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桔青,陳雅萍,沈琰蕾
(浙江省榮軍醫(yī)院 嘉興市第三醫(yī)院 浙江嘉興314000)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見心血管疾病,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發(fā)病率逐漸升高,且發(fā)病年齡以高齡為主[1]。臨床通常使用介入手術(shù)、藥物等方式治療,有研究表明,適當運動可改善冠狀動脈血管內(nèi)皮功能,提高患者心肺耐力[2]。但常規(guī)運動心肺康復干預由于缺乏實時準確了解冠心病患者心肺負荷情況,不同患者運動能力耐受度不同,且護士為避免運動過度增加患者心肺負擔加重病情,通常心肺運動計劃中運動量較小,導致運動量不符合患者實時情況,部分患者可能出現(xiàn)運動量不夠等情況,達不到預期心肺康復效果[3]。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可實時檢測患者心肺負荷狀態(tài),便于護士及時調(diào)整心肺康復運動計劃[4],但目前在臨床護理應用中較少。2019年10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我們對100例冠心病患者實施以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為基礎(chǔ)的個性化心肺康復干預,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5]者;②病程>1年者;③接受冠心病常規(guī)治療者;④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肝腎功能障礙等嚴重疾病者;②存在意識不清無法正常交流者;③依從性差,無法配合本研究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3~69(55.01±6.33)歲;病程1~5(2.98±0.64)年;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5]:冠狀動脈腔輕度狹窄(25%~50%)13例,冠狀動脈腔中度狹窄(50%~74%)21例,冠狀動脈腔重度狹窄(≥75%)16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中專23例,大專及以上15例。觀察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44~69(55.18±6.35)歲;病程1~5(2.91±0.60)年;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5]:冠狀動脈腔輕度狹窄(25%~50%)12例,冠狀動脈腔中度狹窄(50%~74%)23例,冠狀動脈腔重度狹窄(≥75%)15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中專26例,大專及以上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guān)倫理原則,患者及家屬了解本研究內(nèi)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心肺康復運動計劃干預。運動項目包括踏板、跑步機、自行車、彈力帶等運動方式,并以心電圖監(jiān)測患者心功能,根據(jù)心電圖結(jié)果調(diào)整運動強度,連續(xù)干預4周。
1.2.2 觀察組 實施以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為基礎(chǔ)的個性化心肺康復干預。首先進行心肺運動功能測試(CPET)檢測其最大有氧運動負荷量后,首先使用40%最大有氧運動負荷量制訂初步運動計劃,后續(xù)使用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根據(jù)冠心病患者運動實時心肺情況調(diào)整心肺運動計劃。①熱身運動:在40%最大有氧運動負荷量運動度基礎(chǔ)上冠心病患者首先經(jīng)熱身運動5~10 min后,熱身運動以靜力拉伸、低水平有氧運動為主,逐漸活動拉伸全身肌肉、關(guān)節(jié),持續(xù)使用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檢測冠心病患者心肺負荷情況,若患者心率、呼吸均較平穩(wěn),可適當加快熱身運動頻率,縮短熱身運動時間,逐漸縮短至5 min以內(nèi);若患者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則降低熱身運動頻率,增加每項運動間隔休息時間,延長熱身活動時間,保證患者平穩(wěn)熱身且充分激活肌肉關(guān)節(jié)。②運動訓練:由有氧運動、輔助阻抗訓練、柔韌性訓練組成,運動目標為實時心率達到最大心率60%~70%、氧耗量達到最大攝氧量40%~70%,以患者運動20~30 min達到運動目標為佳,若患者運動5~10 min,心率便達到甚至超過最大心率60%、氧耗量達到最大攝氧量40%且不超過最大心率70%、最大攝氧量70%需要立即減緩運動強度,增加運動間隙休息時間,及時補充能量與水分;若患者運動5~10 min即達到甚至超過最大心率70%、最大攝氧量70%需要緩慢停止康復訓練,并給予適當葡萄糖等補充能量,且需要調(diào)整康復訓練計劃,延長訓練前熱身時間,去除強度過大訓練種類,降低訓練強度。若患者訓練10~20 min心率達到運動目標可適當減緩運動強度,延長初期簡單訓練時間,逐漸提高患者運動耐受度;當患者持續(xù)訓練20~30 min達到運動目標,可維持該訓練強度,并逐漸縮短熱身時間;當患者持續(xù)訓練超過30 min達到甚至未達到運動目標,需要增加訓練強度,可適當增加高強度訓練項目。訓練維持每次30 min,2次/周,根據(jù)患者達到運動目標時間逐漸增加運動頻率和運動時間,連續(xù)護理干預4周。
1.3 觀察指標 ①心功能:使用意大利COSMED機器檢測干預前和干預4周后同一時間點兩組心率(HR)、氧脈搏(O2pulse)、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②肺功能:使用CPET檢測干預前和干預4周后兩組峰值攝氧量(VO2peak)、峰值分鐘通氣量(VEpeak)、峰值脈氧飽和度(SpO2peak)。③運動能力:在干預前和干預4周后使用CPET計算運動耐量(METs),檢測6分鐘步行距離(6MWT)[6],檢測步驟為在30 m直行距離上每間隔5 m設(shè)置標記,患者盡最大努力折返行走6 min,標記最終位置,計算6MWT。④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前和干預4周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7]評估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洗漱、進食、穿衣、大小便等10項,滿分100分,得分100分為獨立、75~95分為輕度依賴、50~70分為中度依賴、25~45分為中度依賴、0~20分為完全依賴。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2.3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例(%)]
