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方
自行車是一種奇巧的機械發(fā)明,靜止停放時它必須有支撐,勻速、快速運動時它卻可以立面平穩(wěn)向前。對三四十年前的中國人而言,自行車絕對是最重要的家庭成員:結婚成家,它是彩禮必備,是美好生活的保障;出門遠行,它可以搭載1、2人,實現(xiàn)全家總動員;運輸貨物,它前梁后座同時搭放百十斤物品也輕輕松松。那時候,大人們騎車上班,孩子們騎車玩鬧,戀人們騎車約會;在農村,人們甚至用它播種施肥、紡紗發(fā)電……
自行車最早誕生于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畫稿之上。19世紀初,實物版自行車出現(xiàn)在歐洲,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良,自行車在歐洲完成量產,并在19世紀末開始了全球旅行。自行車的旅行和到來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讓人們不騎馬也能在陸地上馭電乘風;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推動著人們改善交通條件,增建交通輔助設施。除此之外,自行車還在社會改良、體育競技及提升女性地位、加速戰(zhàn)爭進程等方面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近幾十年來,盡管私家汽車大行其道,但中國依舊是世界上自行車保有量和出口量第一大國。面對日益嚴峻的交通堵塞和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自行車又一次呈現(xiàn)它在運動健身和生態(tài)環(huán)保方面的優(yōu)勢和魅力。在自行車于歐洲誕生100多年后,中國成為了自行車新全球旅行的起點。
根據徐濤在《自行車與近代中國》一書中的研究,自行車誕生于歐洲有著清晰的時間線:“自行車是人類進入工業(yè)社會以來發(fā)明的第一個交通工具。從1493年意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達·芬奇的自行車概念手繪稿算起,到1889年英國愛爾蘭籍獸醫(yī)鄧祿普突發(fā)奇想發(fā)明膠氣輪胎截止,自行車這項看似簡單的代步器械,其技術完善是由法、俄、英、美等國幾十名技師、工匠、發(fā)明家經歷近400年共同努力研制的結果。”
關于自行車的發(fā)明過程,英國科普巨著《科技史》中記載:“關于一種可以讓人騎坐在上面并推動自己前進的兩輪車的基本設想無疑是相當古老的,但是直到1818年這種設想才有了一個實用的形式。那一年德國的德賴斯男爵制作了一種改進型輪式馬車……大約在1839年,麥克米倫,一位蘇格蘭人,制成了一輛車子,它采用了一個用連桿和曲柄連接到后輪的踏板系統(tǒng)……最早將腳踏、曲柄用于前輪的榮譽,必須給法國人米肖,到1867年,他成立了一家制造自己設計的這種腳踏車的公司?!?/p>
毫無疑問,19世紀中后期的法國和英國處于世界自行車舞臺的核心,清朝末年第一批遠行歐洲的中國人也最先在這兩個國家看到了自行車。1866年,洋務派代表人物恭親王奕 派遣斌椿等人前往歐洲考察。作為“東土西來第一人”,來到歐洲大陸的斌椿大開眼界,他將所見所聞寫成《乘槎筆記》。這本書中就提到法國巴黎街頭的自行車:“街衢游人,有只用兩輪,貫以短軸,人坐軸上,足踏機關,輪自轉以當車。又有只輪貫軸,兩足跨軸端,踏動其機,馳行疾于奔馬?!眱赡旰螅蟠怀鍪箞F隊的核心成員張德彝等人繼續(xù)游歷歐美。在張德彝的《歐美環(huán)游記》中,“自行車”的名字正式出現(xiàn)。書中記載,倫敦街頭有“前后各一輪,一大一小……上座一人,弦上輪轉,足動手搖”的新奇車子。同年11月,他又在法國巴黎看見這種交通工具,這次他直接將其命名為“自行車”。
就在張德彝對法、英兩國的自行車嘖嘖稱贊時,自行車已經悄然旅行到了中國上海。1868年11月24日的《上海新報》中報道:“茲見上海地方有自行車幾輛?!眱赡旰?,《中國教會新報》中描述:“自行車上海已多,或雙輪或三輪,不用騾馬,人坐踏足于版(板),版(板)動而其輪轉,即其車自行。” 到了1875年,上海 《萬國公報》中直接說:“自行車,西人所創(chuàng),上海行亦有年?!倍潭唐吣陼r間,自行車就已經在上海生根,這反映出上海人對它的喜歡和接受。對此,《清稗類鈔》總結說:“腳踏車,即自轉車也……年少子弟輒喜乘之,以其轉折靈捷而自由也。”當然,作為一種新事物,人們給自行車起了好多不同的名字,如洋鐵馬、腳踏車、單車等。
