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達,雷林,周鵬鵬,李德武,穆騰虎
(1.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鐵道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 工務部,甘肅 蘭州 730000;3.蘭州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我國鐵路隧道數(shù)量日益增多,截至2021年3月,全路運營鐵路隧道約15 554座,長度約18 771.8 km,其中高速鐵路隧道4 728座,長度約8 185.9 km。受設計、施工、養(yǎng)護維修等多方面影響,隧道襯砌滲漏水病害較為突出[1]。徐卓寧、楊文宣[2-3]通過隧道滲漏水病害調查研究,提出了“堵、排、截、引”相結合的綜合整治措施;楊承洞[4]研發(fā)了一種新型水泥基灌漿材料TGRM,并應用于隧道滲漏水整治;葉飛等[5]針對隧道滲漏水問題,提出集中泄水泄壓的整治思路;王星華[6]采用新型黏土漿液工程整治方案治理隧道滲漏水;楊甲奇[7]針對某深埋隧道巖體裂隙發(fā)育問題,通過流固耦合滲流場分析,為深埋隧道漏水病害注漿堵水設計提供參考;萬利、丁銳[8-9]針對隧道襯砌滲漏水常發(fā)生于施工縫、變形縫、伸縮縫等狀況,提出一套施工縫滲漏水整治方案。
隧道開挖建成后,山體中的既有水系重新分布。西北地區(qū)黃土隧道受地質、水文條件影響,圍巖中的氯化鹽、硫酸鹽、碳酸鹽等易溶鹽類遇水后,伴隨滲漏水流入隧道縱、環(huán)向排水盲管內結晶,久而久之造成排水盲溝(管)結晶堵塞,進一步發(fā)展導致既有排水系統(tǒng)失效。另外,隧道滲漏水病害還會導致混凝土結構劣化,引發(fā)道床翻漿冒泥、鋼軌及扣件銹蝕、電力牽引區(qū)段接觸網漏電跳閘等問題。尤其在冬季,寒區(qū)鐵路隧道滲漏水還常演變?yōu)橐r砌掛冰、道床凍結等次生災害,影響既有線列車運營安全和隧道設備設施的健康服役[10-11]。因此,有必要針對既有線隧道滲漏水病害類型、原因及整治措施等開展進一步研究。
受地下水、不良地質構造等自然條件影響,部分隧道襯砌結構發(fā)生開裂、錯位等病害,致使周邊圍巖中地下水、地表水滲漏至隧道內,不僅影響襯砌結構的正常使用,還會造成混凝土結構耐久性降低。工程中,隧道滲漏水常按以下4種方式分類。
(1)根據(jù)滲漏水程度由輕至重分為:濕漬、滲水、水珠、滴水、線漏等(見表1)。
表1 滲漏水類型及表現(xiàn)形式
(2)根據(jù)滲漏水產生部位分為:拱頂(頂部)、側墻、仰拱(底板)滲漏等(見圖1)。
圖1 不同部位滲漏水
(3)根據(jù)滲漏水在隧道襯砌結構上的差異分為:點、線和面滲漏3種(見圖2)。
圖2 滲漏水點線面差異分類
(4)按水源補給方式分為:地表水補給和地下圍巖裂隙水補給2類。通常,地表補給水引發(fā)的滲漏水流量,隨地表水源補給而滯后變化,但地下圍巖裂隙水補給的滲漏水流量,基本不受季節(jié)變化及降雨影響。部分隧道滲漏水,也可能同時受以上2種水源補給影響。
(1)隧道設計階段勘查不細。隧道穿越含水地層時,地層中的原有地下水通道被截斷。若在隧道防排水設計階段,對穿越的節(jié)理發(fā)育巖層、暗河、溶洞等預判存在偏差,對圍巖級別及水文地質條件評估不夠準確,很可能導致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的抗?jié)B等級不達標、防排水措施不完善、防腐蝕設計不足[11]。同時,部分設計單位對隧道開挖所處的水文地質環(huán)境缺乏動態(tài)設計,給隧道滲漏水埋下源頭隱患。
(2)防排水系統(tǒng)設計欠合理。鐵路隧道防排水設計通常采用全線一套通用圖,一般采用“排水盲管+防水板+止水帶”的防排水體系,很少針對不同水文地質條件優(yōu)化防排水設計,排水管堵塞、防水板破損、橡膠止水帶扭曲、寒區(qū)鐵路隧道排水盲管凍結失效、排水溝整體結冰等病害時有發(fā)生。尤其在相鄰兩板隧道襯砌的環(huán)向接縫處,橡膠止水條、止水帶松動變位或脫落現(xiàn)象屢見不鮮,密封排水效果大打折扣。既有排水系統(tǒng)復雜且設計不夠合理,造成沉降縫、施工縫(含冷縫)、結構裂縫、襯砌不密實等薄弱部位滲漏水。
(1)超欠挖。隧道施工中的超欠挖,會造成初期支護和圍巖間、二次襯砌和初期支護間存在儲水空間。這部分地下水若處理不當,易在襯砌薄弱部位造成滲漏水。
(2)防水板安裝不規(guī)范。防水板是阻斷地下水進入隧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但受初期支護表面不平整、防水板安裝機械擦傷、接縫處封閉不牢、熱熔墊片封閉不嚴等因素影響,防水板易發(fā)生擦裂或戳穿。防水板施工質量缺陷是隧道滲漏水產生的主要原因。
(3)二襯缺陷。隧道二襯施工中,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泵壓不足、模板臺車拆模過早、混凝土早期養(yǎng)護不足等,常造成二次襯砌存在質量缺陷,給地下水提供了滲流通道。
