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沂南縣畜牧發(fā)展促進中心(276300)胡法璽
鵝肉以其含有豐富的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且口感鮮美,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鵝以食草為主,吃料少,屬節(jié)糧型家禽。種草養(yǎng)鵝可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降低化學藥物殘留,適合我國廣大地區(qū)開展規(guī)?;B(yǎng)殖。
(1)鵝場規(guī)劃 從生物安全角度出發(fā),應把鵝場劃分為生活區(qū)、生產區(qū)和污物處理區(qū)等不同的功能區(qū)。生活區(qū)是鵝場工作人員生活、辦公的場所,一般處在上風向、地勢較高的地方;生產區(qū)是鵝生活的主要場所,主要包括鵝舍和料庫,要處在污物區(qū)的上風向、生活區(qū)的下風向或平行風向;而污物處理區(qū)要建有符合環(huán)保要求的糞污處理設施,與生產區(qū)保持一定間距并設置隔離屏障,處在全場的下風向且地勢最低。
(2)鵝場布局 主要指生產區(qū)的鵝舍排列。建造鵝舍時,要根據當地氣候、風向、場地地勢、鵝舍朝向等情況,本著橫向成排、縱向成列的要求,建造單列式、雙列式或多列式鵝舍,鵝舍間距要符合通風透光、消毒防疫、消防等要求。
鵝舍的朝向應根據鵝場的地理位置、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等確定,要滿足鵝舍通風、透光、保溫的要求。一般長軸東西向,短軸南北向,單坡式或雙坡式頂面,有利于冬春季采光、保暖、殺菌。同時,按要求架設供水、供電設施、糞污處理等設施設備。
為充分利用牧草資源和養(yǎng)鵝設施,可進行套養(yǎng)。種草養(yǎng)鵝最適宜的牧草品種是黑麥草,此外,菊苣、苦荬菜、墨西哥玉米、紫花苜蓿、串葉松香草等也是理想的牧草飼料。應根據當地黑麥草等的生長和供草情況,適時購進雛鵝。若從3 月上旬開始供草,則大批雛鵝應在3月份購進。
2 月上旬按每畝(1 畝=667 平方米,下同)牧草養(yǎng)50 只購進雛鵝,前30 天大部分時間將雛鵝放在育雛室內保溫育雛;3 月上旬,可逐步將鵝轉到室外飼養(yǎng),此時鵝的食量大增,同時黑麥草也正好可刈割利用;當第一批鵝轉到室外飼養(yǎng)時,立即對育雛室、各種飼養(yǎng)用具進行清潔、消毒,再按每畝養(yǎng)100 只左右購進第二批雛鵝進行育雛;4 月上中旬,黑麥草進入生長旺盛期,第一批鵝的食草量達到最高峰,第二批鵝的食草量也逐漸增大,供草高峰與需草高峰吻合;到4 月底5 月初,第二批鵝食草量達到高峰,第一批鵝已上市出售,此時黑麥草的產草量雖有所下降,但仍能滿足鵝的需要;到5 月下旬,黑麥草供草量下降,第二批鵝也已能上市。
在選擇種草養(yǎng)鵝品種時,要考慮鵝的生命力旺盛,適應性強,成活率高;同時,要符合當地的養(yǎng)殖習慣,產肉性能高且產品適銷對路,如廣東的獅頭鵝、安徽的皖西白鵝、江蘇的太湖鵝、東北的豁眼鵝、浙江的浙東白鵝、四川的四川白鵝等,都是較出色的品種。此外,從法國引進的朗德鵝、德國引進的萊茵鵝等,也都是優(yōu)良的鵝種,均可飼養(yǎng)。
從苗鵝出殼到30 日齡為鵝的育雛期。根據現有條件、經濟實力和飼養(yǎng)的品種,靈活選擇地面平養(yǎng)、立體籠養(yǎng)、網上平養(yǎng)等不同的育雛形式,同時,要做好以下工作.
