這使世界時刻處于一種動態(tài)的變遷之中,于是在《安徒生童話》中,時空的精確性變得重要起來,因為每時每刻發(fā)生的每件事情都是獨一無二、無法復刻的。與此同時,新的傳播媒介將具有讀寫能力的人從人群中分離出來,擁有讀寫能力成了人們進入抽象知識世界的“入場券”。為了成為“文化人”,人們必須接受系統(tǒng)的知識教育,于是現(xiàn)代學校制度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學徒制,登上歷史的舞臺。學校以嚴格的紀律和不斷延長的學時使兒童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并通過規(guī)定不同等級的知識和技能建立兒童發(fā)展的結構。家庭也不再是僅用于傳承姓氏和地產(chǎn)的私人權利性制度,更成為一種教育機構,它不僅需要保證兒童接受學校教育,還需要提供輔助教育,承擔兒童道德和精神上的塑造功能。學校和家庭共同將兒童隔離在一個有紀律且日益嚴格的世界中,通過知識壟斷制造文化秘密(成人認為兒童不宜知道的信息)??梢哉f,家庭和學校一起將兒童從成人世界分隔出來,正如《安徒生童話》中的許多角色,他們沒有什么特定的身份,只是孩子。不過,這種分離狀態(tài)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具有鮮明的階層差異。資產(chǎn)階級既擁有負擔這種教育的能力,又無法忍受不同階層自然的平等共存狀態(tài)。因此,他們主動從巨大的同質社會中撤離,在封閉的家庭和學校中滿足自己對隱私性的追求和對舒適度的新需要,“工匠識字文化”便由此而來。他們將閱讀的藝術局限于“特權階級”之中,使童年成為一個社會和知識的分類。在《安徒生童話》中,同樣是兒童,有的是在學校讀書的學生,有的卻仍是跟著師傅學手藝的學徒。這正是階層差異帶來的差別,然而當一個群體是以某個單一特征為基礎而形成時,它帶有的其他特征也會不可避免地引起注意。于是,童年的特殊性變得愈發(fā)鮮明,并逐漸滲透到底層階級。童年與成年的分離狀態(tài)漸漸完成,現(xiàn)代意義上的童年誕生。
3.童年的本質
兒童與成人實際上是因為被社會文化分別賦予不同的本質和需求才被區(qū)隔的。個人主義的發(fā)展使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隨之而來的年齡和階層所帶來的知識差距使曾經(jīng)被牢牢束縛著的多晶體社會逐步解體,化為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群體,而成人和兒童正是在此背景下被區(qū)隔的兩個典型的特殊群體?!陡窳滞挕分械膬和恰霸恕?,與成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不做區(qū)隔,這時期的“童年”只有描述性含義,指一個必然的生理階段。而《安徒生童話》中的兒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童年”被賦予評價性含義,與成年區(qū)隔,指兒童合乎天性的生活方式。
“童年”作為生理上的描述性概念在任何時代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理解這一時期以及如何賦予其意義則是文化的范疇,不同時期的人們對于童年話語擁有不同的文化假設和期待。已知人類思想史上童年觀念的演變總體呈現(xiàn)出“聚合—分離—聚合”的過程。那么,這到底是一種歷史的倒退還是另一個層面上的“人”性的回歸?在當今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關系,把握童年與成年之間的恰當距離?
1.明確界限:兒童的特殊性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由此可見,人們必須認識到兒童的特殊性,明確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界限。
(1)純真?!凹冋妗奔醇儩嵄菊?,是生命最原始的狀態(tài)。兒童的思維簡單直接,往往以一種理想化的方式看待世界,天然地信賴與依賴他人。在兒童的身上,人們可以看到?jīng)]有被世俗浸染過的、人性最本初的自然而質樸的生命之美。
(2)需教育。兒童在身心方面的不成熟是生理上的事實。因此,以兒童為主體的、適當?shù)模梢源龠M兒童身心發(fā)展,引導兒童不斷完善自己,幫助兒童適應不斷變化發(fā)展著的、復雜的人類社會的教育是有必要的。
2.弱化差異:尋求新型關系
實際上,并非所有兒童都愿意被隔離在虛假美好的“童話花房”,也并非所有兒童都如彼得·潘一般渴望擁有永恒的童年。在大眾媒介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兒童的需求正向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方向發(fā)展。對“童年”的過度“捍衛(wèi)”看似是對兒童的重視,其實是給“童年”套上不必要的枷鎖,甚至標志著對“童年”的破壞。因此,人們不妨嘗試著在肯定童年特殊性的前提下,適當?shù)厝趸^本質差異,尋求共性,通過平等的對話,共同探尋一種新型的兒童與成人關系。
(1)避免兩個極端。一方面,弱化差異并非否認成人與兒童之間差異存在的客觀性,也并非鼓勵兒童一味追求盡快發(fā)展成熟和社會化,更非支持“童年的消逝”。因為兒童和童年都屬于“實踐的真實”,無論如何被定義,都是永遠不會消逝的。兒童自身便是一股保護童年的力量。另一方面,弱化差異并非意味著成人可以丟棄應承擔的教育責任。成人應努力成為更平等的教育者和更科學的建構者,積極與兒童展開對話,基于生物學基礎并結合階層、種族等其他變項對兒童進行更加全面、綜合的文化建構。
(2)共同建構。要想科學、合理地建構成人與兒童的關系,成人應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并在不斷了解兒童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引導兒童主動參與到對自我以及社會的建構中,以此為兒童提供更多的機會,同時把更多的選擇權留給兒童。例如,成人可以創(chuàng)設一種新型的協(xié)作機制,讓兒童成為“無價的有用參與者”,參與到一些生產(chǎn)性的活動中。這不僅有助于兒童的能力和個性發(fā)展,還有助于他們對自身的責任感、價值感和歸屬感的認同。就像沃爾特·霍奇斯所說,在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個渴望掙脫的大人,每個大人的內心也都有一個渴望回歸的小孩,兩者重疊之處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空間。這個共同的空間正是共同建構需要予以更多關注的地方。
綜上所述,以明確必要的界限為前提,努力減小差異,尋求共同建構童年與成年之間將會保持一個合理的距離,成人與兒童之間也將會建立起一種值得期待的新關系。盡管這個距離可能難以捉摸,盡管這種建構可能并不熟練,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探尋。
參考文獻:
[1]邱美煊.論小學教育專業(yè)中的童話寫作教學[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04).
[2]張小花.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策略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S1).
[3]胡麗霏.整合教材內容緊扣單元目標———人教版第七冊童話教學單元的整體構想[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06).
[4]金學成.小學語文低段“童話創(chuàng)編”教學方式的探索與實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4(06).
[5]莫崇芬,楊屹立.讀寫有機結合:彰顯小學童話教育教學價值的有效策略[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2(03).
[6]韓例芬.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藝術性與實效性[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1).
[7]烏彥博.小學語文童話教學誤區(qū)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
[8]孫建龍.小學語文童話體文章閱讀教學簡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S2).
Grasp Childhood Distance to Explore Common Construction
Yu Wanning
(Primary School Department of Xianlin School,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Childhood" is a social concept and a cultural product. Although it has biological basis, it can only be realized under the stimul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dulthood and childhood show two states of "convergence" and "separation", which are reflected in Greens Fairy Tales and Andersens Fairy Tales respectively. Starting with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fairy tales" and "childho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fairy tales" and the childhood concepts it presents, expounds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hildhood" concept,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grasping the "childhood" distance and building a new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truly understand and respect children.
Key words: Greens Fairy Tale; Andersens Fairy Tales;childhood distance; co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