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炤
宋嶺春
“三八大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陸、海軍中最主要的武器,該槍定型于1905年,即明治三十八年,所以被命名為“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槍”,簡稱三八式步槍。因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該步槍的優(yōu)點是構造簡單,適于戰(zhàn)時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且結構堅固,易于后勤維護。另一個優(yōu)點是后坐力小,可以提高射擊精度,減少新手對射擊的恐懼感。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 毫米子彈,除了后坐力小外,幾乎不會產(chǎn)生槍口焰,因此在太平洋島嶼戰(zhàn)爭中使用三八式步槍的日軍對美軍造成很大困擾,美軍士兵很難通過槍口火光發(fā)現(xiàn)對方的隱藏位置。
實戰(zhàn)中,“三八大蓋”甚至能在2000米距離殺傷對手,其令人驚嘆的精確性得益于子彈的完美彈道。6.5毫米半底緣尖頭子彈,有著非常穩(wěn)定的飛行狀態(tài),可以在很遠的距離上精確擊中目標。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槍機閉鎖時極為牢固,發(fā)生膛炸時幾乎都是槍管爆裂,少有槍栓突然斷裂的情形。
在長達8年的抗日戰(zhàn)爭里,八路軍、新四軍及各抗日武裝力量都繳獲了不少“三八大蓋”,他們用日軍的槍械武裝自己,打擊日軍。1943 年9 月,發(fā)生了一件神奇的事。山東省棲霞縣山村里駐扎著八路軍六十四團二〇五連,附近一帶還駐扎著八路軍膠東軍區(qū)的司令部,所以日軍的敵機總會時不時的過來轟炸一番。這天早上戰(zhàn)士們正準備吃飯,村邊山頭哨兵突然發(fā)來了空襲信號,所有人迅速拿上各自的武器四散隱蔽起來,有的跑進防空洞,有的跑到灌木叢中,18歲的戰(zhàn)士宋嶺春也沖進了山坡一片草叢中。這時從山坡西邊飛來了4 架日軍戰(zhàn)機,他們知道我軍的武器不可能擊落他們,便肆無忌憚地轟炸與掃射。為了確保更大范圍更準確的殺傷力,日機降低了飛行高度,甚至低空盤旋在山坡上的空中。
宋嶺春有一股想要開槍射擊的沖動,可是部隊有規(guī)定,凡遇敵機轟炸,必須隱蔽好,不得擅自暴露目標,以免給我方帶來更大的傷亡。而且戰(zhàn)機不是人,打中了也沒有任何作用。
這時有一架敵機猖狂地飛到了離他只有百米左右的高度,他甚至能看清機艙里的飛行員,宋嶺春感到能擊中這名日軍飛行員。于是,他抬起了自己的三八大蓋瞄準,計算著飛行的速度與距離,等待著一個合適的角度準備射擊。那架敵機在山坡上掃視了一圈后又繞了回來,進入宋嶺春的射擊范圍,當飛機距離他100米左右時,宋嶺春毫不猶豫地扣動了扳機,隨著槍響,飛行員的腦袋霎時爆裂,飛機開始在空中搖晃起來,隨后栽向山里爆炸了。
打下飛機后,宋嶺春也嚇出了一身冷汗,想著:自己違反部隊的規(guī)定了。敵機墜落后,他主動找到區(qū)隊長承認錯誤。區(qū)隊長笑著說:“飛機都打下來了,還犯什么錯?”宋嶺春用步槍打下日本飛機的事跡在部隊傳開,時任膠東軍區(qū)司令員的許世友親自接見了宋嶺春,許司令不僅當場稱贊宋嶺春打得好,還稱呼他“小英雄”。
由于“三八大蓋”生產(chǎn)時間非常長,除日本軍隊自用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也改變口徑銷售到歐洲國家,曾大量裝備了國民黨軍隊。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繳獲的“三八大蓋”在國共內戰(zhàn)期間廣泛使用。在新中國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上,參加閱兵式的解放軍手持的步槍就是“三八大蓋”,在朝鮮戰(zhàn)爭初期,“三八大蓋”也是中國人民志愿軍重要的步兵武器之一。此后,我國廣大的民兵一直使用“三八大蓋”,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