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綱,張建輝,柯 燕,汪文剛
(寶武集團 鄂鋼公司,湖北 鄂州 436000)
鄂鋼棒三車間加熱爐原設計產(chǎn)量130 t/h, 隨著軋線的提速改造,產(chǎn)量日趨提升,軋線已經(jīng)具備185 t/h 的生產(chǎn)能力,因加熱爐的能力不足,經(jīng)常出現(xiàn)待溫的現(xiàn)象。 為了滿足生產(chǎn),加熱爐強制加熱,有時仍滿足不了軋線要求。同時爐壓升高(高峰時達到80 Pa以上),對加熱爐爐體及設備侵蝕損害較大。 加熱爐的加熱能力必須與軋線的生產(chǎn)能力相配套, 才能將整條生產(chǎn)線的能力發(fā)揮出來。 針對這種情況以及節(jié)能減排的需要, 公司在棒三與轉爐4#連鑄機之間修建了一條長度為640 m的鋼坯紅送輥道,輥道輸送過來的鋼坯入爐溫度在750 ℃以上,這一舉措,基本解決了棒三加熱爐加熱能力不足的問題, 將棒三車間的機時產(chǎn)量提升至190 t/h。 輥道紅送帶來的產(chǎn)能提升、煤氣消耗下降,產(chǎn)生了巨大的效益,但因棒三加熱爐為蓄熱式加熱爐, 在進輥道輸送過來的紅坯或者紅坯與溫坯、紅坯與冷坯混裝時,在燃燒控制上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
(1)鋼坯紅送時,需要的煤氣量較小,同時棒三車間使用的高焦混合煤氣熱值較高,在小流量時,會出現(xiàn)煙氣溫度較難控制的問題。
(2)鋼坯紅送時,軋線出現(xiàn)故障,大部分蓄熱室會進行雙關,蓄熱室溫度超溫,重新投入后會引起煙道閃爆的問題。
(3)因連鑄機換澆次、軋線故障、軋線換孔換輥、輥道輸送節(jié)奏與入爐節(jié)奏不一致等原因帶來的冷熱坯混裝時的溫度控制問題。
結合蓄熱式加熱爐的特點以及棒三加熱爐的實際操作實踐,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技術解決方案。
棒三加熱爐為上、 下供熱的步進梁式雙蓄熱加熱爐,設計年產(chǎn)量130 t/h。 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棒三加熱爐基本情況
爐體共有64個燒嘴,分兩側對稱布置,分為8個燃燒單元,其中加一段2個燃燒單元,加二段、均熱段分別有3個燃燒單元。 燒嘴布置情況見圖1。
圖1 棒三加熱爐蓄熱燒嘴布置示意圖
1.2.1 爐體結構特點
棒三加熱爐為緊湊型蓄熱式加熱爐, 爐長只有21.5 m,導致蓄熱箱布置密集,爐尾預熱段也布置了3個燃燒單元,供熱負荷較大,溫度梯度不強。加熱爐共8個燃燒單元,分為預熱段(3個燃燒單元)、加熱段(3個燃燒單元)和均熱段(2個燃燒單元)。 預熱段的供熱負荷與加熱段一致,其目的是在爐長較短的情況下,可以有效利用加熱爐長度,在進冷坯時保證加熱能力。 但是當鋼坯紅送時溫度較高 (表面780℃,芯部達到950 ℃),鋼坯在預熱段即使煤氣流量很低時,溫度都會超過1 000 ℃,稍微控制不好就會超過1 050 ℃。 因此在鋼坯紅送時,預熱段3個燃燒單元的蓄熱箱都會雙關。 蓄熱箱雙關是依靠換向閥進行雙關,而換向閥的密封圈做不到零泄漏,加上爐壓為正壓,爐內(nèi)的熱量還是會緩慢沁入蓄熱體,雙關時間超過30 min后,整個蓄熱體就會吸能吸滿,溫度達到950 ℃以上,失去了給煙氣降溫的能力。
1.2.2 加熱爐使用燃料的特點
