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琛
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79
黃梅挑花起源于男耕女織的農耕文化,又分為素挑(即單色)和彩色挑花。專家推算黃梅挑花距今至少已有800年歷史,約形成于唐宋,發(fā)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或更早時期。黃梅挑花結構多嚴謹對稱,圖案豐富美觀,色彩鮮明和諧,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挑花在構圖上一般采用格律體或者平視體進行構圖布局,先用白線或者黃線從布的正中心部位起針,向四周搭建整個紋樣骨架,視覺上飽滿大氣。一幅完整的挑花作品基本需要包括團花、邊花和花邊這三個基本部分,另外靈活挑上角花、填花、盆花等元素作為補充,使圖案更加生動飽滿,依照挑花者的個人意愿和審美來進行自由組合,嚴謹而不失靈活。從圖案結構來看,整體上呈現出對稱、協(xié)調的視覺效果,形成一幅結構嚴謹、整體和諧,交相呼應的佳作。(圖1)
圖1 挑花作品
黃梅挑花色彩搭配講究以“熱鬧為先”,即主色調多采用大紅、玫紅、粉紅配以橘黃、鵝黃、明黃等暖色調色彩,再配以草綠、湖藍等冷色調色彩進行適當點綴,冷暖呼應,和諧統(tǒng)一。從視覺效果來看,運用深色底布,襯托五彩明麗的圖案,形成強烈對比的效果,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和享受。從色彩選用方面看,黃梅挑花多固定使用紅、黃、藍(青)、黑、白五種色彩,尤喜歡黑紅二色搭配,渾厚質樸,從這一特征來看,黃梅挑花繼承了荊楚文化樸實典雅、莊重和諧的特質。
制作黃梅挑花的原材料一般包括坯布和棉線。首先晾曬經過加工制作的新棉絨,揉搓成條狀,再用紡線車將棉條紡成棉紗。經過漿紗之后晾曬、上錠子、排紗一系列工序,再用織布機織成家(念ga)機大(念dai)布(又名窄蔻機布),然后根據需要下料,用大鍋熬煮染色,多染成青色土布,還有少量染成蔥綠布、土紅布、漂白大布作為挑花坯布。在整個工序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在煮色時需要加入茶葉反復熬煮多次以預防掉色,用茶水煮青布時要一點一寸地將布浸透入其中煮,每根紗都不能漏掉,要經過反復多次翻動才能保證效果。經過細致復雜的工藝,坯布才會不易褪色。這是黃梅挑花手藝人根據自身長期實踐摸索出來的經驗,也體現了黃梅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黃梅挑花不僅制作坯布工藝精巧細致,其手法技藝更精妙絕倫。黃梅挑花多用“十字針”法,雖與十字繡針法相似,但兩者之間有本質上的區(qū)別。黃梅挑花在布的正面交叉走十字行針,但在布的背面絕不會出現“十字”紋路,全部呈橫紋或豎紋排列,正面呈“十字型”,反面呈“一字型”,紋路清晰,十分整齊。而十字繡同樣運用“十字”針法,其背面針腳卻雜亂不堪,不成規(guī)律,這便是黃梅挑花技藝的精妙之處。
黃梅挑花的圖案取材多來源于當地人民的生活百態(tài)而又不僅拘泥于自然生活,還有精神娛樂,統(tǒng)共可分為生活常態(tài)類、婚喪嫁娶類、家國情懷類、戲曲傳說類、美好愿望類等五大類。圖案形式眾多,豐富多樣,且注重寫意,表現了當地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對愛情的憧憬、對親人的祝福、對國家的熱愛。
在黃梅當地,自然災害頻發(fā),常遭“一年九水之災”,當地人民經常被迫外出逃荒,在艱難的歲月,人們?yōu)榱松妫瑹o論男女自幼都要學一技傍身,民間技藝就成了代代相傳的逃荒生計。男人打漁鼓、跳打蓮廂舞、劃旱船謀生,女人則用針線為人挑制各種精美的挑花飾品謀生,等到豐收年歲,這些挑花用品便自挑自用,這是黃梅挑花藝術產生的土壤。日常生活中挑花還作用于“縫補”破損的衣服,由于衣物易磨損的部位多是手肘、膝蓋等關節(jié)部位,因此在易磨損的部位通常挑有挑花圖案,而且一般呈對稱分布在左右兩側,更容易體現黃梅挑花耐洗耐臟耐磨損的實用價值。除此之外,黃梅挑花的實用性產品多達四五十余種,大件的有被面、窗簾、桌布,小件的有錢袋、香囊、平安符。
黃梅挑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涉及地域文化、禪宗文化、民俗文化、戲劇文化、紅色文化等多樣文化,體現了其多元文化價值。
湖北省黃梅縣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處鄂贛皖三省交界處,與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與安徽省宿松縣、望江縣毗鄰,被稱為“雞鳴三省”之地,是文化底蘊厚重的“千年古邑”,吳楚文化在這里交融薈聚。上半縣是山區(qū)丘陵,為稻產區(qū),半縣是沖擊性平原,為棉產區(qū)。