2.4 兩組干預前后METs、6MWT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METs、6MWT比較
由于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其心肌供血和氧代謝能力不足,適當運動強度符合患者身體素質(zhì)和運動需求才可達到預期心肺康復效果[8],因此,需要使用科學準確方式判斷患者心肺功能情況調(diào)整心肺康復運動計劃。
常規(guī)心肺康復運動中以心電圖變化為主的運動試驗測評調(diào)整運動強度和計劃,可檢測冠心病患者心臟負荷情況,避免心肺康復運動過度,但無法判斷出最適合患者心肺符合的運動強度,且為避免冠心病患者運動過度加重病情,護士在制訂心肺康復運動計劃時一般設(shè)定的運動量較少,導致預期心肺康復效果難以達到[9]。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在冠心病患者運動時對其心臟血管、呼吸系統(tǒng)進行非侵入性測量,且可綜合檢測患者心功能和肺功能,準確評估冠心病患者運動時心肺負荷情況[10]。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4周后,觀察組O2pulse、LVEF、VO2peak、VEpeak、SpO2peak均高于對照組(P<0.05),HR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以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為基礎(chǔ)的個性化心肺康復干預冠心病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肺功能。分析原因:冠心病患對缺氧缺血耐受能力較低,由于冠狀動脈狹窄影響血液循環(huán),運動時易出現(xiàn)負荷量快速增加,而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由于其非侵入性[11],在運動時即可實時監(jiān)測冠心病患者心肺負荷情況,可在心肺康復運動干預前通過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檢測計算出患者最大有氧運動負荷量,從而在開始時以實時心率達到最大心率60%~70%、氧耗量達到最大攝氧量40%~70%為當次運動目標,在保障冠心病患者心肺康復運動安全性同時達到理想心肺康復效果;灌注進行心肺康復運動時,當患者在較短運動時間內(nèi)達到運動目標說明心肺康復運動強度過大,而冠心病患者需要逐漸適應心肺康復運動,避免心肺不必要的負擔甚至損傷,因此,可及時降低心肺康復運動強度,延長運動間隙休息時間,減輕患者心肺負擔;若患者需要較長時間甚至運動全程均未達到運動目標說明心肺康復運動強度不足,可通過適當增加運動強度、縮短熱身時間等方式及時調(diào)整運動計劃[12]。因此,以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為基礎(chǔ)的個性化心肺康復干預可為冠心病患者制訂最合適的訓練計劃,從而達到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的目的。
冠心病患者需避免劇烈運動,且由于患者對運動量不了解,通常會減少日常生活中運動量,且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導致其運動能力下降,降低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3]。常規(guī)心肺康復運動干預無法用心電圖實時監(jiān)測患者心功能,且檢測指標有限,無法全面體現(xiàn)患者心肺功能和運動耐受度,從而心肺康復訓練不符合患者身體情況,導致其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一般[3]。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4周后,觀察組METs、6MWT、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P<0.01),說明以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為基礎(chǔ)的個性化心肺康復干預應用于冠心病患者中,可提高其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析原因: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可為患者制訂最科學且適合的心肺康復運動計劃,達到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的效果,且堅持長時間運動可提高機體對運動的適應性,改善患者肌肉代謝和肌肉纖維結(jié)構(gòu),增加心肌細胞氧化酶活性,從而提高冠心病患者有氧閾值,改善其血液循環(huán),緩解心肌缺氧缺血,有利于穩(wěn)定患者心絞痛狀態(tài),減少心絞痛發(fā)作,從而提高患者運動能力,改善其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心肺康復訓練過程中護士對患者講解訓練目的、意義等,可加強冠心病患者對疾病認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從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4]。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實施以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為基礎(chǔ)的個性化心肺康復干預,可改善其心肺功能,提高患者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心肺運動檢測系統(tǒng)用于冠心病患者護理干預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