棒三加熱爐使用的焦高轉混合煤氣熱值高、熱值波動大、爆炸性強。 因為鄂鋼用氣結構原因,棒三車間與棒二車間共用一個混合站, 且棒二棒三車間加熱爐的爐長都較短(棒二爐長24 000 mm),產(chǎn)量高,為了滿足產(chǎn)量要求,一般使用的煤氣熱值較高。且棒二、棒三共用一個混合站,熱值互相有制約。 在棒三鋼坯輥道紅送時,為了兼顧棒二的生產(chǎn),沒有大幅度降低煤氣熱值, 而是會繼續(xù)使用1 700×4.16 kJ/m3左右的高熱值煤氣, 導致冷卻蓄熱體的煤氣流量降低, 蓄熱體沒有得到充分的冷卻就要再次排煙吸熱,煙溫不好控制,局部的爐內(nèi)高溫未經(jīng)充分的冷卻排入煙道時,容易引起煙道的閃爆。此時如果再遇到軋線故障,加熱爐不能出鋼,則必須雙關6~7個燃燒單元,只留1~2個燃燒單元,雙關的時間超過30 min以上時,整個蓄熱箱內(nèi)的蓄熱體全部吸能飽滿。如此時投入此單元時, 一側蓄熱箱進氣, 一側蓄熱箱排煙,排煙這側的煙氣經(jīng)過蓄熱箱時,因蓄熱體已經(jīng)有950 ℃以上的溫度,不能吸收煙氣中的熱量,就會導致高溫煙氣直接排入煙管, 同時蓄熱式加熱爐在換向過程中,嘴前管道的煤氣會吸入煙管,高溫煙氣遇到一定濃度的煤氣時,引起煙管的閃爆。
連鑄至棒三的熱送輥道輸送線于2020年9月建成投產(chǎn), 目前棒三加熱爐所用鋼坯主要通過輥道熱送至入爐輥道。 熱送輥道基本情況見表2。
表2 棒三鋼坯紅送輥道基本情況
(1)在連鑄機、紅送輥道設備正常運行、軋線連續(xù)生產(chǎn)的情況下, 加熱爐全部進紅送輥道輸送的紅坯,此種情況占整個生產(chǎn)時間的65%。
(2)在正產(chǎn)情況下,2#連鑄機5流的紅坯直接紅送入爐,節(jié)奏與加熱爐基本匹配,偶爾輥道出現(xiàn)故障,需要在紅坯中補入1~30根鋼坯,補入的鋼坯根數(shù)不等,紅坯與冷坯之間不空步。
(3)在連鑄機換澆次或連鑄機故障時,輥道停止鋼坯紅送,進冷坯加熱。
(4)在軋線需要2 h以上的檢修時間,提前1 h停止紅送,開始進冷坯,便于加熱爐保溫時控制爐溫。
棒三軋線粗軋電機較小,為了軋制順利,要求的開軋溫度較高, 要求開軋溫度在1 060~1 100 ℃之間,因此加熱爐的加熱溫度較高??紤]到紅坯與冷坯不同的加熱屬性, 為保證冷坯的加熱能滿足軋制需求, 控制紅坯的氧化燒損, 避免過燒帶來的鋼坯彎曲, 針對160 mm×160 mm×1 200 mm方坯不同的入爐溫度狀態(tài),制定了合理的加熱制度(見表3)。
表3 棒三加熱爐加熱制度
因輥道紅送的鋼坯芯部溫度高, 入爐后只是進行一個補熱, 所以制定的加熱制度較冷坯時的溫度要低20 ℃。 同時在加熱輥道紅送的鋼坯時,加熱爐溫度達到1 200 ℃,軋線出現(xiàn)故障時,如果降溫不及時,很容易造成鋼坯彎曲,嚴重時無法出爐,需要拆除懸臂輥進行出鋼。所以在冷熱坯混裝過程中,因故停軋保溫時,要迅速地降低爐溫。主要的原因及目的有3個:
(1)在軋線停軋時,加熱爐不能出鋼,鋼坯長期在加熱爐加熱時會彎曲, 尤其是輥道紅送入爐的鋼坯,芯部溫度高,發(fā)生的彎曲風險更大。 因此在軋線停軋后必須及時降低加熱爐的爐內(nèi)溫度, 防止鋼坯燒彎。
(2)軋線停軋時,降低煤氣流量,可以節(jié)約能源消耗。
(3)在軋線故障處理完,看火工接到調(diào)度指令后,迅速提溫恢復生產(chǎn)。
為達到以上目的,結合現(xiàn)場實際操作經(jīng)驗,制定了棒三加熱爐停軋保溫控制規(guī)范, 詳細停軋保溫方法見表4。
表4 棒三加熱爐停軋保溫控制規(guī)范
2.2.1 加熱爐加熱過程原理及問題分析