(1)育雛鵝舍的檢修、消毒和試溫 進雛前,要確保育雛鵝舍面積充足。育雛密度過大,雛鵝容易扎堆,一旦舍內溫度低時易出現壓傷、壓死現象。要對照飼養(yǎng)密度準備好育雛鵝舍,對育雛舍進行全面檢查和維修,確保有良好的保溫、通風性能;備好并檢修好暖風爐、紅外線育雛傘、煤爐等供暖設備,備足燃料;備好發(fā)電機,并保證停電時能正??焖賳硬⑼度胧褂茫坏孛嬗r時還要在地面上鋪設10厘米厚的柔軟、干燥、清潔的墊草。
上一批雛鵝轉群后,育雛舍周圍環(huán)境要徹底清掃,清除垃圾、雜草,填埋水溝,料線、水線擺放到位并調試正常,育雛舍內部徹底清掃、高壓水沖洗、熏蒸消毒并空舍2 周以上再進雛。對上一批發(fā)生過疫情的育雛舍,進雛前1 周最好再重復進行一次熏蒸消毒,在放好料槽、飲水器等用具并調試完畢后,每立方米空間用福爾馬林42 毫升,加高錳酸鉀21 克,保持舍溫18℃以上,相對濕度65%~80%,關閉門窗,熏蒸24 小時以上,之后打開門窗,通風換氣。
進雛前2~3 天,提前給育雛舍加溫到28℃~30℃。同時,認真檢查煙道,確保煙氣排泄通暢無阻。
(2)選雛與運輸 要到孵化設備、孵化條件達到要求的正規(guī)孵化場家訂購雛鵝。健康、優(yōu)質的雛鵝要求準時出雛;體重大小符合品種要求,均勻度高;卵黃吸收、臍部收縮良好;活潑好動,叫聲洪亮,抓在手里掙扎有力,感覺富有彈性;絨毛潔凈有光澤,眼睛明亮有神且靈活。
選擇雛鵝時,還要了解有關疫苗接種情況。在小鵝瘟流行地區(qū),種鵝在開產前1 個月或出殼后立即接種小鵝瘟、鵝副黏病毒等相關疫苗,以確保1 月齡內的雛鵝不發(fā)生小鵝瘟。沒有接種小鵝瘟疫苗的雛鵝,運到育雛舍后要補種,每羽皮下注射10 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0.2毫升,1~2 周后再接種1次;或皮下注射小鵝瘟高免血清0.5 毫升,或高免卵黃抗體1毫升。
雛鵝出殼后,要用保溫性能好的運雛車和專用運雛箱,在12 小時內安全、及時的運到育雛舍。夏季炎熱、多雨,要備好遮陽、擋雨的篷布,冬季和早春注意防寒。運輸過程中,隨時檢查雛鵝情況,防止悶死。長途運輸和夏秋季節(jié)可以供給0.05%高錳酸鉀水,但不飼喂。雛鵝運到后,在育雛舍停放半小時進行適應、休息,根據每個育雛間大小和雛鵝的性別、體重等情況,進行第1 次分群,放置適當數量的雛鵝,并進行驅趕,讓雛鵝快速散開。
雛鵝出殼后最好當天到達育雛舍。運輸前,備好雛鵝專用紙箱、圓形竹筐或方形塑料筐,箱內或筐內墊上柔軟的稻草、麥秸或干草等墊料,消毒后裝雛。
運送雛鵝,最好使用廂式貨車或帶蓬的車輛,卡車運輸時要遮蓋嚴實,防止雛鵝受涼感冒。運輸過程中,冬季備好毛氈或棉被,加強雛鵝保溫,夏季搭設遮陽棚或遮陽網,注重通風、防曬。
(3) 育雛的環(huán)境控制①溫度。溫度是育雛最關鍵的環(huán)境條件,雛鵝對外界溫度比較敏感,且溫度與雛鵝的體溫調節(jié)、運動、采食、飲水以及飼料的消化吸收等息息相關。一般育雛室的預熱溫度為28℃左右,以后每周降2℃左右,一直降到l8℃時保持不變。20 日齡后的雛鵝耐寒能力增強,除晚上適當注意保溫外,可不再采取其他保溫措施。育雛溫度是否合適,可實行“看鵝施溫”:若雛鵝靠近熱源擠成一堆,不愿活動與吃食,發(fā)出叫聲,是溫度過低的表現;若雛鵝遠離熱源,表現不安,拍翅搶水喝,則是溫度過高的表現。溫度合適時,雛鵝分布均勻,活動自如,吃食、飲水正常,睡眠時頭頸伸直,舒適安靜。
②濕度。雛鵝雖然對環(huán)境濕度要求不高,但濕度不能過高,否則容易引起墊料發(fā)霉變質,引發(fā)雛鵝消化不良、白痢、球蟲病等。因此,當育雛舍內環(huán)境太潮濕時,要加強通風,勤換墊料,把濕度控制在60%~75%為好。
③光照。適度的光照可促進鈣磷吸收,并能殺菌,但光照過強也會使雛鵝因過度運動而影響正常發(fā)育。育雛時期,最好采用遮光法使雛鵝得到適當運動和休息,以促進消化和生長發(fā)育。1周齡內的雛鵝,全天24 小時光照,每次喂飼前后各10~20分鐘安排在育雛舍內運動;1 周齡后自然光照即可。
④加強舍內通風換氣。雛鵝生長發(fā)育快,代謝旺盛,舍內有害氣體濃度高,容易誘發(fā)雛鵝呼吸道疾病。因此,在確保適宜溫度的前提下,加強育雛鵝舍自然通風,必要時可安裝通風設備,強制通風換氣和舍內空氣流通。
