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琳
日子雖然陳舊,但總會有新芽長出來,忽而蔥郁,迎來一個又一個意料之外的春天。攝影師Ulas & Merve,將人像、建筑、觀念和時尚融合在一起,用對于色彩和環(huán)境的敏銳眼光,創(chuàng)造出充滿張力的影像。他們捕捉的靜止時刻往往介于真實和想象之間,就像是生活中之所遇的瞬間檔案記錄。作品探討著成年人的脆弱、個體的歸屬感,以及關于局內(nèi)與局外人視角的轉(zhuǎn)變與差異,充滿真實世界的細節(jié)與色彩感受。這些熱情洋溢的色彩詼諧的動作仿佛帶著他們獨有的氣質(zhì),充滿陽光又鮮明灑脫,讓觀者嘗試著以一種新的角度去欣賞自己周圍的平凡事物。
米蘭設計師Sara Ricciardi喜歡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然景象中汲取靈感,創(chuàng)造出具有俏皮感的醒目抽象花瓶。讓人眼前一亮的FAUNA花瓶系列,是她以昆蟲“變態(tài)”的生長狀態(tài)為靈感,通過吹制玻璃的方式來表達大自然界的不完美之美。
設計師Neri Oxman打造了一款Gemini貴妃椅,模仿了女性子宮的形狀。這把椅子由實木研磨的外殼和吸音材料制作而成的蜂窩狀表皮組合而成,結(jié)合多材料3D打印而成的繭狀靠墊,可以向內(nèi)反射聲波,因此為躺在椅子上的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安靜的環(huán)境。
紐約設計師Nina Edwards Anker將海藻做成了具有雕塑質(zhì)感的燈具。設計師選用可以過濾光線的半透明海藻,然后包裹在磨具周圍,使其晾干成型為圓柱形的垂飾。打開燈罩內(nèi)部的LED燈,光線便會照映在淡黃色的海藻燈罩上,呈現(xiàn)出溫暖的光影效果。
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于是荷蘭設計師Jólanvan der Wiel把重力和磁力結(jié)合到一起,創(chuàng)造了Gravity Stool重力板凳系列。板凳的制作工具為一臺永磁電機、一個托盤,材料為特別開發(fā)的塑料,通過磁場打造出板凳的最終造型。
設計師James Shaw是材料領域的探索者與親身實踐者,他利用廢棄材質(zhì)來進行回收重塑。創(chuàng)作燭臺、椅子、凳子、燈具,甚至是飲料手推車,重新構想人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通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式,將垃圾變廢為寶。
這款OMA Ironic音箱是一款獨特的擋板揚聲器,靈感來自蒸汽朋克藝術。它采用了非常特別的工藝和材料,以喇叭面板群集發(fā)聲擴散技術,通過嚴謹?shù)挠嬎銠C建模計算后得出每塊鑄鐵擋板的尺寸、形狀和重量,實現(xiàn)了最佳的聲學特性。
設計師Mi Zhou為達到緩解塑料污染的目的,利用肥皂材質(zhì)重新定義了浴室產(chǎn)品的外包裝。當洗發(fā)水用完后,剩下的瓶子可以直接拿來當肥皂使用,不會留有任何塑料廢棄物殘余。清新的漸變色調(diào),柔和且不透明,好像肥皂泡泡浴一樣令人感到放松。
Brot是一個燈和花盆的組合,它的上半部分容納光線,下半部分以不銹鋼托盤作為一個環(huán)形容器用于種植植物。使用者可以在里面播種各種各樣的種子,種子在種植前需要預先浸泡,每天用噴霧器濕潤2-3次,一周之后就會收獲可以食用的蔬菜。
隨著創(chuàng)作的維度拓展,藝術家Anastasia Pilepchuck逐漸脫離平面圖像延伸到不同的實踐層面,讓她廣受注目的是為音樂表演所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奪人眼球的面具設計。盡管面具的隱晦詞通常是偽裝,但Anastasia Pilepchuck設計的面具,反而是她忠實呈現(xiàn)心境的方式。交錯毛線、紙板、玻璃珠、折紙、鐵絲線、亮片、布料、纖維……點綴出的手工藝面具,偶有空隙可窺看局部臉龐和若隱若現(xiàn)的五官,其間有她當下真實的人生、也有翩翩幻想凝聚成情緒的輻輳點。雖然柏林是影響她至深的城市,但莫斯科卻是她喚做“家”的處所。Anastasia一邊說著不喜歡俄羅斯的守舊,卻仍能在作品的配色和形體上,飄散出融合西伯利亞傳說里自然與末日的味道;那股對于家鄉(xiāng)的愛與厭、熟悉與挑剔,是她面具之后,真真實實的自己。