黃梅挑花的出現,離不開它賴以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因當地盛產棉花,以棉花為主要作物,由此黃梅沿江一帶的新開鎮(zhèn)、孔垅鎮(zhèn)、蔡山鎮(zhèn)幾乎家家都有織布機,戶戶都紡棉線,這就為黃梅挑花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
黃梅地處吳頭楚尾,當地自然災害頻發(fā),?;妓疄?,使得物質資源相當匱乏,因此在黃梅挑花的取材上多是用自織的土布和棉線,自給自足,在縫窮補破的基本要求下更添審美趣味,造就了當地人勤勞質樸、勤儉節(jié)約的性格,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黃梅挑花是人民的藝術,黃梅的地域文化孕育了這朵民間奇葩,同時賦予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黃梅是我國佛教禪宗發(fā)祥地之一,自古便有“蘄黃禪宗甲天下,佛家大事問黃梅”之說。佛教六座禪宗祖寺,黃梅就獨占兩座,分別是四祖寺和五祖寺;且六位祖師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這三位祖師都在黃梅修行并傳承衣缽,因此黃梅還被譽為“小天竺”。身處佛教圣地,黃梅挑花也深受其禪宗文化的影響,圖案題材一部分取材于當地的禪宗文化,如黃梅挑花傳承人石九梅挑制的作品《禪宗四祖道信大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圖2)等。
圖2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與《禪宗初祖達摩大師》圖
黃梅挑花起源于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是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從挑花紋樣中展現出大量與當地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飽含黃梅人對美好生活的愿景和祝福。如團花用“鯉魚穿蓮”、“游龍戲鳳”寓意和平幸福。用“雙鳳朝陽”象征人們追求的愛情、光明。
黃梅不僅是佛教禪宗的發(fā)祥地,還是黃梅戲的發(fā)源地,具有濃厚的戲劇文化氛圍。黃梅人愛聽戲,愛看戲,更愛唱戲,挑花題材中也不乏戲劇人物及故事元素。如《穆桂英掛帥》《轅門斬子》《天女散花》《八仙過?!贰短覉@三結義》等,體現了黃梅人熱愛生活、熱愛文化的精神。
黃梅是革命老區(qū),紅色文化在黃梅影響深遠,植根于黃梅人的基因深處。不同時期的挑花紋樣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從最早期發(fā)現的方巾紋樣中便有一條骨牌花方巾上挑有“國正天星順,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的文字紋,體現出自古以來黃梅人的愛國愛家情懷;再如20世紀70年代的骨牌花方巾上,中心花引用了主席的詩詞,挑有“勞動最光榮”的文字樣。
黃梅挑花是湖北省黃梅縣的一種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民間工藝品,2010年被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作為地標產品,其本身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還有著天然的經濟屬性,產業(yè)化發(fā)展前景廣闊。
黃梅挑花具有多元價值功能,可隨著新時代的發(fā)展和老手藝人的逝去,它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逐漸消亡,這朵民間工藝奇葩已風采難再。
其困境表現為:一是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也逐漸發(fā)生變化,尤其是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更壓縮了民間工藝品的生存空間,導致黃梅挑花難以走進大眾視野;二是制作黃梅挑花的一些重要原材料變得匱乏,在市場上很難買到,自己制作又費時費力且難以達到理想效果;三是黃梅挑花是純手工制作且應用地區(qū)范圍狹小,幾乎只在當地流轉應用,而制作頗為費時,效率極低,時間成本高,經濟收益低,年輕手藝人們紛紛轉行從事其他工作以維持基本生存需要;四是目前仍在堅持挑花的手藝人多為年齡較大的老齡人,面臨后繼無人的現狀。
開展社教活動,如“非遺進校園”活動,讓文化傳承“活”起來。如讓黃梅挑花走進校園,通過學校方與傳承人方合作設置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群體的課程,如黃梅挑花非遺知識小課堂、興趣手工課等特色課程,為學生傳授黃梅挑花非遺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也促進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活態(tài)化傳承,推動黃梅挑花煥發(fā)新活力。