從《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的統(tǒng)計數(shù)據來看,1897—1901年,上海進口自行車及零件耗費白銀31.6萬兩。自行車的主要進口國為英、法、德三國。1925年,魯迅先生在《“碰壁”之余》一文中說:“幸而李先生自有腳踏車?!崩钕壬吹刭|學家李四光,時任北京大學教授。要知道,20世紀20年代教授的薪酬從300大洋到450大洋不等,屬于絕對的高收入階層。在一份1941年的上海報紙的廣告欄上,我們看到一輛“英國五旗牌九成新(自行車)”,從費用來看,當時自行車頗為昂貴,非一般老百姓所能購買。
學者研究認為,自行車傳至日本的時間為1868年。在日本人川口市太郎所著的《智慧鑒》中,記載了日本明治時代機械大師田中久重對歐洲自行車的仿制和革新,這是日本制造自行車的最早文獻。在日本,人們稱自行車為“自転(音轉)車”,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人消化吸收自行車技術更快。到了1888年,日本《朝野新聞》等報刊上就已經刊登了“帝國自転車制造所”的產品廣告,而中國自產的自行車要到1940年才出現(xiàn)。
2017年8月,一則“西班牙姑娘騎自行車環(huán)游世界只為倡導性別平等”的新聞在西方引起關注。倡導性別平等為何要騎自行車呢?原來,自行車在旅行歐美國家的過程中,女性得以同男性一樣走出家門,騎乘自行車,參加自行車比賽,從而獲得了社會地位的整體性提升?;谶@一重要作用,歐美的女權主義者甚至將自行車稱為“自由輪”(Free wheeling)或者“自由機器”(Free machine)。近年來,有越多越多的西方研究者開始關注自行車與女性地位改善之間的關系,如英國作家、記者羅伯特·佩恩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自行車:自由輪》,英國《衛(wèi)報》發(fā)表的《從自行車到性別平等:自行車在婦女解放中的作用》等。
由于歐美在文化、經濟、技術上同宗同源,所以自行車和自行車技術旅行到美國的時間很早。根據《技術史》的研究,1866年末,拉勒芒和卡羅爾聯(lián)合獲得了美國的第一個自行車專利。不過,19世紀美國的自行車發(fā)展速度不及歐洲,仍需要從歐洲進口相當數(shù)量的自行車。1880年,上?!懂媹D新報》刊發(fā)題為《購買腳踏車》的文章說:“西人喜用腳踏車,取其迅疾也。近聞美國人自造者不敷所用,故向英國購買,約值洋一萬元云?!睋绹嚓P雜志統(tǒng)計,1896年是美國自行車生產的高峰年,當年美國有300多家工廠共生產120萬輛自行車。隨著歐美自行車產品技術交流的增多,美國的自行車產量快速提升,價格也進一步下降。
隨著自行車的普及,到了19世紀90年代,美國人已經完全癡迷于這種新型交通工具。每天全國的公路上有數(shù)百萬輛自行車在騎行,人們圍繞自行車還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如創(chuàng)辦“舵手”自行車俱樂部、組織各類自行車比賽等。女權主義者蘇珊·安東尼和伊麗莎白·斯坦頓都曾宣稱“女性是騎著自行車走向選舉權”,這些話經過不同報紙的轉載而廣為人知。1891年,蘇格蘭《星期日先驅報》也曾熱情地報道:“作為一項新技術,自行車已經成為一股巨大的文化和政治力量,成了婦女權利的象征。”1895年,《哥倫比亞報》則感嘆道:“自行車上的女人完全是一種新奇事物,她們正朝著更大的自由、與男人更接近的平等……而前進?!?/p>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騎車上班人數(shù)的增加,各種類型、級別的自行車比賽開始密集出現(xiàn),如1892年由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和美國的自行車運動愛好者發(fā)起組織的國際自行車運動協(xié)會于189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第一屆世界自行車錦標賽,1896年法國巴黎-魯貝自行車古典賽及1903年舉辦的首屆環(huán)法自行車賽。這些自行車賽的舉行和延續(xù),為女性展示優(yōu)秀的運動耐力提供了平臺,也打破了歐美世界原來僵化的性別障礙。隨著女性自行車運動員的加入,到了1893年,幾乎所有的歐美自行車生產商都出品了女式自行車。
自行車的出現(xiàn)還改變了女性的服飾和著裝習俗,中世紀以來,歐洲女性緊繃的束腰和超大的裙擺逐步被現(xiàn)代褲裝(燈籠褲)所代替,有些騎車的女性甚至自己動手設計更適合騎行的服裝。對此,張德彝記錄說:“車鋪亦多,于是專做婦女騎車之服出售。”
沒有人知道第一輛自行車進入中東的確切日期。歷史記載顯示,對于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和廣袤的中東地區(qū)而言,自行車和西方人都是不多見的。19世紀末,兩位美國大學畢業(yè)生托馬斯·蓋斯凱爾·艾倫和威廉·劉易斯·薩哈利本穿越亞洲的旅行,將自行車和自行車文化帶到了古老的中東地區(qū)。
