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吳 軍,王紅梅,崔偉燕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 廣東廣州510317)
結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70%~80%的結直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可以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但總體的5年生存率仍只有50%~60%,接受過根治術的患者約2/3發(fā)生復發(fā)或遠處轉移[1]?;熓侵委熁颊呓Y直腸癌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化療可抑制癌癌細胞擴散、轉移及復發(fā)[2]。但由于化療方案復雜、化療藥物不良反應及癌癥患者自身素質(zhì)不易耐受,易使化療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增高,且多數(shù)患者對化療知識認知不足,對疾病存在恐懼心理,臨床治療耐受性較差[3-4]。因此,給予合理、有效的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跟進式賦能教育通過跟進思維教育方法,實時了解患者思想、需求和興趣,合理制訂延續(xù)性護理措施,并對患者進行賦能教育指導,根據(jù)患者情況實時修改部分護理措施,以提高患者耐受,降低化療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5]。2018年10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我們對44例直腸癌化療患者在延續(xù)性護理中實施跟進式賦能教育,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我院收治的88例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接受結直腸癌化療者;②年齡>18歲者;③患者了解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②存在精神疾病者;③化療期間不配合治療者;④不能跟進隨訪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觀察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32~83(55.89±7.35)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1例,初中及以上33例;腫瘤部位:直腸癌14例,左半結腸癌18例,右半結腸癌12例;分期:Ⅲ期11例,Ⅱ期18例,Ⅰ期15例。對照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32~76(56.34±6.98)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4例,初中及以上30例;腫瘤部位:直腸癌12例,左半結腸癌17例,右半結腸癌15例;分期:Ⅲ期13例,Ⅱ期17例,Ⅰ期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延續(xù)性護理模式,包括用藥指導、健康教育、出院指導等。講解化療藥物的用法、不良反應、注意事項及服藥后發(fā)生不良反應如何處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學,講解結直腸癌相關知識,制訂日常飲食方案和日常運動方案;患者出院后,囑家屬做好相應護理,并定期陪伴患者回院化療和復查。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跟進式賦能教育,具體內(nèi)容如下。①制訂患者信息表,詳細記錄患者病情情況、家庭情況、聯(lián)系方式等,在出院前給予服藥指導和健康教育,側重講解正確服用化療藥物的重要性,鼓勵患者表達情況,傾聽患者對化療的擔心及自我管理行為的顧慮,使其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②講解安全護理和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可能會出現(xiàn)的化療不良反應和常用的預防措施,引導患者明確目標,規(guī)范日常生活,避免腸癌并發(fā)癥和化療不良反應的產(chǎn)生,如了解患者飲食習慣,指導患者正確飲食,飲食營養(yǎng)平衡,并確保大便暢通;增加飲水量,補充機體所需,多排尿;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行適當運動,提高患者抵抗力;與家屬配合,監(jiān)督患者按時按量用藥等。③了解患者思想、需求和興趣,以患者為主,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制訂康復計劃,包括日常飲食、運動和必要的心理指導;在康復計劃實行期間,肯定患者為自身康復付出的努力,強化患者自我管理信念,充分調(diào)動其自身潛能,發(fā)揮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能動作用。④患者出院后,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進行隨訪,并評估患者家庭護理,對家庭護理不足者進行護理指導培訓,合理制訂護理措施,協(xié)助其調(diào)整護理目標,對家庭護理執(zhí)行良好者,給予賦能肯定,強化護理自信心,并要求家屬盡量滿足患者需求,減少患者生活壓力。⑤出院后每周定期電話回訪,了解患者身體狀況,并重點了解服藥情況,掌握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耐心解答其疑問,對心理狀態(tài)較差的患者,引導其宣泄情感、表達感受,并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緩解其焦躁、不安等負性情緒,樹立治療信心。⑥定期召開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并邀請相同病情但恢復良好的患者分享自護經(jīng)驗,學習抗癌心得,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兩組均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胃腸道癥狀評分量表(GSRS)[6]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胃腸道功能,量表包括腹部癥狀(9項)和排便情況(7項)2個維度,腹痛、胸部不適、反酸、饑餓感等16項癥狀,每項均采用1~7級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說明其癥狀越嚴重。