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芙蓉 郭煥茹 范雪蓮 李昕癑
番茄是茄科番茄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是全世界栽培最普遍的果菜之一[1~3]。其不僅可作蔬菜,還可作水果,且營養(yǎng)豐富、酸甜適口,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4,5]。北侖區(qū)于2016年引入水果番茄品種桃星進行種植,通過幾年的試驗示范與推廣,其種植面積逐步擴大,桃星已成為當?shù)卮蠊头训闹髟云贩N之一。相比市場上的普通大番茄,桃星因具有外形美觀、沙瓤多汁、適宜鮮食的特點,深受當?shù)叵M者喜愛。通過適當栽培管理,桃星667 m2產量高達5 000 kg,零售價普遍為16~25元/kg,667 m2產值在8萬元以上,種植該品種的經濟效益可觀。
桃星為日本瀧井種苗株式會社研發(fā)的桃太郎系列番茄中的一員[6]。為無限生長類型,果實粉紅色,單果質量220~230 g,果形高圓,形狀好,畸形果少,糖度高,鮮食口感特佳,一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5%左右,最高在7.5%以上,對枯萎病、根結線蟲病、斑點病、根腐病等具有良好的抗性。
冬季和早春季節(jié)是寧波地區(qū)水果番茄最為短缺的時期,市場需求量大,售價高,經濟效益好[7]。北侖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夏季高溫多濕,而水果番茄不耐病毒病[8],為避免高溫季節(jié)煙粉虱為害,降低病毒病的發(fā)生,北侖地區(qū)桃星番茄采用設施大棚越冬栽培模式。建議10月中旬開始播種育苗,11月上旬假植,11月中下旬定植,翌年2月底3月上旬開始采收,6月底前采收結束。
①苗床和營養(yǎng)土準備 播種在設施大棚中進行,選用地勢高燥、排灌通暢、前作為非茄科作物、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的田塊作為苗床。從3年內未種過茄科作物的田塊中取土,敲碎、過篩,營養(yǎng)土按田土70%、充分腐熟有機肥30%的比例配制,再加入營養(yǎng)土質量0.1%的三元復合肥。播種前每1 m2苗床用30%苗菌敵(多·福)可濕性粉劑10 g與10.0~12.5 kg細土混勻,取1/3藥土鋪底,剩余2/3藥土播種后蓋在種子上,對苗床進行消毒,以殺死苗床中可能存在的病菌等。
②播種 播種前,苗床應灌溉1次透水,等水下滲之后,將種子播撒在苗床上,苗床寬1.2 m,每1 m2撒播種子1 000粒,撒播后覆蓋1層基質,鋪上地膜。因播種時正值溫度較高的季節(jié),需在苗床上搭建小拱棚,溫度高時,在棚頂覆蓋遮陽網,以防暴曬,并注意通風。
③苗期管理 出苗前棚內溫度白天保持在25~30℃,夜間18℃左右。當幼苗30%出土后揭去地膜,并及時揭小拱棚通風降溫降濕,白天保持25~30℃,夜間15~18℃,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40%~60%。
④假植管理 幼苗以植株矮壯、莖部粗大且色深為好,避免徒長。待幼苗長到1心1葉時假植,假植密度以10 cm×10 cm為宜。假植前幾天加強通風,使秧苗得到適當鍛煉,以免假植后秧苗萎蔫。宜選晴天進行,假植后澆足定根水,棚內溫度保持在20℃以上,不能低于15℃。幼苗成活后,進行短期干旱鍛煉,以促發(fā)新根。假植能顯著抑制植株徒長,促進地下部分發(fā)生大量側根,早緩苗,使成熟期提前。
⑤煉苗 定植前1周,白天增大通風量,溫度保持在18~20℃,夜間可開啟棚門,使幼苗進行低溫鍛煉,注意避免夜風直接吹到幼苗上。經過低溫鍛煉的秧苗,抗逆性強,成活率高。
選擇排灌方便、不易受澇、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清除棚內前茬作物,7~8月采用灌水洗鹽高溫悶棚的方式進行土壤處理。選擇單體鋼管大棚種植,棚膜用無滴膜。定植前20天,深耕土壤,結合整地每667 m2施風干腐熟兔糞肥750 kg、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N∶P∶K=15∶15∶15)25 kg。施肥后翻耕,棚內南北向作壟,壟高25 cm、寬90 cm,溝寬40 cm。壟面中間鋪設1條滴灌帶并覆蓋地膜,選用黑色地膜或銀灰色地膜,定植前1周滴灌澆水。
