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福海(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農牧業(yè)機械化服務中心)
牦牛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動物物種,在我國甘肅、新疆、青海等地區(qū)廣泛分布,是高原牧民主要飼養(yǎng)的物種。牦牛又分為白牦牛、九龍牦牛、高山牦牛、高原牦牛等品種,其中甘肅省瑪曲縣主要的牦牛品種為阿萬倉牦牛。牦牛的肉、皮毛、奶、骨等均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牦牛養(yǎng)殖的主要經濟來源。當前,牦牛主要飼養(yǎng)在高原草地,以放牧和圈養(yǎng)結合的方式進行飼養(yǎng)。由于高原氣候寒冷、空氣稀薄,自然環(huán)境較為惡劣,給牦牛人工飼養(yǎng)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同時也導致牦牛發(fā)病率較高。在牦牛養(yǎng)殖過程中,牦牛腹瀉病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尤其是犢牛腹瀉問題十分嚴重,若不及時處理可造成牦牛體重減輕、繁殖性能下降,嚴重時還可導致牦牛脫水死亡,給牦牛養(yǎng)殖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牦牛腹瀉的病原十分復雜,有傳染性病因和非傳染性病因兩種,并且通常牦牛腹瀉是由多種原因共同作用導致的,臨床治療的難度較大。由此可見,牦牛腹瀉精準診斷和正確治療是防治牦牛腹瀉病的重要內容。筆者對牦牛養(yǎng)殖中常見的牦牛腹瀉病的發(fā)病原因、診斷方法及防治措施等進行綜述,為牦牛養(yǎng)殖中腹瀉病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非傳染性病原導致的牦牛腹瀉與日常飼養(yǎng)管理和牦牛自身身體狀況等因素有關。高原牧區(qū),牦牛群體通常采取自繁自養(yǎng)的繁殖方式,但部分母牛身體素質較差,繁殖能力較低,尤其是初產母牛經常會出現產弱犢的現象,由該類母牛產下的牦牛身體羸弱,發(fā)育緩慢,常出現腹瀉疾病。此外,在牦牛養(yǎng)殖過程中,通常采取放牧和圈舍飼養(yǎng)相結合的方式,因此,經常出現牧草、飲水等把控不嚴格的問題,牦牛采食一些有毒物質或摻有大量雜質的牧草后可出現腹瀉現象;在飲用過冷的飲水、水質較差的飲水、被污染的飲水等也可導致牦牛腹瀉病;在圈舍飼養(yǎng)中補飼的飼料或牧草品質較差、發(fā)霉、被污染等也可導致牦牛腹瀉?。恍律鸂倥N醇皶r攝入初乳,采食低品質代乳或低溫代乳也可導致腹瀉;突然更換飼料、犢牛突然斷奶也可造成牦牛腹瀉。
對于上述非傳染性腹瀉病因,應仔細檢查牦牛飼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根據發(fā)病牦牛的日齡、癥狀、既往病史等進行診斷,在確認無病原感染的情況下認真分析非傳染致腹瀉因素,做出科學診斷,確定牦牛腹瀉的原因。淘汰處理繁殖性能較差、經常產下弱犢的母牛,若牛群中母牛品質較差也可考慮引進繁殖性能較高的牦牛個體,優(yōu)化母牛群體。對于由飼養(yǎng)不當導致的牦牛腹瀉,應從環(huán)境、飼料、飲水、飼養(yǎng)流程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剔除致病因素,優(yōu)化牦牛飼養(yǎng)流程,從而降低由于飼養(yǎng)不當導致的牦牛腹瀉??傊莻魅拘圆∫驅е碌年笈8篂a防控重點在于加強牦牛日常飼養(yǎng)管理工作,給予牦牛干凈舒適的生長環(huán)境和營養(yǎng)充足的飼料,以滿足牦牛正常的生長需求,加強牦牛體質,從而降低由非傳染性病因導致的牦牛腹瀉病。
傳染性病因導致的牦牛腹瀉病又可分為病毒性病因、細菌性病原和寄生蟲性病因,不同病因出現的臨床癥狀存在一定差異。同時,由于在臨床上多種病因混合感染十分常見,牦牛腹瀉病的臨床癥狀較為復雜。
1.細菌性病因導致的牦牛腹瀉??蓪е玛笈8篂a細菌性病原有多種,其中較為常見的為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產氣莢膜梭菌和彎曲桿菌。
大腸桿菌是一種在自然界廣泛分布的細菌,是牦牛胃腸道菌群的重要組成成員之一,但當牦牛感染其他病原、應激或其他因素導致自身免疫力降低時,腸道致病性大腸桿菌即可迅速增殖導致牦牛腹瀉。臨床上,由大腸桿菌導致的牦牛腹瀉主要見于新生犢牛,患病牛精神沉郁、虛弱、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糞便顏色和形狀變化較大,主要以大量水樣腹瀉,黃色、白色或綠色為主?;疾乐氐臓倥?沙霈F敗血癥,出現體溫升高、黏膜充血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死亡,也可因大量腹瀉導致脫水、昏迷而死亡。診斷時,可根據牦牛的臨床表現和剖檢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采集患病牦牛肛門拭子、直腸內容物或病死牛腸道進行大腸桿菌的鑒定,檢測時應注意與非致病性大腸桿菌進行區(qū)分,若檢測出致病性大腸桿菌即可確診。