蓄熱式加熱爐的原理是利用蓄熱體對爐內(nèi)的煙氣熱量進行回收,回收的余熱對進入爐內(nèi)的空氣和煤氣進行預熱,一方面節(jié)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加熱爐有限面積內(nèi)的加熱效率。蓄熱室通過三通換向閥進行進氣狀態(tài)和排煙狀態(tài)兩種工作狀態(tài)的切換(見圖2)。
圖2 加熱爐蓄熱箱工作原理示意圖
排煙時,爐內(nèi)的高溫煙氣通過蓄熱室,煙氣中大部分熱量被蓄熱體回收,對蓄熱體進行加熱。經(jīng)過一個換向周期后,換向閥換向,由排煙切換的進氣,冷煤氣或者冷空氣流經(jīng)蓄熱室噴向爐內(nèi), 冷煤氣或冷空氣流經(jīng)蓄熱體時被蓄熱體進行預熱, 同時帶走蓄熱體的熱量,對蓄熱體進行降溫。
正常情況下,蓄熱室、換向閥按換向周期的時間進行定時的上述動作,達到平衡。 而在紅送時,因為鋼坯的入爐溫度較高,燃燒使用的煤氣量就會降低,極端情況下,紅坯入爐后遇到軋線故障,需要停軋待溫,此時就要關閉大部分蓄熱室,只保留一到兩個蓄熱室燃燒進行保溫, 以免爐溫超過工藝標準或者鋼坯燒彎。 而煤氣流量過低會帶來蓄熱室冷卻不足或冷卻不穩(wěn)定的情況, 因棒三加熱爐使用的煤氣為高焦轉混合煤氣,熱值較高(紅送時需要的煤氣流量一般為7 000~8 000 m3/h,冷坯進爐時煤氣流量一般在20 000 m3/h),此時在排煙時蓄熱體被加熱,而在進氣時,因進氣量小,蓄熱體的熱量沒有被冷煤氣或者冷空氣充分地吸收掉;緊接下一個換向周期排煙時,蓄熱體就不能對高溫煙氣進行充分吸熱, 導致排煙溫度升高,高溫煙氣達到一定溫度時,排入煙管就會引起煙道爆炸。
如果遇到紅坯入爐后, 軋線故障, 需要停軋待溫,并關閉大部分蓄熱室。蓄熱室的關閉是靠兩位三通換向閥進行雙關, 而三通閥的雙關是不可靠的切斷, 即使有密封圈,在排煙側的腔室為負壓時,仍會有少量的煙氣經(jīng)過蓄熱室繼續(xù)往煙道沁入; 同時蓄熱式加熱爐一般為正壓操作, 爐內(nèi)的熱量也會緩慢地沁入雙關的蓄熱室。 當這種雙關狀態(tài)一般持續(xù)20 min以上時, 整個蓄熱室的蓄熱體就會吸能飽滿,蓄熱體溫度會接近爐內(nèi)的高溫煙氣溫度。此時如果需要投入這些雙關的蓄熱室時,排煙這一側的蓄熱室在排煙時已經(jīng)無法吸熱,高溫的煙氣直接排入煙道,引起煙道的爆炸。 因此在鋼坯紅送或者冷熱混裝時,蓄熱室加熱爐煙氣溫度的控制難度就會增大。通過現(xiàn)場的摸索,棒三加熱爐按下列措施進行操作,可以較好地控制煙氣溫度,避免發(fā)生煙道超溫、爆炸事故。
2.2.2 加熱爐加熱操作優(yōu)化
對加熱爐加熱操作進行優(yōu)化, 解決冷熱坯混裝時的燃燒問題,同時借助智能化的燃燒技術,改善加熱質量,操作頻率,提高加熱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
首先是控制煤氣熱值。 在進紅坯或者冷熱混裝時,要降低煤氣的熱值。 具備條件時,在完全紅坯入爐或者紅坯量較大時, 要求混合站盡可能地降低煤氣熱值,最好是直接不混入焦氣和轉氣,燒純高爐煤氣,但是因受條件的限制(因混合站還要給其他產(chǎn)線供氣,要避免對其他產(chǎn)線造成影響),棒三加熱爐進冷坯強制加熱時的煤氣熱值由2 000×4.16 kJ/m3降低至1 600×4.16 kJ/m3(高焦煤氣的配比在3∶1左右),保證煤氣的進氣量足以冷卻蓄熱體以及降低煤氣的爆炸極限范圍。
優(yōu)化看火的操作, 確保三通閥的進氣量能達到降溫和預熱的平衡。 棒三加熱爐共8個燃燒單元,在進紅坯或者冷熱混裝時,因使用的煤氣熱值較高、蓄熱箱也比較小(全爐的蓄熱體安裝量為21 m3),進氣量不能滿足8個燃燒單元的冷卻要求,因此需要依據(jù)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進行開關部分蓄熱室的操作, 同時雙關的蓄熱室在開啟時, 不能直接投入正常的燃燒單元, 仍應先手動對每個蓄熱室進行一定時間的降溫操作后,再投入正常的燃燒換向。