當苗齡40天左右時,選擇節(jié)間短、莖粗、根系發(fā)達、葉片肥厚,無病蟲害、已現(xiàn)蕾的壯苗,雙行移栽定植。每壟種2行,株距40 cm,每667 m2種植2 200株。起苗前1天澆透水,帶土起苗,定植深度以根莖部與壟面相平為宜,壓實穴口并澆足定根水。定植后1~3天,溫度白天控制在25~30℃,夜間在15~18℃,棚內濕度控制在40%~50%。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使緩苗慢、緩苗期加長,根系長勢緩慢易得病。
定植時應注意勿傷根葉,剔除弱苗,滴灌帶距離幼苗基部5~8 cm為宜。定植后3~4天澆1次緩苗水,種苗成活后適當控水蹲苗,促進根系生長,防止徒長,澆水以土壤見干見濕為宜。
緩苗前不通風,棚內保持較高的溫度和濕度,一般白天保持棚溫25~28℃,夜間不低于15℃,棚內濕度保持在80%~90%。開花坐果期棚溫白天18~22℃,夜間不低于10℃,濕度60%~70%。結果期要保持棚內良好的光照,尤其是冬季氣溫較低時,應保持棚膜清潔以利于透光,此階段應保持白天溫度23~28℃,夜間13~15℃,濕度保持50%~60%。整個冬季及早春采用多層覆蓋等保溫措施,如遇冬季低溫天氣,需加強防凍保暖,在大棚膜+中棚膜+小拱棚膜等多層覆蓋保溫基礎上,棚內四周安裝圍裙膜,夜間封閉嚴密,防止植株受凍,保證棚內最低溫度在5℃以上。晴天中午前后在背風面通風,降低棚內濕度。當棚內溫度超過25℃時應及時通風,夜間氣溫穩(wěn)定在15℃以上時,可晝夜通風。
從第1穗果膨大到采收結束,即12月初到次年6月下旬,此階段注重植株生長與果實生長的協(xié)調性,在第1穗果實膨大以后,根據(jù)情況澆膨果水,根據(jù)天氣情況和植株長勢進行澆水,一般15~20天澆1次水,采用滴灌,每次8~10 m3/667 m2,隨水澆施1次紫牛微生物菌肥12.5 kg/667 m2。當?shù)?穗果坐穩(wěn)以后,結合澆水,可追施1次海狀元“雙藻倍能”水溶肥7.5 kg/667 m2。當?shù)?穗果成熟時,再追施1次海狀元“雙藻倍能”水溶肥7.5 kg/667 m2。冬季低溫期,冷空氣來臨前1周,選擇晴天增施氨基酸類、甲殼素類、生物菌劑類水溶肥,養(yǎng)根護根。冬季地溫低,根部吸收的營養(yǎng)不能滿足植株生長需要,需噴施葉面肥以滿足坐果期的肥水需要。每10~15天噴施1次0.3%磷酸二氫鉀液或者其他優(yōu)質葉面肥,共3~4次。
及時搭“人”字架,當植株達到30 cm以上時,在第1層花穗開花前進行第1次綁蔓,隨后依據(jù)植株生長情況及時逐次綁蔓,使莖葉均勻地固定在架上。操作過程中,注意不能使莖葉受傷,以防病害發(fā)生。
采用一稈半整枝方式,在第1花穗下方留1側枝,按雙稈進行管理,及時摘除其余側枝,待主蔓達3穗果后摘心,僅留側枝繼續(xù)坐果,待側枝留4穗果后摘心封頂。此管理方式既可以在生長旺盛階段促進多坐果,又便于在植株長高時及時去掉過多的枝葉,改善光照和通風條件,使植株更有效地利用營養(yǎng)物質,多結果,結大果。
自然條件下桃星番茄不易坐果,同時低節(jié)位坐果不良時,易造成營養(yǎng)生長過旺,因此宜采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進行處理,在花穗“三開二裂”時,每667 m2用番茄果霉康10 mL對水3~4 kg進行點花。點花一般在晴天的上午或下午進行,溫度一般在14~25℃,氣溫高時點花濃度要低。為提高番茄品質,減少畸形果率,降低人工授粉用工成本,3~4月開始采用熊蜂授粉,注意熊蜂入棚前做好放風口防蟲網隔離工作,確保棚膜完整,并對棚室內的孔洞進行填塞,防止熊蜂外逃,造成蜂群損失。
根據(jù)品種特征、果實大小、植株長勢和植株部位,適當疏花。待坐果穩(wěn)定后,摘除病害、傷斑、畸形和多余的果實,每穗坐果數(shù)4~5個為宜。
桃星為鮮食番茄品種,采摘成熟度視銷售模式與運輸距離決定。園區(qū)采摘與當?shù)劁N售宜采收八九成熟的果實,此時品質最佳。遠距離運輸時,可采收六七成熟的果實,此時果實硬度較好,便于運輸,不易損耗。采摘時應注意不要扭傷果柄,用剪刀沿果柄根部剪下,果柄不要露出果面,輕摘輕放,避免果柄刺破相鄰果實。
番茄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葉霉病、莖腐病等[9],應嚴格遵守“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物理防治和農業(yè)防治為主。物理防治以地膜、防蟲網、黃板為主要手段。農業(yè)防治主要是及時摘除病、老、黃葉和殘次果、病果,拔除病株并集中銷毀等。必要時采用化學防治,選擇對癥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按使用說明及安全間隔期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