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嫻(海陽市博物館,山東 海陽 265100)
在文物修復工作中,傳統(tǒng)修復技術經(jīng)過長時間的應用,發(fā)揮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人們的肯定。在傳統(tǒng)修復工作中,粘接修復材料和當前采用的材料有一定的不同,有的是松香加油脂以及顏料,有的是蟲膠漆以及顏料,這些粘接材料只能臨時使用,這是因為它易脆且粘接強度比較弱。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粘接材料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各種高分子粘接材料隨之出現(xiàn),使得粘接技術在文物保護修復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促使文物保護以及修復進入新的應用領域。
人類長期歷史發(fā)展所形成的文物,有著重要的參考和文化價值,能反映當時社會的勞動條件、生產(chǎn)力水平等,有著個性化特征和巨大的收藏意義。在歷史進程中,文物因長期受磨蝕多有損耗,文物修復可以完善文物外觀,對于文物傳承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文物種類較多,其范圍涵蓋了人們?nèi)粘I畹母鱾€方面,其中包括玉石、鐵器、陶瓷等,有不少稀有物品,同時還包括較為復雜的文物分類。如在小類型文物中,玉石類又可劃分為戒指、手鐲等,陶瓷類又分為罐、碗等。文物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為后世文物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物經(jīng)歷了較長發(fā)展時間,在存留期間極容易受到自然及人力的破壞。在此狀況下,相關人員必須結合實際情況,盡可能還原文物外觀,這需要全面了解不同材質的文物,其中包括文物相應的組織結構、保留環(huán)境、使用年代及病變因素等,在此基礎上要對不同類型的文物采取針對性的修復計劃和方案,充分體現(xiàn)文物歷史價值。
粘接技術主要利用合適的材料,借助物理及化學反應,使文物與材料有效結合,同時粘接技術的應用成效可通過具體情況體現(xiàn)出來,包括粘接強度、粘接材料配比以及粘接材料抗老化程度等。粘接前的文物斷面處理直接影響著后續(xù)粘接效果。
在各類型文物修復過程中,文物性質、表層結構及內(nèi)部結構都存在較大差異,同時表面鐵蝕、污染程度不同,因此,在應用粘接技術前,需要對文物斷面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首先,文物未出土前,長期處于地下侵蝕環(huán)境中。地下土壤包含酸、鹽、堿等多種化學物質成分,埋藏環(huán)境又較為潮濕。文物一旦出土,其表層銹蝕程度加劇,斷面化學粘附物質會對修復工作造成一定影響。其次,出土文物受大氣環(huán)境的影響,大氣污染會進一步加劇文物表層的污染,其主要體現(xiàn)在表面附著大量油脂、粉塵或各種氧化物,并且內(nèi)部結構聚強度不高,在應用粘接技術時,文物無法吸收和溶解粘接材料,直接影響粘接技術的充分發(fā)揮。
在進行粘接技術應用前,技術人員需要對修復文物表面進行全面清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針對被灰塵污染的表面文物,利用無水乙醇或純凈水進行清洗,保證干凈后,將文物曬干;如存在污跡可利用無水乙醇或丙酮等對文物斷面進行擦拭,如文物斷面存在銹蝕情況,可利用機械方式對銹蝕層進行剔除,但在此操作過程中需要防止損傷文物,利用容易滲透的粘接材料,提升粘接效果,增強粘接強度。此外,技術人員需要對文物表層銹蝕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根據(jù)文物的不同類型,對凈化手段進行合理選擇,確保文物斷面表層凈化效果。
為了確保文物斷面能與膠黏劑黏合得緊密而牢固,浸潤修復文物非常重要。通常在文物修復前,技術人員首先要對文物進行全面清洗,如果修復斷面上有水分殘留,會對膠黏劑的完全浸潤效果造成直接影響。如部分常年濕度較大的地區(qū),文物斷面極容易吸附外部環(huán)境的水分,導致文物斷面上留存有無機鹽類、水分以及其他可溶性物質等,留存的水分會對膠黏劑的完全浸潤效果造成阻隔,使黏附力降低,斷間甚至出現(xiàn)鼓泡現(xiàn)象。在外力作用下,水分還會導致粘接修復完成的文物再度斷裂或分離。其次,在修復文物過程中,不少文物存在斷面疏松的情況,水分極容易吸附,降低斷面內(nèi)聚力。在對這種文物進行修復時,需要加溫清除文物截面或氧化層內(nèi)的水分,使斷面粘附能力增強,這里可采用電吹風進行加溫,操作極為便利,能根據(jù)具體粘接要求對溫度加以控制。此外,技術人員還需要對膠料進行調(diào)和,并保證調(diào)和均勻,調(diào)好后才能將液狀膠黏劑均勻涂抹在文物斷面上,使斷面完全浸潤。此方式能保證修復后粘接斷面無任何氣泡,增強粘接強度,有效避免剝殼、脫離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粘接修復時,修復人員需要掌握文物斷面的性質、濕度以及膠黏劑的流動性能,而斷面能否完全浸潤,與這些因素有著直接關系,所以這些技術問題必須在實施粘接前解決好。