在紅坯進爐量減少時,煤氣進氣量加大,此時需要投入之前雙關的蓄熱室, 雙關后的各蓄熱室投入時,先手動開啟單側的蓄熱箱進行進氣操作,一般進氣操作60 s(60 s的進氣在通常情況下可以將蓄熱體冷卻至正常溫度值),讓冷煤氣或者冷空氣先對蓄熱室內(nèi)的蜂窩體進行冷卻,冷卻后關閉此側蓄熱室;對此蓄熱室對應側的蓄熱室執(zhí)行進氣操作60 s, 對蓄熱室內(nèi)的蜂窩體進行冷卻。 此單元兩側的蓄熱室都冷卻完成后,再開啟此單元的正常換向燃燒。
雙關后的蓄熱室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大量的投入,而應該根據(jù)煤氣流量的增加實際情況, 按照以下規(guī)則進行分批投入。 預熱段先投入1#燃燒單元,當煤氣用量>2 000 m3后再投入2#燃燒單元;在降低爐溫時,當煤氣用量<2 000 m3時先關閉2#燃燒單元, 當煤氣用量<1 000 m3時,關閉1#燃燒單元,即預熱段的燃燒單元全部關閉。 加熱段先投入3#燃燒單元,當煤氣用量>4 000 m3時,投入4#燃燒單元,當煤氣用量≥6 000 m3時,投入5#燃燒單元;降溫時,當煤氣用量<6 000 m3時,關閉4#燃燒單元,當流量<4 000 m3時,關閉5#燃燒單元,當流量<1 000 m3時,關閉3#燃燒單元。 均熱段先投入6#燃燒單元,當煤氣用量>4 000 m3時,投入7#燃燒單元,當煤氣用量≥6 000 m3時,投入8#燃燒單元;降溫時,當煤氣用量<6 000 m3時,關閉8#燃燒單元, 當流量<4 000 m3時, 關閉7#燃燒單元, 當流量<1 000 m3時,關閉6#燃燒單元。這樣操作的原理是保證進入蓄熱室的煤氣量, 對蓄熱體進行充分的冷卻,避免煙溫超標。
適當增加空煙的排煙溫度,降低煤氣蓄熱室的排煙負荷。 在紅坯進爐量較大時,因煤氣量小,煤氣蓄熱室冷卻不足,此時可以增加空氣側引風機的頻率,調(diào)大空煙調(diào)節(jié)閥的開口度,適當增加空氣側的排煙溫度(正常工藝規(guī)程為150 ℃以下,可以提高至160~170 ℃,以此來降低煤氣側的排煙負荷,控制煤煙排煙溫度)。
通過改善蓄熱體的材質,改小蓄熱體的孔徑,增加蓄熱體的蓄熱能力,使煙氣溫度便于控制。棒三加熱爐蓄熱室小,使用的煤氣熱值高,在鋼坯紅送時,煙氣溫度控制難度較大,此種情況下,加強蓄熱室的蓄熱能力就顯得比較重要。首先改善蓄熱體的材質,蓄熱室共8排, 在蓄熱室的前三排安裝高蓄能蓄熱體,后5排安裝鋯剛玉蜂窩體,同時經(jīng)過計算將原蓄熱體的孔徑由4 mm改為3.5 mm,在不影響進氣量的前提下,增加蓄熱室的蓄熱能力。具體的材料成分及外形尺寸要求見表5。
表5 蓄熱體理化指標統(tǒng)計
鋼坯冷熱混裝時, 蓄熱式加熱爐燃燒控制的主要難點為:①控制加熱溫度,使得加熱爐溫度始終控制在加熱制度范圍內(nèi);②紅坯進爐量較大時,低煤氣流量狀態(tài)下,控制好煤煙溫度;③在遇到軋線故障,需要長時間停軋保溫時, 如何在按工藝執(zhí)行降溫操作的同時保證各個蓄熱室在雙關狀態(tài)時的溫度不超標。 棒三車間加熱爐同時實行上面的加熱優(yōu)化操作及技術改進后, 基本可以滿足冷熱坯混裝狀態(tài)的加熱要求,確保了加熱爐的安全生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