②采用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CHBMS)[7]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健康信念,量表包含35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1~5級評分法,總分為35~175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其健康信念越強;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8]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自我護理能力,量表包含42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0~4級評分法,最高分為168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自我護理能力越強;采用中國癌癥化療患者生活質(zhì)量量表(QLQ-CCC)[9]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生活質(zhì)量,量表包含軀體方面(16項)、精神方面(5項)、社會方面(5項)、主觀感覺方面(9項)4個維度,每項均采用1~5級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說明生活質(zhì)量越好。③統(tǒng)計干預3個月內(nèi)兩組化療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肝功能障礙。
2.1 兩組干預前后GSR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GSR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QLQ-CCC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QLQ-CCC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CHBMS、ESCA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CHBMS、ESCA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化療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化療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結直腸癌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便血、梗阻、痙攣性疼痛、排便習慣改變等[10]。結直腸癌化療是通過細胞毒性的藥物殺滅隱藏于組織間隙之內(nèi)的腫瘤細胞,抑制癌細胞擴散、轉移及復發(fā)[11]。然而化療是一個長期過程,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可能因治療時間過長而失去治療耐心,導致其化療依從性降低,影響化療進程[12]。而延續(xù)性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時為其制訂的家庭護理方案,使患者在院外也可接受高質(zhì)量的護理干預,從而維持化療的正常進行[13]。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GSRS中腹部癥狀、排便情況維度得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P<0.01),說明跟進式賦能教育能促進結直腸癌化療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其原因可能是在跟進式賦能教育護理過程中,通過講解正確服用化療藥物的重要性,樹立患者正確的認知觀念,保證化療的正常進行,并規(guī)范患者飲食,多食纖維食物,確保大便暢通,減少患者腸道壓力,從而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7]。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CHBMS、ES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P<0.05),說明跟進式賦能教育能提高直腸癌化療患者健康信念、自護能力。其原因可能是在跟進式賦能教育護理過程中,實時了解患者思想、需求和興趣,以患者為中心,制訂合適的康復計劃,肯定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做出的努力,充分調(diào)動其自身潛能,提高患者健康信念;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邀請恢復較好的患者分享自護經(jīng)驗,學習抗癌心得,提高自我管理力,從而有效提高患者健康信念和自護能力。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因癌癥和化療的雙重影響,患者身體機能明顯降低,同時需要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易出現(xiàn)消極、悲觀等情緒,降低化療依從性,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QLQ-CCC中軀體方面、精神方面、社會方面、主觀感覺方面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P<0.01),說明跟進式賦能教育能有效提高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生活質(zhì)量。其原因可能是在跟進式賦能教育過程中,通過有效的家庭護理措施,滿足患者需求,減輕患者生活壓力,并通過每周定期電話回訪,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緩解其焦躁、不安等負性情緒,樹立患者治療信心,提高患者化療依從性,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
化療作為結直腸癌綜合治療方案之一,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命。但化療過程中因其藥物特性的影響,常發(fā)生骨髓抑制、胃腸道損傷等化療不良反應,降低患者治療耐受,影響化療的正常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內(nèi),觀察組化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跟進式賦能教育能有效預防化療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其原因可能是在跟進式賦能教育護理干預中,制訂了化療不良反應相應預防措施,囑患者多飲水,減少患者在接受化療藥物時,因頻繁惡心、嘔吐導致脫水情況的發(fā)生,囑患者多排尿,加快化療藥物排出,減輕化療藥物對身體的損害,并囑患者進行適當運動,提高患者身體機能和抵抗力,從而有效預防化療不良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