沙門氏菌引起的牦牛腹瀉主要見于犢牛,患病牛糞便中可帶有新鮮血液和黏液,根據不同的沙門氏菌還可出現凝血塊、帶血黏膜碎片等。根據沙門菌的血清型、致病能力的不同,可導致牦牛出現急性腹瀉、間歇性腹瀉等,通常急性腹瀉伴隨有體溫升高,容易導致犢牛出現脫水癥狀,而間歇性腹瀉在治療后往往預后效果較好。牦牛沙門氏菌的鑒定方法與上述大腸桿菌相似,若檢測出沙門氏菌即可確診。
產氣莢膜梭菌是導致犢牛腸毒血癥的病原,臨床上患腸毒血癥的牦牛多呈急性或最急性癥狀經過,表現為嚴重的腹瀉、腹痛、精神沉郁和病牛迅速脫水,病死率相對較高。臨床上診斷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腹瀉以細菌分離鑒定、膠體金試劑條、ELISA等方法為主。
彎曲桿菌是導致牦牛小腸結腸炎的主要病原,感染彎曲桿菌的牦牛臨床癥狀為嚴重的腹瀉、發(fā)熱、脫水等。臨床診斷方法與上述細菌性病原檢測方式相似,檢測到彎曲桿菌即可確診。
由細菌性病原感染引起的牦牛腹瀉在臨床上以應用抗菌藥物為主,如青霉素、強力霉素等抗生素,磺胺類藥物等。但抗生素類藥物不可隨意濫用,該錯誤可引起牦牛腸道菌群紊亂、致病菌產生耐藥性等問題。因此,在確定致病細菌種類后采用藥敏試驗篩選敏感藥物進行治療。同時根據患病牛的癥狀進行對癥治療,緩解牦牛的臨床癥狀,從而提高患病牦牛的治療效果。
2.病毒性病因導致的牦牛腹瀉。由病毒性病原感染引起的牦牛腹瀉的病原主要由輪狀病毒、冠狀病毒、牛病毒性腹瀉病毒。
輪狀病毒是剛出生牦牛嚴重腹瀉的重要病原,主要引起5日齡以內的犢牛出現嚴重的腹瀉癥狀,導致病牛精神沉郁、吸吮反應下降、嚴重脫水,僅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牦牛腹瀉糞便呈黃色水樣。診斷由輪狀病毒導致的牦牛腹瀉主要判斷發(fā)病牦牛的日齡、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采集病死牦牛腸道組織或肛門拭子等進行熒光抗體檢測、乳膠凝集試驗、病毒的分離鑒定、反轉錄PCR或熒光定量PCR等,若檢測到樣品中有輪狀病毒即可確診。
冠狀病毒可感染牦牛犢牛出現腹瀉,成年牦牛出現冬季痢疾和呼吸道綜合征。腹瀉主要出現于犢牛,臨床表現為急性腹瀉、脫水、食欲下降、吮吸反應降低,并常與大腸桿菌和輪狀病毒混合感染導致犢牛腹瀉。冠狀病毒引發(fā)的牦牛腹瀉檢測方法與輪狀病毒檢測方法相似,若樣品中檢測到冠狀病毒即可確診。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可感染各日齡的牦牛導致不同臨床表現,如妊娠母牛流產或產持續(xù)性感染牛、成年牛黏膜潰爛等,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主要見于犢牛?;疾倥?沙霈F腹瀉、發(fā)熱等癥狀,部分牛還可出現胃腸黏膜、口腔鼻鏡糜爛、呼吸困難等。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感染引起的牦牛腹瀉診斷方法與上述病毒性病原檢測方式相似,在患病牛的糞便、肛門拭子、組織樣品、潰瘍黏膜中若檢測到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即可確診。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牦牛腹瀉病無特效治療藥物,但中草藥制劑,如白頭翁散在治療牦牛腹瀉具有較好的效果。防控方面,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牦牛腹瀉主要通過疫苗接種、牛群病原檢測、凈化、生物安全防控的方式進行,其中疫苗接種是防控病毒性腹瀉的主要手段,在每年上述病原流行季節(jié)前應提前接種相關疫苗以防控由病毒病原引起的牦牛腹瀉病。
3.寄生蟲性病因導致的牦牛腹瀉。牦牛飼養(yǎng)主要采取放牧和圈養(yǎng)相結合的方式,因此,接觸疫水、野生動物的概率較高,攝入寄生蟲的卵囊或蟲體,導致腹瀉病的出現。其中可導致牦牛腹瀉病的寄生蟲包括球蟲、線蟲、絳蟲等,各類寄生蟲中又包含多種寄生蟲,本文就不一一展開敘述。除牛球蟲、隱孢子蟲等原蟲外,其他蟲均可通過剖檢患病牛的消化器官發(fā)現蟲體,從而確診相關疾病。此外,糞便檢測也是檢測牛腹瀉寄生蟲病原的常用檢測方法,可通過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測糞便中的寄生蟲卵囊,發(fā)現蟲卵即可確診。治療由寄生蟲引起的牦牛腹瀉病,主要通過使用驅蟲藥物的方式進行治療,如伊維菌素、阿苯達唑等,應在確診后選擇最合適的驅蟲藥進行治療。同時,同群牛也應進行驅蟲,以防止牦牛群內寄生蟲病暴發(fā)。在防控方面,除定期除蟲外,處理好牦牛糞便,防止牦牛接觸野生動物,確保牦牛牧草飼料和飲水未被蟲卵污染也十分關鍵,提高牦牛群的飼養(yǎng)管理水平有利于防控由寄生蟲、細菌、病毒引發(fā)的牦牛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