1890年6月,剛剛從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畢業(yè)的托馬斯·蓋斯凱爾·艾倫和威廉·劉易斯·薩哈利本決定騎自行車去世界旅行。經過精心準備,1891年4月3日,兩人給心愛的自行車插上一面小的美國國旗,從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向東,開始了他們穿越亞洲的旅行。在離開土耳其后,他們轉向東南騎行,進入今天的伊朗,繼而在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穿行,并于1892年6月進入中國新疆的伊犁地區(qū)。一路騎行中,兩人一邊拍照,一邊記錄各地風俗,并向沿途的人們介紹自行車。1892年12月,兩人從中國上?;氐矫绹?。1894年,這次旅行記錄在紐約出版。在書中,兩人還公布了用當時最新發(fā)明的柯達盒式照相機拍攝的多張沿途照片。
在兩個美國大學生“騎行亞洲”的感召下,一位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年輕自行車愛好者,也決定使用這種新穎的交通工具環(huán)繞自己的家鄉(xiāng)布爾薩省。很快,這位名叫伊布努塞爾·艾哈邁德·特夫菲克的旅行家就完成了從伊斯坦布爾到穆丹亞,再從布爾薩經伊內格爾到耶尼謝希爾的旅行。他一路騎行,一路記錄,一路繪畫,當他再次回到伊斯坦布爾,這一路的照片、畫作和游記已經積累了厚厚一摞。隨后,伊布努塞爾·艾哈邁德·特夫菲克認真整理游記,并將其命名為《布爾薩省的自行車之旅》寄給出版社。1900年,書籍正式出版,備受讀者歡迎。后來的土耳其學者認為,這本自行車旅行志反映了奧斯曼帝國融入現(xiàn)代科技的努力,也留下了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的鄉(xiāng)野景觀和民俗風情。
自行車在中東、中亞地區(qū)的出現(xiàn),也引發(fā)了印度人民的關注。1926年上?!读加旬媹蟆肪吞峒叭挥《惹嗄牝T自行車環(huán)游世界的新聞,說明自行車在20世紀初已經旅行到了印度。 “印度哈金、巴蒲薩拉、斑加拉三君,乘自行車環(huán)游世界之旅行家也。以1923年10月15日由孟買向西起行,至今年6月始抵上海。足跡所經,凡四大洲二十一國。過文明之區(qū),則備受歡迎;履野蠻之城,則歷盡艱險……君等至滬不久,又向內地前進,經廣州、云南以回原出發(fā)處。”
關于自行車在中東地區(qū)旅行的歷史和原因,歷史學家們認為,由于英格蘭和蘇格蘭對現(xiàn)代自行車的發(fā)明擁有相當多的專利,而19世紀的中東地區(qū)又多為英國的殖民地,這些都為英國將這種兩輪交通工具帶到中東地區(qū)發(fā)揮了作用。中東地區(qū)最早的自行車進口記錄是1921年特拉維夫的居民梅納赫姆·戈德伯格從英國進口的“菲利普斯”牌自行車和“阿里爾”牌自行車。隨著1948年以色列國的成立,新政府開始對進口物品設置限制和高額關稅。外貿政策的調整迫使梅納赫姆·戈德伯格這樣的進口商成為制造商。他本人隨后在特拉維夫建立了HOC自行車工廠,這是中東地區(qū)第一家自行車工廠。
從時間上看,自行車旅行到非洲的時間并不算晚。1881年10月,南非第一個自行車俱樂部—伊麗莎白自行車俱樂部就已經成立,這個時間比鄧祿普1888年獲得自行車充氣輪胎專利還早。南非業(yè)余自行車聯(lián)盟于1892年在約翰內斯堡成立,次年9月9日,第一屆南非自行車錦標賽也在約翰內斯堡舉行。進入21世紀,非洲社會經濟發(fā)展總體緩慢,道路基礎設施落后、汽油和柴油短缺等問題仍較為突出。從201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自行車,尤其是二八加重自行車出口到非洲,成為非洲人民生產生活的好幫手。在非洲南部的馬拉維,當?shù)厝擞弥袊P凰自行車組建了“出租車”公司,運送中短途的乘客;在非洲北部的埃塞俄比亞,中國自行車展會總能得到最廣泛的關注;在剛果,人們用中國產自行車運送超過150千克的煤炭、香蕉和其他東西……
根據中國海關的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2021年我國共生產各類自行車1.2億輛,占全球產量的60%,出口自行車6926萬輛,出口金額達51.08億美元。隨著國內共享單車的普及和高品質山地車消費熱潮的形成,中國自行車產業(yè)仍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在網絡視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用戶對高質量中國產自行車的喜愛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