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娟,張 博,王小品,葛田田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 河南大學人民醫(yī)院 河南鄭州450000)
消化內鏡檢查是臨床常用手段,不僅能用于診斷消化疾病,還具有輔助治療的作用[1]。雖然消化內鏡能夠有效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但消化內鏡屬于侵入性操作,消化內鏡檢查需要經口、食管進入消化道,患者易出現(xiàn)惡心、嘔吐及疼痛等不適感[2]。近年來,無痛胃鏡的應用能夠減輕患者不適感,但對患兒而言,仍然不能完全解決該類問題,從而出現(xiàn)心理抗拒[3]。焦慮是手術患兒常見的心理反應,是以恐懼不安行為為表現(xiàn)的情緒體驗,不僅影響消化內鏡檢查配合度,還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醫(yī)護合作責任制護理是將醫(yī)護人員編入醫(yī)療小組,通過醫(yī)護之間密切合作,為患者提供全程密切的護理服務[4]。2020年5月1日~7月1日,我們對94例行消化內鏡檢查患兒實施醫(yī)護合作責任制護理,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進行消化內鏡檢查的188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具備消化內鏡檢查適應證者;②年齡3~14歲者;③患兒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④生命體征穩(wěn)定者;⑤首次接受內鏡檢查者。排除標準:①主要照顧者存在語言交流障礙;②精神發(fā)育障礙者;③患有傳染性疾病者;④存在心、肝、腎發(fā)育不良者。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4例。對照組男53例、女41例,年齡3~14(8.67±3.65)歲;胃鏡檢查21例,腸鏡檢查35例,胃腸鏡聯(lián)合檢查38例。觀察組男51例、女43例,年齡3~14(8.52±3.41)歲;胃鏡檢查25例,腸鏡檢查33例,胃腸鏡聯(lián)合檢查3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在實施胃鏡檢查前,向患兒及家屬講解胃鏡檢查注意事項、檢查目的及臨床意義;同時告知家屬在胃鏡檢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遇到特殊事件應如何應對等,在家屬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醫(yī)護合作責任制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護士向年齡稍大且具備一定認知能力的患兒及家屬,介紹消化內鏡檢查目的及意義,并告知檢查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向家屬介紹本次檢查目的及具體操作方法,指導家屬幫助患兒做好檢查前禁食、禁飲準備[5]。②邀請家屬通過掃碼關注本科室“人類幼崽治療師”公眾號,公眾號分為??萍膊≈委煹臋z索模塊,各疾病介紹模塊中包括疾病和治療訪視等相關動畫或小視頻,便于家屬對治療操作的理解。③科室展示關于胃腸道和治療操作器械的模型、模型各部件拆卸和安裝,便于家屬對疾病生理結構的理解,且模型各主要部位應標注生理部位名稱,便于家屬在公眾號中檢索查詢理解。④模擬進入檢查室與家屬分離分場景,讓患兒許下愿望,家屬約定術后進行適當獎勵。在游戲過程中,醫(yī)生采用鼓勵性語言給予鼓勵,如麻醉穿刺前鼓勵患兒“你真是勇敢的寶寶”,提高游戲干預效果[6]。
1.3 評價指標
1.3.1 焦慮狀態(tài) 采用改良版耶魯圍手術期焦慮量表(m-YPAS)對兩組患兒焦慮狀態(tài)進行評價,包括語言、情緒表達、精神狀態(tài)、覺醒狀態(tài)及對父母的依賴5項,采用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各項評分1~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兒焦慮狀態(tài)越嚴重[7]。
1.3.2 麻醉誘導前合作程度 采用誘導期合作量表(ICC)對兩組患兒麻醉誘導期合作程度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11個問題,每個條目分數為0、1分,出現(xiàn)負性行為為1分,總分0~11分,0分表示合作順利,11分表示合作處于被動狀態(tài)[8]。
1.3.3 蘇醒期躁動程度 采用蘇醒期躁動量表(PAED)對兩組患兒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服從指令并可交流、哭鬧無法安撫、表現(xiàn)不安、行為具有目的性及可關注周圍環(huán)境5個方面。其中服從指令并可交流、行為具有目的性、可關注周圍環(huán)境計分情況為4~1分逆向計分,其余兩項計分為1~4分,總分越高表示躁動傾向越高[9]。
2.1 兩組m-YPAS、ICC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m-YPAS、ICC評分(分,
2.2 兩組PAED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PAED評分比較(分,
消化內鏡是由軟管與末端攝像頭兩部分組成,軟管具有良好的柔韌性,能夠伴隨消化道的生理結構進行旋轉、彎曲變化,輔助臨床醫(yī)生清晰地觀察消化道的真實情況,已逐步成為診斷及治療消化內科疾病的重要診療技術[10]。消化內鏡檢查不僅能夠幫助臨床醫(yī)生診斷疾病,還能通過胃鏡對病變位置提取病理組織進行細胞學檢查或病理活檢[11]。隨著舒適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無痛胃鏡的應用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12]。在麻醉鎮(zhèn)靜下進行無痛胃鏡,能夠減輕患者不適癥狀,從而提高診斷率[13]。但由于學齡前兒童認知發(fā)育有限,尚不能完全理解胃鏡檢查的益處,通過胃鏡檢查時需要與家屬分離,需要獨自面對陌生環(huán)境及醫(yī)療設備,導致患兒產生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從而出現(xiàn)哭鬧、反抗等心理應激反應,甚至影響麻醉及胃鏡檢查的順利進行。在常規(guī)干預中,消化內鏡檢查護理由護士獨立完成,但由于護士語言表達能力受限及知識水平存在差異,使護理內容受限,不能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導致護理效果不佳。
醫(yī)護合作責任制護理是將護士與醫(yī)生編入醫(yī)療小組,通過護士與醫(yī)生之間密切合作,在患者診療中提供連續(xù)性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促使患兒在生理、心理上處于最佳的舒適狀態(tài)。在醫(yī)護合作責任制護理中,通過專科游戲、漫畫手冊以及播放卡通視頻等形式分散患兒注意力;通過建立焦慮情緒管理方案、系列游戲干預減輕患兒在檢查前發(fā)生焦慮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m-YPAS、ICC、PAE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醫(yī)護合作責任制護理有效緩解患兒檢查前的焦慮狀態(tài),在醫(yī)護合作責任制護理過程中,通過公眾號和模型展示便于家屬對疾病、檢查及治療操作的理解,提高患兒配合程度;經過臨床醫(yī)生對患兒實施情景模擬演練,使患兒不抗拒監(jiān)護設備,主動積極配合麻醉誘導,減少檢查后躁動程度。
綜上所述,在行消化內鏡檢查患兒中實施醫(yī)護合作責任制護理,能夠有效控制患兒不良情緒,提高其合作行為,緩解蘇醒期躁動,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