圖一 青銅削刀修復前
在文物修復工作中,粘接技術作為核心內(nèi)容,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粘接效果與修復技術密切相關。為了有效保證粘接效果,需要從粘接材料及粘接技術幾方面入手。
在文物修復過程中,首先應對粘接器物表面進行清潔,并利用膠帶使其更加牢固。在此基礎上,為了修補各器物形狀及提升各部位粘接效果,需要先進行預粘接,確保文物修復對象的接口能相互吻合。完成預粘接后,需要合理選擇粘接劑,這也是影響粘接效果的關鍵因素。要保證實現(xiàn)無縫粘接,確保修復后文物堅固持久。采用的膠結劑關鍵性能主要包括熱固性、熱塑性兩個方面。其中,熱固性膠結劑主要與固化劑和黏合劑相結合,通過化學反應,促進三維結構聚合物的形成。這些材料的粘接具有不可逆性。在進行文物粘接時,技術人員通常會利用熱塑性膠黏劑進行粘接。熱塑性膠黏劑通常采用植物纖維加工方式制取,屬于有機溶液,并具有直線型結構,在實際使用時,其會隨著溶劑揮發(fā)而逐步變干。另外,在進行文物粘接前,需要將一定量的丙烯酸樹脂涂抹在粘接部位,利用此材料,使熱塑性向粘結性進行不可逆的轉變,同時丙烯酸樹脂在三氯乙烷和丙酮中會直接溶解,實現(xiàn)粘接,這樣操作能使文物修復工作更加嚴謹和科學。在進行修復技術應用前,還需要重視對部分文物的粘貼。為了使后續(xù)粘接工作有序開展,在修復技術應用前,技術人員需要充分考慮各影響因素和環(huán)節(jié)。如果修復文件材質疏松或易碎,則需要充分考慮粘接劑的性能,確保文物和修復材料能完美結合,有效發(fā)揮粘接劑的作用,實現(xiàn)文物的完美修復。對粘接文物內(nèi)部結構聚力和粘接劑的粘接承載力的考慮也不可少,因為這關乎文物粘接位置與粘接承載力度能否有效吻合,避免因粘接力度過大而導致修復文物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損壞。
圖二 青銅削刀修復后
圖三 青銅刀修復前
圖四 青銅刀修復后
在應用粘接技術時,通常會出現(xiàn)以下情況:有意在被修復器物縫隙中滲透膠黏劑,使膠料通過固化滯留在縫隙內(nèi),從而實現(xiàn)對文物的滲透、黏合、修復。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黏合滲透需要對膠液濃度比例加強控制,修復人員應根據(jù)修復文物的實際質地及吸收情況,合理設定。針對密度小、較松脆的文物和密度大、質地較好的文物,兩者所采用的膠濃度有所差異。如在進行文物修復時,可采用稀釋的粘黏劑,對碎斷成若干塊殘片的銅簫、玉管等文物進行滲透黏合,使其修復成緊密的整體。運用滲透黏合材料,能有效修復風化、質地松散、變質或銹蝕的文物。在文物修復和保護中,粘接材料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現(xiàn)階段,隨著焊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經(jīng)修復后,文物會得到適當保護。首先,作為粘接技術中重要的處理方式之一,焊接主要通過對金屬錫進行高溫加熱,并將其作為粘接物,用于青銅器修復。其次,錫焊作為焊接的主要手段,在實際修復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錫焊的應用必須遵守相關焊接技術要求和規(guī)范。在實際應用中,修復人員還需要考慮焊接的反作用力,確保其不會對文物造成損害。
在應用焊接技術時,可利用傳統(tǒng)錫焊技術,先將一小塊焊條在炭火上加熱,再將燒紅的焊條放置于文物損壞位置,再通過錫加熱及熱溶解技術,對修復文物進行粘接修復,這樣有利于降低粘接難度。
在現(xiàn)代文物修復工作中,粘接材料和粘接技術的有效應用,能使修復效果得到有效提升,這也是文物修復工作的重要發(fā)展方向。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及化學工業(yè)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們還需要加強對文物修復工作的探索,準確把握粘接材料特性,結合文物實際特點和性質,合理運用粘接材料,在使材料運用更加科學、合理的同時,加大文物修復及保護力度,進一步推動修復技術的更新和應用,使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得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