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康順,李彥利* ,孟令君,金大偉,牛宏偉,于亞彬,謝鵬飛,趙長春,賈玉敏
(通化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吉林 通化 135007)
水稻栽培已有7000 多年的歷史,主要分水稻直播和育秧移栽技術,目前我國98%以上稻區(qū)采用育苗移栽技術。但隨著農機設備的進步、土地集約化的發(fā)展以及高投入產出比的種植需要等因素,水稻直播種植面積在我國呈日益增加的趨勢。目前吉林省推廣旱直播水管理與水直播技術兩種,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已形成兩個旱、水直播地方標準, 但在推廣上存在不高產、 效益低等疑問。 因此針對吉林省稻區(qū)不同熟期品種水直播與育苗移栽方式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分析對比等函待解決的問題進行重點研究試驗。 直播稻技術雖然于20 世紀50 年代就開始采用,但因當時除草、播種量未進行系統(tǒng)研究而停止推廣,進入21 世紀寧夏稻區(qū),江蘇省、湖南省、黑龍江的虎林及撫遠縣直播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但多從種植技術上進行探討, 對水直播與移栽方式進行系統(tǒng)的產量與經濟效益研究少見報道。 本試驗從不同熟期品種的產量構成因素、產量及綜合經濟效益著手,解析水直播與育苗移栽方式優(yōu)缺點。 分析水直播方式經濟、生態(tài)效益優(yōu)勢,為吉林省建立適宜的輕簡化水直播種植方式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試驗采用吉林省中早熟品種通禾819 (生育期130 d)、中熟品種吉玉粳(生育期135 d)、中晚熟品種通禾66(生育期140 d)。
五山堰河村的鄉(xiāng)村建設和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道路可以概括為“茶產業(yè)+文化+旅游”,以茶壇為代表的茶文化的鄉(xiāng)村文化空間表征和空間再現(xiàn)是堰河成功的關鍵。旅游學術研究表明,旅游發(fā)展對地方文化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會促進地方文化自覺,另一方面又會導致地方文化的變遷。五山茶壇和堰河茶文化旅游的例子可以說明在文化空間生產理論的指導下,鄉(xiāng)土文化會因旅游的發(fā)展而得到復興,并為了更好的適應旅游發(fā)展的需要而進行創(chuàng)造性傳承。
試驗在通化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水稻所試驗基地進行,分別設置水直播與育苗移栽兩種方式,水直播每品種40 行,行距25 cm,行長18 m,小區(qū)面積180 m2, 移栽方式每品種30 行, 行距30 cm,行長20 m,小區(qū)面積180 m2。 水直播方式播種量7.5 kg/666.7 m2,移栽方式120 g/m2催芽濕籽播于苗床,移栽每穴3 棵苗。種子統(tǒng)一采用咯菌腈包衣浸種催芽處理,水直播方式于5 月10 日穴播播種; 育苗移栽方式于4 月15 日播種,5 月25日人工插秧;氮肥全生育期純氮175 kg/hm2按基蘗肥:補肥:穗肥=4:3:3 比例施用;磷肥(P2O5)按46 kg/hm2標準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 鉀肥(K2O)50 kg/hm2,按基肥:穗肥=5:5 比例施用。
水直播方式采取秋翻地措施,次年4 月30 日旋耕,5 月1 日進行激光平地儀土地平整后灌水,播面的高度差為±3 cm,5 月3 日施底肥打漿,5月5 日進行化學除草劑封閉,5 月9 日排水并用自制鐵耙撈溝以備播種。育苗移栽方式5 月10 日翻地,之后進水泡田,5 月18 日耙地,5 月20 日進行化學除草劑封閉。
秋季對水直播處理按對角線法選取共計3 m2,移栽方式按對角線法取樣30 穴,分別調查株高、穗數/m2、每穗粒數、千粒重,成熟度用1.06 鹽水測定,產量全區(qū)進行收獲。