可借鑒廣西“織繡技藝”鄉(xiāng)村計劃,改進黃梅挑花的制作原材料、改良其制作模式來創(chuàng)新營銷模式。可以在黃梅挑花原始技藝的基礎上,把設計、生產、銷售、市場一起帶入,如由黃梅挑花傳承人提供經過改良設計的原材料包,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審美趣味相結合,設計具有現代藝術理念的紋樣圖紙,并配以制作說明及教學視頻,從而可以使廣大愛好傳統(tǒng)藝術的群眾都可以挑制出各類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挑花作品。
建立地方特色產業(yè)基地,以“政府+院校+企業(yè)+基地+農戶+合作社+市場”的創(chuàng)新模式,通過政府指導、院校參與、企業(yè)帶動、鄉(xiāng)村推動、農戶主動、市場推廣的方式,使產業(yè)到鄉(xiāng)村,手藝到個人,做到小商品大市場,小產業(yè)大集群,真正實現文化帶動、產業(yè)脫貧、鄉(xiāng)村振興的目標。
“非遺”是美麗鄉(xiāng)村的靈魂,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資源,就是延續(xù)其文化傳承。非遺傳承包括靜態(tài)傳承和活態(tài)傳承,靜態(tài)傳承是以保護搶救為主的傳承范疇,如博物館展覽、檔案館圖書館記錄存檔等模式;活態(tài)傳承是區(qū)別于靜態(tài)傳承的另一種模式,主要通過與人們日常生活相結合的模式達到活態(tài)傳承的目的,其核心在于“傳承人”。如文化部、教育部聯(lián)合啟動實施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非遺進高?!薄皞鞒腥?1 + 1”“非遺觸網計劃”等相關政策或文件,能夠很好地推動非遺的活態(tài)化傳承。可以通過開展黃梅挑花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構建黃梅挑花非遺傳承人隊伍,聚焦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掘民間挑花能人,不斷培育、壯大人才隊伍,推動黃梅挑花活態(tài)化傳承。
可以深度挖掘黃梅挑花所存在的多元價值內涵,將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如充分挖掘黃梅挑花的文化內涵,與其他非遺相組合,實現“非遺1+1”,設計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創(chuàng)產品。如“黃梅挑花+傳統(tǒng)手工拼布”,通過不同布料的拼接,加上黃梅挑花的針法,富有創(chuàng)意,靈感融合的“非遺加”工藝可以呈現在抱枕、帆布包、服飾、帳簾等不同的物品上,形式新穎有趣。還可以設置創(chuàng)意體驗館,以體驗創(chuàng)新為主,設有相關理論和實踐課程,讓人們了解黃梅挑花以及傳統(tǒng)手工拼布的制作工藝,再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意自由發(fā)揮,體驗創(chuàng)新的樂趣,最后購買自己親手制作的成品。這樣一來就可以促使其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目前,非遺傳承普遍面臨傳承人群老齡化嚴重、經濟能力低下等狀況,導致非遺面臨失傳的風險。只有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帶來收益,才會有更多人愿意學習、傳承非遺。因此,國家應該從各個層面考慮,從非遺實際現狀出發(fā),加大對傳承人的經濟和政策扶持,促進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非遺文化的全面復興。
傳統(tǒng)文化正不斷遭受外來文化沖擊,黃梅挑花也面臨眾多發(fā)展難題。我們要加強黃梅挑花保護、宣傳及傳承力度,適應現代生存環(huán)境,不斷改進、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要深度挖掘其豐富的價值內涵,在實現活態(tài)傳承的同時將多元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結合新時代不斷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推動其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轉化,使黃梅挑花煥發(fā)新的生命,促進非遺文化全面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