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利·重慶市涪陵第十四中學(xué)校初2022級(15)班
無論何時,從陽臺眺望出去,靜靜不變的,總是門前延伸的那條路。它縮身在參差不齊的水泥建筑之間,有高樓,有小院;它接待著各式各樣的人,有老板,有租客。朝陽升起,它身披輕紗;日暮降臨,它望星而眠;當(dāng)樓房加了層新瓦,它增添了道陰影。不言不語,歲月流逝,萬物皆在變化,但從來不變的就是它。
我也是這條路常接待的客人之一。
在我去見識更大的世界之前,我們一家一直住在這條路的最深處,它連通著外面交錯縱橫的街道,是我們出門的必經(jīng)之路。父親每天早上騎著三輪車,車上放著做生意的刀具,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仳T行出去。三輪車輪子在道路的坑坑洼洼間跳躍,木板臺與鐵皮碰撞,籃子里的刀與零錢互相摩擦,嘩啦嘩啦地響得很大聲。父親沉穩(wěn)地坐在車座上,身上的贅肉也隨著車搖搖晃晃,手牢實(shí)地抓著車把,騎著車順著路遠(yuǎn)去,開始他一天的工作。
路從來是不平的,水泥路也總是起起伏伏。我曾坐過父親的三輪車,行駛在門前的路上,聲音拖長,出來的總是奇奇怪怪的顫聲。不時碰上突起的井蓋,劇烈一抖,身子還要歪歪斜斜地跟著扭。我沒坐過風(fēng)浪中的船,也許和這差不多,但父親總有風(fēng)浪中掌舵的能力。
路送著人們出去,又迎著他們回來。父親的歸來總是充滿驚喜的。每當(dāng)路上響起獨(dú)特的三輪車歌聲,父親就會抖著他渾身的贅肉出現(xiàn)在我的視野里。待父親停好車,伴隨他呼喚我的聲音,我就會迫不及待地奔下樓去。父親一見到我,就會笑著從車斗里拿出每日特別的“禮物”,或是一袋水果,或是一件他在途中意外瞧見買下的衣服,或是一只渾身雪白的小貓。我抱著禮物,他提著籃子,歡聲笑語地上樓。
路總是送著希望,有時是送來,有時是送走。父親順著這條路,給我推來了夢寐以求的自行車。我又在這條路上學(xué)著騎新收到的二手自行車。父親就坐在路邊的臺階上看著,時不時充滿經(jīng)驗(yàn)地指點(diǎn)兩句,看著我在這條又短又不算寬的路上來來回回地騎,拐著路上突起的井蓋,壓著路上隨處可見的石子,最后能在這條路上熟練騎行。
等我出了滿身的汗,騎累了,父親便招呼我在路旁的臺階坐下,講著他的過去。他以前也是騎著三輪車從這條路上出去工作,只是沒有現(xiàn)在的電動三輪,只能踩著腳踏三輪,裝著滿車的貨物,從這條始終不變的路上蹬出去。遇到城管是家常便飯,有時會慌張地從路口蹬著三輪車轉(zhuǎn)回來,腳步飛快,害怕一天的勞累一下子化為烏有;有時能因此提前結(jié)束工作,無處可去,便搬出板凳在路上與鄰居朋友談天說地。
每當(dāng)父親重復(fù)這些老掉牙的故事,我就知道,他的生活里從不缺少這條路的影子,健壯的身軀,吃苦耐勞的性格皆是他與這條路的共通點(diǎn)。
路安靜地躺在那兒,人們踏著它出門,又踩著它歸家,人們習(xí)慣了它的付出,依戀著它的踏實(shí)。他們走在路上懷念從前,也在它始終不變的深情里追求新的希望。
老師點(diǎn)評
一篇意味深長的散文。文章借物寫人,路的不平,路的隱忍,路的奉獻(xiàn),路的希望,分明就是父親的寫照。文章選材普通,但寫法頗見功力,一條普通的路,恰恰就是一個家庭的奮斗之路,一個人的成長之路。這條路上有快樂,有艱險(xiǎn),有希望,有失望。作者在所記的日常生活瑣事中發(fā)現(xiàn)人間真善美,感受生活的幸福美好。讓人感嘆,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