⑤合理的飼養(yǎng)密度。每平方米飼養(yǎng)雛鵝的數量,1~5 日齡為25 只,以后每隔1 天減1 只,到20 日齡減到10~12 只左右并一直保持到30 日齡。在種植的牧草已經長得較高,并能放牧的地方,盡可能放牧飼養(yǎng),呼吸野外牧地新鮮空氣并接受陽光照射。
(4)開水與開食 雛鵝開食前先開水。出殼后24小時內安排第一次飲水,可飲用0.05%高錳酸鉀水,冬季可把飲水預溫,使飲水和舍內溫度基本相同;因長途運輸耽誤開水時間較長時,可在飲水中加入5%葡萄糖和0.1%的電解多維,快速恢復體力,每次飲水3~5分鐘,連續(xù)飲用3 天,以后自由飲水。
出殼后24~30 小時內、已經開水的雛鵝要開食。開食的頭二天,可用蒸熟的米飯做開食料,直接撒在塑料布或席子上,每次讓雛鵝采食5~8 分鐘、吃半飽即可,每隔2~3 小時喂一次。待所有雛鵝都學會采食后,可直接改用食槽或料盤喂雛鵝全價配合飼料(顆粒料),也可使用自配全價飼料。推薦飼料配方:玉米糝45%,統(tǒng)糠15%,麩皮10%,豆粕22%,優(yōu)質魚粉4%,骨粉1.5%,貝粉1.6%,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添加劑0.5%,食鹽0.4%。從3 日齡開始,在精料顆粒料中摻拌切碎的青菜葉或切碎的黑麥草,也可分開飼喂,但要先精后青,少喂勤添。
(5)分群 從開食后第二天起,認真觀察雛鵝采食、飲水情況,進行第二次分群,挑出不吃食或少吃食的雛鵝單獨喂食。一般一個育雛間為一群,每群最多不超過150只。
(6)飲水與洗浴 雛鵝開水后已經學會了自由飲水,此時可使用真空飲水器,加滿清潔的深井水,供雛鵝自由飲用。二周齡后的雛鵝,可改用水盆飲水。為防止雛鵝跳進飲水盆洗澡,弄臟水質,可在水盆上罩上竹制或金屬制、塑料制柵網,讓雛鵝只能伸進頭去飲水。
在人工種草草場邊搭建臨時水浴池。用木材或磚石搭建底座,兩邊留上斜坡,以方便雛鵝進出水池,而后鋪上厚的帆布或塑料布,放進清水即可。7 日齡后的雛鵝,可選擇晴暖無風天氣的中午開始“放水”洗浴,夏季可提前到5 日齡,冬季適當推遲。初次放水,水浴池內放淺水,慢慢驅趕雛鵝走近水浴池,讓其試探性下水、戲水、洗浴,每次5 分鐘,隨雛鵝日齡增加逐漸延長放水時間。放牧的鵝群在放牧后再放水,每次放水時間30 分鐘,上岸休息40 分鐘,再放牧。舍飼的鵝群保證每天放水1~2 次,天熱時增加下水次數,每次不少于30 分鐘。水質被污染或變得污濁后要及時換水。
30 日齡后的鵝稱仔鵝,此時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性、抵抗力、消化能力較雛鵝大為增強,特別是在雛鵝階段經歷了適當放水和放牧的鍛煉后,已逐漸適應了外界的自然條件,在水草豐美的人工草地,仔鵝能完全依靠人工種植的牧草來滿足其生長育肥的需要。經過放牧飼養(yǎng),到50~60 日齡時,仔鵝就能長全羽毛,并有一定的膘度,小型鵝種如太湖鵝的體重就能達到2 千克,中型鵝種如溆浦鵝的體重能達到3 千克,大型鵝種如獅頭鵝的體重可達5 千克,如能進行短期育肥,即可作為肉用仔鵝出欄上市。
(1)放牧育肥 人工種植的草地牧草生長茂盛,將鵝群直接趕到草地任其自由采食。為防過度采食影響牧草再生,放養(yǎng)密度可稍低。放牧過程中,一天補飼2 次精料,中午放牧后直接在草地邊補料,傍晚收牧后回舍補料。同時,在草場邊的浴池內下水洗浴。
(2)舍飼育肥 仔鵝以采食牧草為主,補料為輔。將仔鵝飼養(yǎng)在帶運動場的舍內,白天刈割青草,放進飼槽中供鵝采食,先青后粗,青粗料比為5~6∶5~4,夜間補飼精料,供足清潔飲水。
重點搞好小鵝瘟的預防控制。雛鵝出殼3~5 天內,每羽皮下或肌注小鵝瘟高免血清,預防量每羽0.5毫升;或母鵝開產前1 個月,每羽注射小鵝瘟疫苗1毫升,或注射鴨胚小鵝瘟弱毒苗100 倍稀釋液1 毫升,治療量加倍。10~14日齡注射副黏病毒和禽流感疫苗。同時,分別在25 日齡和45日齡,用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進行預防性驅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