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貞,張 鋒,焦亞星
(徐州市中心醫(yī)院新城區(qū)分院 江蘇徐州 22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致患者肺功能衰退的發(fā)展性疾病,病情反復,對患者日常勞動耐力與生活質量有極大影響,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1]。據(jù)統(tǒng)計,COPD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排名第4位,在中年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10%,成為危害公共衛(wèi)生的問題之一[2]。中老年和農村居民是COPD的高發(fā)人群,患者由于缺乏相關疾病知識,漏診率非常高,就診時多為急性發(fā)作期,病情已達中、重度,且遵醫(yī)行為差,難以控制COPD病情[3]。信息-知識-信念-行為(IKAP)模式將人類行為改變分為掌握信息、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形成行為4個連續(xù)過程,已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健康教育[4]。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138例COPD穩(wěn)定期患者分別給予IKAP模式健康教育、常規(guī)健康教育,旨在探討IKAP模式健康教育對COPD穩(wěn)定期患者肺功能恢復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1月1日~2018年1月31日我院呼吸科接診的138例COPD穩(wěn)定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COPD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中COPD的診斷標準者;②目前或既往有吸煙史,吸煙指數(shù)≥200者;③經臨床、X線胸片、肺功能等檢查確診者;④年齡40~75歲者;⑤病情穩(wěn)定,處于穩(wěn)定期者;⑥知悉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⑦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疾病者,如腫瘤、肝腎功能障礙、糖尿病、免疫疾病等;②合并支氣管哮喘、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等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③認知功能障礙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⑤中途退出或臨床資料不全。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9例。對照組男45例、女24例,年齡(61.73±7.58)歲;病程(12.41±2.65)個月;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54例,高中以上15例;肺功能分級:Ⅱ級51例,Ⅲ級18例;觀察組男42例、女27例,年齡(62.45±7.61)歲;病程(12.25±2.60)個月;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50例,高中以上19例;肺功能分級:Ⅱ級53例,Ⅲ級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內科規(guī)范治療,同時分別給予相關護理。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是否伴有合并癥,監(jiān)測動脈血氣,遵醫(yī)囑正確給藥,注意是否有不良反應,合理氧療,協(xié)助患者進行呼吸訓練,適當進行運動鍛煉,并接受運用宣傳欄、健康手冊、集體教育等方式的常規(guī)健康教育。
1.2.2 實驗組 實施IKAP模式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
1.2.2.1 掌握信息 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年齡、病史、性格特點、日常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情況等,查閱病歷,掌握患者血糖、血壓、肺功能、咳嗽、呼吸困難癥狀等常規(guī)指標,建立檔案,分析患者COPD疾病特點,了解其需求、心理狀況及COPD健康知識水平。
1.2.2.2 傳授COPD健康知識 ①建立健康教育小組:由臨床藥師、責任護士組成,共同擬定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表,內容包括疾病、用藥、飲食、氧療方面的知識宣講及戒煙、排痰、無創(chuàng)呼吸機、呼吸功能等行為指導。②收集問卷:統(tǒng)計患者的需求所在,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如開展COPD健康知識講座等。③教育內容:a.疾病知識教育。幫助患者了解COPD成因、臨床癥狀、治療原則、治療方法、預防措施、預后等基礎知識。b.用藥指導。幫助患者了解祛痰、鎮(zhèn)咳等臨床藥物的使用方法及使用目的,著重告知不配合用藥導致的后果。c.飲食知識。COPD患者常因蛋白質、熱量消耗增加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日常飲食宜選擇高蛋白、高維食物,如精瘦肉、魚類、雞肉、奶類、胡蘿卜、芹菜、水果等,少量多餐,清淡、少辛辣,避免豆類、汽水、油炸食品、腌制食物等。d.氧療知識。向患者介紹持續(xù)15 h以上的長期氧療能有效控制患者體內血流動力學指標,幫助提高運動能力及生活質量,可以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強調無創(chuàng)呼吸機使用的注意事項,注意吸入氧的加濕、加溫情況和氧濃度,氧流量控制在1~2 L/min,氧濃度控制在24%~50%。e.戒煙指導。向患者講解長期吸煙對肺部及呼吸道的不可逆損傷,指導戒煙并鼓勵家屬參與監(jiān)督。f.排痰指導。提高患者每日飲水量,告知排痰注意事項。g.無創(chuàng)呼吸機相關知識。詳細介紹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的好處、目的、呼吸機連接方法,并指導規(guī)律呼吸與呼吸機同步。h.呼吸指導。指導患者采用正確的呼吸方式,包括縮唇式、腹式等,鍛煉中取坐位、臥位或立位,鍛煉初期2次/d,每次10~15 min,熟練后逐漸增加次數(shù)和鍛煉時間,讓患者養(yǎng)成習慣性的呼吸方式。i.休息活動。告知患者休息時舒適的體位,適當活動。j.心理指導。COPD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病,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煩躁、焦慮等情緒,應指導患者如何調節(jié)情緒,積極適應自身的疾病,培養(yǎng)聽音樂、下棋、養(yǎng)花等興趣愛好,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
1.2.2.3 轉變信念 通過健康教育,讓患者充分了解COPD的病因、危險因素及戒煙、遵醫(yī)行為、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幫助患者轉變信念,摒棄不良行為,堅持采取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健康教育時,家屬做好同步,增加家屬對患者的支持、理解,減輕、緩和心理負擔,增強其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1.2.2.4 產生行為 通過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讓患者在思想上充分重視,自覺遵醫(yī)囑,嚴格執(zhí)行診療護理計劃,促進健康行為的轉變,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患者依從性,提高其自我效能。