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MATLAB7.0軟件作為求解計算工具。根據本文所使用的多元回歸模型以及表1所整理準備的基礎數據設計和建立山東省工業(yè)用地量預測模型,具體操作步驟及計算結果如下:
表1 不同熟期品種水直播與插秧方式產量構成因素
在進行管道焊接過程中需要采用氬弧焊接。并在進行焊接工作前,將坡口對接角度控制在30°~35°,而坡口內外壁的厚度需控制在10~15mm。在焊接之前所需要進行的準備工作非常多,并且要求非常多嚴格,對于需要焊接的管道應該打磨光滑,并且不能出現(xiàn)彎折、錯口現(xiàn)象,保證對口質量,每一次焊接的合格率都應該大于或等于99%,在焊件組裝過程中,需要保證其墊置的牢固性,焊縫避免強制對口,為了更好地防止在焊接過程中變形或者是產生附加應力,需要對焊接組裝的質量進行保證。
如表2~4 所示, 每公頃總收益上不同熟期品種均為育苗移栽方式最高, 但凈收益最多為水直播條件下種植的中熟品種吉玉粳, 且其投入產出比最高,可見減產未必減效。按本試驗中早熟品種通禾819 水直播方式相比插秧方式減產86.7 kg/hm2,中熟品種吉玉粳水直播方式相比插秧方式減產562.4 kg/hm2, 但兩個品種水直播方式每公頃凈收益比育苗移栽方式多3 499.8 和2 072.3 元,體現(xiàn)了水直播節(jié)本增效具有較高投入產出比的特性。 但中晚熟品種通禾66 水直播方式比育苗移栽方式每公頃減少792.7 元凈收益,說明本試驗所屬區(qū)域適合育苗移栽中晚熟品種發(fā)揮產量潛力,間接說明本稻區(qū)水直播方式不適合種植中熟之后的水稻品種。
在育苗至移栽期水直播方式比育苗移栽增加的費用僅體現(xiàn)在用種量增加造成種子費用提高,按每公斤稻種9 元成本計算, 水直播方式比手插與機插每公頃提高了742.5 元和418.5 元, 但其因為沒有育苗移栽環(huán)節(jié)大大節(jié)省了前期成本,總投入上相比育苗移栽手插秧與機插秧方式每公頃減少4 357.5 元/hm2和3 161.5 元/hm2的固定投入。
分析不同熟期品種不同種植方式產量結果可知, 三種熟期品種產量表現(xiàn)均為移栽方式更高,不同熟期品種移栽方式總產比水直播方式高2 166.4 kg/hm2,平均高722.1 kg/hm2。 其中中晚熟品種通禾66 移栽相對水直播方式增產1 517.4 kg/hm2,其次為中熟品種吉玉粳移栽相對水直播方式增加了562.4 kg/hm2, 中早熟品種通禾819 移栽方式增產幅度并不明顯。 水直播方式不同熟期品種產量對比來看,中熟品種產量最高,其次為中早熟品種,但二者產量差異不顯著,最低為中晚熟品種,可見中晚熟品種在當地氣候條件下產量最低,且相對育苗移栽方式產量降幅最大。
表2 育苗移栽苗固定投入合計 單位:元/hm2
表3 育苗至移栽期費用投入對比
表4 育苗至移栽期節(jié)費用投入產出對比情況
由于育苗移栽苗床環(huán)節(jié)時需要大量澆水,而底土及覆蓋土的制備需要挖取大量的黑土, 而采用水直播方式可以節(jié)省水資源40 t/hm2, 節(jié)省土地資源2.5 m3/hm2,按取0.05 m 耕層計算,每公頃相當于減少50 m2, 因此推廣機械化水直播方式極大的解決春天制備苗床土、 育苗基質貴的問題。
分析不同熟期品種不同種植方式產量構成因素結果可知(表1),不同熟期品種水直播方式的株高相對育苗移栽方式均發(fā)生矮化現(xiàn)象, 矮化幅度呈現(xiàn)為隨生育期的增加而提高, 其中水直播中早熟品種通禾819 比插秧方式下降10.7 cm,水直播中晚熟品種通禾66 下降幅度最大,比移栽方式矮了20.1 cm, 但中熟品種與中晚熟品種株高矮化幅度差異不大;每平方米穗數方面,水直播方式由于播種量的提高, 各熟期品種群體密度均顯著高于移栽方式;每穗粒數方面,各熟期水直播種植方式相對育苗移栽方式均發(fā)生減少, 水直播中早熟、 中熟及中晚熟品種每穗粒數相對移栽方式依次減少35.6、31.9 和43.8 粒;千粒重方面,中早熟及中熟品種兩種種植方式差異并不明顯, 而中晚熟品種通禾66 水直播方式千粒重下降幅度較為明顯,比移栽方式減少了1.2 g;谷草比方面,各熟期水直播種植品種均低于移栽方式, 水直播中早熟品種相比移栽方式減少0.4, 但谷草比大于1,而水直播的中熟及中晚熟品種相對移栽方式減少了0.3,但最終谷草比都小于1;成熟度方面,各熟期品種水直播方式相對移栽方式均發(fā)生不同程度下降,中早熟及中熟品種下降幅度不顯著,而中晚熟品種通禾66 下降6.3%,下降幅度較為明顯。