一窺紐約設計師Nicole McLaughlin的Instagram,會發(fā)現(xiàn)她的衣櫥里充滿面包毛呢帽、毛絨口袋工作靴和薯條厚底涼鞋等等,既搞怪卻又不乏實用性的創(chuàng)意單品。繼先前推出快速席卷社群媒體、造成討論話題的法棍面包手套作品后,她近期又設計了奇怪牙刷膏組合拖鞋、樂高組合短褲和香片背心等新作品,再次吸引眾人眼球。McLaughlin持續(xù)展示她獨一無二的解構重制美學,把多功能瑞士刀變成美甲片、Carhartt經(jīng)典反折毛帽組成運動短褲、拖鞋變作鉛筆盒,將各種單品進行煥然一新的改造。McLaughlin在鞋款領域有著獨樹一幟的見解,從薯條厚底涼鞋貼心配上口袋蕃茄醬襪子,再到讓你嘴饞時隨時來上幾顆補充能量的Haribo軟糖拖鞋都難不倒她。
Tarek Elkassouf設計的棋子造型是形似骨牌般的長方體,以毛絲面不銹鋼制成,頂部有反光的金屬表面,棋盤使用卡拉拉大理石制成,獨一無二的花紋讓人感到無比的優(yōu)雅尊榮,再搭配天鵝絨的外盒,整個就是無價的藝術品。
Emmanuel Tussore 1984年出生于法國,2006年畢業(yè)于巴塞羅那的加泰羅尼亞攝影學院。他對肥皂雕刻后進行拍照,講述了缺席、失去與流放。
藝術家Mari Hamahira用粗糙的石板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手握壽司,金槍魚和奶油海膽等食材的切片逼真地覆于飯團上,這樣的微雕作品令壽司愛好人士欣喜不已。
擅長舞臺布景藝術的英國設計工作室Stufish,創(chuàng)作了“全世界最大的萬花筒”沉浸式裝置,以數(shù)位技術的發(fā)展與變化表現(xiàn)阿拉伯世界的獨特之美。
位于成都的“鐘書閣”書店以迷幻的空間而聞名。在兩層空間的中間部分,蜿蜒的人行道上覆蓋著裝飾性印花,產(chǎn)生了無數(shù)圈的錯覺。
Wolfram Kampffmeyer制作了充滿活力的幾何蛇和從墻上跳下來的美洲虎等。這位德國設計師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制作動物半身像的數(shù)字渲染原型,然后將其轉(zhuǎn)化為以Paperwolf品牌銷售的DIY套件。
日本藝術家中村萌以萌感十足的人偶作品掀起一陣療愈旋風。中村萌對于大自然細膩的感知溫潤地豐滿著她的每一個創(chuàng)作,這樣有機的自然能量是她從未改變的創(chuàng)作初心。
哥倫比亞藝術家戴安娜·貝爾特蘭·埃雷拉用復雜的紙雕技術創(chuàng)作了植物和動物形象,以近乎完美的精度再現(xiàn)了各物種栩栩如生的造型。
以思維及行動著稱的藝術家Marina Abramovic,運用烏克蘭當?shù)氐拿旱V資源,搭建長達四十米的“ 哭之水晶墻The Crystal Wall ofCrying”,往來的人們可以隨意觸碰從墻面延伸出的天然石英水晶,冥想獲得一股治愈傷口的特殊能量。
Ben Denzer經(jīng)典的Hermés Birkin包倡導了“可持續(xù)”時尚的趨勢。這位藝術家通過將蘆筍莖、黃瓜片和卷心菜葉排列成三件套,打造出這些蔬菜版的標志性高端配飾。
藝術家Zadok Ben-David復雜的微型藝術品和紀念性裝置,探討了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的微妙關系,以反思在嚴重的氣候危機之后我們的自然世界日益脆弱的問題。
立陶宛維爾紐斯和波蘭盧布林這兩座城市被一個圓形門戶連接起來,該裝置是一個巨大的視頻會議設備,帶有攝像頭和大屏幕,兩個城市的人們可以通過它進行視覺互動。
Chris Hoffman創(chuàng)作的3D日本和果子系列,借由這種精巧工藝的甜點作為藝術媒體,表達出在多彩繽紛的用色下所呈現(xiàn)出的幾分朦朧。
位于哥本哈根的MONSTRUM將游樂場轉(zhuǎn)變?yōu)殛懙睾秃Q笊锏母挥邢胂罅Φ摹皸⒌亍?。這些動物建筑高達數(shù)十英尺,其間提供了可供攀爬的繩索、隧道和類似于觸手或鰭的滑梯。
法國工作室“Les Créatonautes”通過觀察世界,并以自己的方式重塑它。巧妙地拼接生活里的物件,把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動物、食物、器官等,組合出對立又幽默、令人驚奇的矛盾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