1.3 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經肺功能檢測儀(德國耶格公司)測定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占其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FVC%)。6分鐘步行距離試驗(6MWT)具體為在平坦地面畫1條直線,長30 m,兩端分別放1張座椅,受試者沿著直線盡最大努力快速向前走,計時6 min,測量步行距離。若患者出現(xiàn)不適,休息后繼續(xù),測試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每隔1 min給予語言鼓勵。②呼吸困難情況:采用呼吸困難評定量表(MRC)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呼吸困難情況,共5個選項,得分0~4分,0分表示輕度呼吸困難、1分表示中度呼吸困難、2~4分表示重度呼吸困難[5]。③自我效能:參照Wong等[6]翻譯的中文版COPD自我效能量表,量表包括呼吸管理、安全行為、環(huán)境/溫度等5個維度,共31個條目。采用1~5分的5級評分法,得分與自我效能呈正相關,該量表信度為0.88、效度為0.74。④COPD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及治療依從性:COPD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包括疾病知識、用藥知識、飲食知識、氧療知識、戒煙指導、排痰指導等10個條目,每張問卷中80%及以上的條目為知曉即認定為掌握,知曉的條目<80%即認定為未掌握,知曉率(%)=掌握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7]。治療依從性評估包括長期氧療、戒煙、使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是否遵醫(yī)囑用藥等,若患者能長期氧療、已戒煙、遵醫(yī)囑用藥、病情需要時使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即判定為依從,否則為不依從,依從率(%)=依從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⑤生活質量: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生活質量,包括癥狀、活動能力、疾病對日常生活影響3個部分,得分范圍0~100分[8]。
2.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MRC評分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MRC評分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比較(分,
2.4 兩組COPD健康知識知曉率及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COPD健康知識知曉率及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2.5 兩組干預前后SGRQ評分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SGRQ評分比較(分,
COPD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患者由于多種原因導致肺血管受損、肺部慢性炎癥使氣道阻塞、氣流受限,表現(xiàn)出各種臨床癥狀[9]。COPD患者急性發(fā)作期過后,臨床癥狀雖得到緩解,但肺功能仍處于持續(xù)惡化狀態(tài),機體防御功能和免疫功能也受到一定影響,加上自身和外界多種誘發(fā)因素的作用,使病情反復,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近年來隨著對COPD研究的不斷深入,醫(yī)學界已提出COPD是一種可預防、不惡化的疾病,治療期不僅局限于急性加重期,還盡量將疾病控制在穩(wěn)定期,減少急性發(fā)作,緩解病情,同時建立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習慣,充分認識到健康教育在疾病控制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中的重要性,選擇良好的干預方式為要點所在[10]。IKAP是一種強調因人施教的健康教育模式,通過掌握信息、獲取知識,讓患者樹立健康的態(tài)度和積極的信念,提升自我管理能力[11]。整個過程貫穿于患者治療的始終,重點突出醫(yī)護人員、患者、家屬間的信息交流和互動,在引導患者掌握疾病知識的基礎上,在醫(yī)護人員及家屬的陪伴和幫助下,激發(fā)其與疾病斗爭的決心和信心[12]。既往研究表明,IKAP健康教育模式對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有積極作用[13]。COPD患者肺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機為穩(wěn)定期,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為方式,提升治療積極性,盡可能恢復受損的心肺功能,阻止或延緩其繼續(xù)衰退,減輕肺部氣流不通導致的慢性缺氧與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6MWT優(yōu)于對照組(P<0.01),提示IKAP模式健康教育有助于COPD穩(wěn)定期患者肺功能的恢復;但兩組干預后FEV1及FEV1/FV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張冬艷等[15]報道一致。
自我效能是影響人類生活事件行為能力的信念,提高自我效能可以幫助患者提升獨立應對疾病發(fā)生等特殊事件的能力[16]。通過IKAP模式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對COPD相關知識進行充分掌握,升華所學知識成為對疾病治療的信念,保證對疾病具備“我能行”的強烈態(tài)度,提升自我干預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MRC評分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自我效能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IKAP模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呼吸困難癥狀的體驗會減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應對疾病的信心,自我效能越高,其健康行為采取、維系的程度越高,更有利于健康行為的形成。依從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COPD穩(wěn)定期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1)。周月泉等[17]研究顯示,自我效能水平與COPD患者治療依從性關系密切,自我效能越高,有效應對呼吸癥狀發(fā)作,能提高患者預防和控制呼吸困難癥狀的信心,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
部分COPD患者出院后隨著病情的緩解和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淡忘醫(yī)囑,緩慢采取不良的用藥、飲食、生活習慣,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的成因并非完全為疾病惡化,還與心理狀態(tài)、飲食習慣等關系密切。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下,人們的生活質量是一個多維的概念,以生活水平為基礎,側重對環(huán)境情況及精神文化需求滿足程度的評估,因此,生活質量的評估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GRQ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提示IKAP模式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COPD穩(wěn)定期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IKAP模式健康教育對COPD患者康復期肺功能的改善療效確切,可以幫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療依從性,緩解呼吸困難癥狀,提升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