表5 每公頃節(jié)省水、土資源情況
綜合上述分析, 以通化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水稻所試驗基地的溫光條件來看, 水直播種植方式下生育期少于135 d 品種均會獲得安全成熟,品種的千粒重和成熟度與育苗移栽方式無顯著差異。水直播方式產量相對插秧方式低。但從經濟效益角度分析,因水直播方式省去育苗移栽環(huán)節(jié),節(jié)省的成本足以彌補減少產量的損失且有結余,此外中早熟期品種因為屬于少蘗型品種, 育苗移栽條件每穴3 株基本苗情況下未發(fā)揮出產量優(yōu)勢,二者產量相差不大, 而中晚熟品種水直播方式相對育苗移栽方式產量大幅度下降, 造成這種原因是因為播期的延后使中晚熟品種千粒重與成熟度下降較為明顯有關, 可見生育期少于135 d 的品種水直播方式下雖然品種的每穗粒數相對減少,但播種量的增加使其擁有較高的群體密度, 足以彌補每穗粒數減少的損失, 且千粒重與成熟度與插秧方式并無太大差異, 最終可以獲得較高的投入產出比。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水務行業(yè)不應與其他一般競爭性行業(yè)對待,對城市供水行業(yè)改革而言,影響最大的表面上是特許經營政策,實質上卻是產權改革政策,而其中的關鍵點又是城市水業(yè)資產的處置方式問題。應保證國家對水務行業(yè)的控制力,計劃產權改革的水務企業(yè)在對引進外資還是內資的問題上要慎重,已經引進外資的水務企業(yè)應保證國有企業(yè)的控股權。水務行業(yè)關系國計民生,行業(yè)不能以營利為主;對于外資高溢價競買國內水務資產,公眾利益應首先得到保障。要充分發(fā)揮國有企業(yè)在水務行業(yè)的先鋒作用。
目前吉林省水稻生產上對直播稻認識的一個誤區(qū)是該種植方式減產因此最終收益低,該認識基于以下兩點:一、直播稻應該種植當地主栽的中晚熟品種,二、對育苗移栽環(huán)節(jié)生產成本的節(jié)省沒有明確的認識。 按現(xiàn)階段水直播栽培技術來看,直播稻生育期較育苗移栽方式短,而營養(yǎng)生長期縮短幅度尤為明顯,因此應選擇比當地主栽熟期早7~10 d 的品種,而非單純的定義為直播稻也應種植中晚熟品種。 而從吉林省前期水稻生產成本調研情況來看,水直播方式每公頃可以比育苗移栽機插與手插秧降低3 161.5 和4 357.5 元投入,減少的投入按每公斤稻谷3.0 元換算成產量為1 053.8 和1 452.5 kg, 同為機械化種植方式且后期生產投入同等前提下, 直播稻每公頃不減少1 053.8 kg 產量損失實際上是與育苗移栽方式最終凈收益持平的,而隨著直播稻栽培技術在吉林省的不斷熟化, 配套品種陸續(xù)審定完成,實現(xiàn)兩種種植方式平產是指日可待的,而本試驗中早及中熟品種很好驗證了減產未必減效益這一結論。
吉林省水稻生產主要瓶頸是生產成本高,水稻機械化水直播將減少育苗移栽環(huán)節(jié), 一方面可以從根本上有效降低稻米生產前期人力物力投入, 另一方面避免育苗床土制備對黑土層產生的破壞, 進而解決吉林省水稻產業(yè)發(fā)展的高成本關鍵技術難題。 但現(xiàn)階段也存在適宜輕簡化栽培的直播品種及配套栽培措施研發(fā)基礎比較薄弱的現(xiàn)象:首先適宜水稻直播的品種較少,其次對直播稻整地流程及標準缺乏系統(tǒng)定義, 再次對同一熟期品種不同播種量、 播種深度的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轉換期,水直播方式條播與穴播產量形成規(guī)律、直播稻與育苗移栽方式米質比較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1-4],但通過直播稻各地方標準的頒布與實施,直播稻區(qū)域試驗的建立,對加快吉林省直播稻種植技術推廣應用有重要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