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書
早在先周時期,女性就已經(jīng)參與到了政治活動當中。《詩經(jīng)·大雅·綿》中的:“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字?!闭f的便是當時周族有一位重要首領古公亶父正開展遷都,他的妻子太姜在其中負責勘察新都地址的故事。商王武丁之后婦好同樣在外廷活動中有著出色的表現(xiàn)。史料記載,她曾率領三千軍隊征伐羌國,并全勝而歸,這也是現(xiàn)有甲骨文記錄中,武丁在位時期征召軍旅人員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
西周是現(xiàn)有可考資料中最早記有“女官”相關文字的時期。據(jù)《周禮》記載,當時的女官分為“有爵女官”與“女庶人任職事者”兩類?!昂蟆弊鳛榻y(tǒng)領女官的“君”,與周天子為第一等爵意義相同,因此不被列入女官體系。但其仍有一系列的重要職責,例如,后就經(jīng)常參與外廷的政治活動。周康王之后王姜,曾隨同周王出征、接見前線使臣,掌管王室有關經(jīng)濟事務,主持王室饗宴、祭典等禮儀活動。西周還設有女官的考核制度,對女官進行相應培訓,并記錄其功業(yè)和表現(xiàn),作為日后考評她們的依據(jù)。遺憾的是,晚周時期,原有的女官體系被拆解——高級女官成為有名無實的虛職,低級女官更被從“官”系中除名。
秦時期第一次設后宮制度,在皇后之下,將嬪妃分為八等,初步確立了后宮等級,但其內(nèi)部并無嚴格的層級劃分和明確分工。東漢時期,“女史”被列入女官之中,負責對皇帝、皇后的起居事宜進行記錄。三國曹魏時期,又增設“女尚書”一職,要求任職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
北魏時期,孝文帝第一次將女官與妃嬪分離,成立獨立系統(tǒng),并正式確立女官的名號、秩級,細化她們在后宮中的權(quán)責和地位,后宮女官制度才得以明晰。電視劇《陸貞傳奇》中陸貞的原型則是北齊后主高緯的乳母,女侍中陸令萱。
唐時期將女官分為內(nèi)官(妃嬪)和宮官(婢女)。宮官體系因襲舊制,仍然以六尚劃分。唐時期最出名的女官,當屬上官婉兒。
明朝正式對女官進行建置安排。朱元璋在漢唐制度的基礎上,簡化女官體系。在選拔上,洪武時期似乎傾向于選任中年者為女官,不限未嫁或寡居,但要求必須是無夫者。除民間女子可以被選任為女官,宮廷內(nèi)部的宮女也可以在受教育后逐級遞升成女官。明時期,女官主要負責掌管內(nèi)宮的禮儀、戒令、財務、文書寫史及衣食供給等內(nèi)廷事務,一般進宮供職五六年之后,即遣還歸家。年事較高的女官依其意愿,也可以留任宮中。受職的女官,其家庭是享受朝廷俸祿的。當時有女官陳氏,因為在宮中勞苦時久。歸鄉(xiāng)后,朝廷仍提供祿米給她養(yǎng)家。后來朱棣即位,以其“熟知典故”為由,將她召復前職。
永樂朝之后,宦官勢力漸大,女官被不斷限縮。到清時期,成型的女官制度逐步消亡于歷史的舞臺中。順治年間曾提議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設置女官。但最終被人以不合滿洲舊習為由,未能實行??滴鯐r期,內(nèi)廷工作幾乎都交由內(nèi)務府處理,設立女官制度的價值因此更趨于微末。但在清代的某些重要典禮上,偶爾也會有臨時女官的出現(xiàn)。例如在皇帝大婚、后妃冊封以及后妃所主持的親蠶禮等場合,王公、上三旗以及內(nèi)務府大臣的妻子就會受命入宮輔助儀式工作。由于清代多是世家聯(lián)姻,男方身份越高,其嫡妻出身一般也就越高,所以在選任女官時,通常是依據(jù)丈夫的身份來決定女官職位的高低與工作內(nèi)容。同時,“屬相相克”等風水問題也是選派女官時的重要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