(4)止水帶埋設不規(guī)范。目前在環(huán)向和縱向施工縫處采用的橡膠止水帶,易發(fā)生固定不牢,在混凝土澆筑中常出現(xiàn)脫落、變位,造成施工縫處密封不嚴,既有排水系統(tǒng)存在缺陷。
部分設備維管單位未嚴格落實養(yǎng)護維修規(guī)定,未對隧道排水系統(tǒng)定期清理、疏通,造成隧道側溝、中心排水溝、盲管出水口等部位結晶、淤積、堵塞。既有排水系統(tǒng)失效,進而導致襯砌背后地下水無法及時排出,在水壓作用下,沉降縫、施工縫(含冷縫)、結構裂縫、襯砌不密實等薄弱處所產生滲漏水。
近年來,針對隧道滲漏水的整治多采用“排堵結合”方案,取得了一定整治效果。但調查回訪發(fā)現(xiàn),不少隧道滲漏水工程整治完工后,出現(xiàn)病害反復,常見滲漏水病害整治完工后,在附近未發(fā)生過滲漏水的位置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滲漏水。通過調研踏勘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蘭州局集團公司)管內寶中、蘭渝等鐵路沿線隧道滲漏水工點,結合寶中鐵路某隧道滲漏水病害整治工況,研發(fā)出一種低位疏排引流和降低水位的綜合整治方案,并應用于工程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寶中鐵路某單線隧道建于20世紀90年代,全長329 m。2016年9月,工務人員在設備檢查時發(fā)現(xiàn)K152+410處拱頂存在線狀滲漏水,K152+360~480處基底翻漿冒泥嚴重(見圖3),線路幾何尺寸不良,立即報告并現(xiàn)場看護。經現(xiàn)場踏勘、反復比選,研究制定低位疏排引流和降低水位的綜合整治方案。
圖3 寶中鐵路某隧道滲漏水現(xiàn)場
(1)低位引流。在滲漏水處所,采用水鉆或風鉆在距隧道邊墻底部約50 cm高處鉆設泄水孔,直徑為100 mm,深度鉆穿防水板。施工時,鉆孔不宜打穿初期支護,以防噴沙涌泥。為便于結晶體的清理疏通,在泄水孔內安裝直徑80 mm、壁厚3 mm PVC管,管口外端用橡膠圈進行填塞固定,以防脫落。在泄水孔下方設置引水槽,將積水引排至側溝。通過在泄水孔內安裝PVC管,將結晶體收集在光滑的PVC管內,減少了結晶體在孔壁的吸附堆積,便于清理疏通(見圖4)。泄水孔長時間結晶淤積后,可將PVC管抽出清理,或更換新的PVC管,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結晶體的淤積附著。
圖4 滲漏水嚴重地段施做潛孔室引流方案
滲漏水較嚴重處所宜新建潛孔室,或在既有大、小避車洞內擴挖形成潛孔室。在潛孔室內,沿隧道邊墻外側向上呈扇形施做φ70 mm潛孔眼排水(見圖5)。潛孔深度一般控制在10 m左右,并內襯外裹雙層化學纖維滲濾布且設有φ5 mm細孔的PVC管,兼顧防止細顆粒土砂流失及引水功能。
(2)降低水位。在滲漏水區(qū)段長、漏水量大、水壓高地段,長期滲漏水造成隧道襯砌背后或仰拱底部土砂流失嚴重,誘發(fā)隧道結構性病害,在這種地段采用了降低水位措施。施工時,在避車洞或邊墻處設置低位泄水洞。從泄水洞內向隧道頂部鉆設φ80 mm的潛水孔,坡度約7%,長度根據(jù)實際情況10~20 m不等,潛水孔內設高壓聚乙烯引水管,管壁梅花形布置直徑為8 mm的泄水孔,間距約20 cm,引水管外設雙層化學纖維滲濾布或土工布(見圖5)。采用此方案,可降低滲漏水區(qū)段的地下水水位,將滲漏水聚集后集中引排至側溝或洞外,有效整治因滲漏水誘發(fā)的隧道翻漿冒泥、襯砌滲水掛冰等病害。
圖5 降低水位整治方案
低位引流和降低水位整治鐵路隧道滲漏水,可根據(jù)滲漏水程度及發(fā)生部位單獨采用或綜合使用。通過對蘭州局集團公司管內寶中、蘭渝、包蘭線老頭溝、頡河1#隧道等滲漏水工程整治,完工后持續(xù)觀察4年,均未發(fā)現(xiàn)滲漏水反復,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見圖6)。
圖6 整治完工后的泄水洞及線路狀況
隧道滲漏水病害整治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通過分析鐵路隧道滲漏水病害的類型及成因,提出了一種適合于既有線鐵路隧道的整治技術,主要結論和建議如下:
(1)隧道滲漏水應堅持源頭管控。設計單位要因地制宜,深入調查,合理優(yōu)化防排水設計方案。施工單位應規(guī)范工藝流程,加強施工質量控制,在源頭上保證隧道防排水系統(tǒng)完善暢通。設備維管單位應嚴格落實養(yǎng)修規(guī)定,及時清理、疏通排水設施。
(2)隧道滲漏水整治應采取堵排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采用低位疏排引流和降低水位的綜合整治方案,可有效整治隧道滲漏水病害。
(3)建議隧道滲漏水病害整治應“早發(fā)現(xiàn)、早整治”,找到根源,對癥下藥。同時,加強隧道的日常養(yǎng)護管理,對滲漏水部位立卡建檔,責任到人,合理確定檢修周期,避免滲漏水引發(fā)隧道襯砌結構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