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英輩出今園美,師尊育人古院香”,易門縣小街鄉(xiāng)中心小學始建于1920年,是一所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qū)學校,下轄6所村完小,現有3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440人,教職工107人。2011年,小街中心小學建成了云南省第一批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經過11年的積淀和發(fā)展,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已成為山村孩子實現人生夢想的舞臺?!半p減”政策實施以來,學校根據各級要求,結合山區(qū)學校實際,充分發(fā)揮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的作用,憑借現有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基因傳承、民族文化傳承、興趣特長培養(yǎng)等課后服務活動,助力“雙減”政策在鄉(xiāng)村學校落實落地。
挖掘紅色基因,傳承英雄不屈精神
在“重溫革命歷史,弘揚蘭英精神”大主題引領下,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以“小主題”為切入點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先后開展了“英雄??!少年”“與英雄共同成長”“走近英雄”“追溯英雄”“英雄故事匯”“唱響英雄贊歌”等有層次、多形式的小主題活動。通過設立故事小組,講孫蘭英等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傳承英雄不屈斗爭精神;通過蘭英劇場再現孫蘭英與敵人不屈的斗爭場景,演紅色課本劇等,引導學生學習英雄、崇敬英雄、歌頌英雄。
立足地方實際,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
小街歪頭山,是苗族群眾聚居區(qū)。苗族群眾所創(chuàng)作的《跳三樁》《滾鍋舞》《美麗的苗山》《情滿苗嶺》等原生態(tài)的藝術作品遠近聞名,其中《跳三樁》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文化作品之一,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校將《跳三樁》融入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活動,邀請傳承人到學校傳授技藝,組織孩子參加學習傳承活動,所編排舞蹈多次代表易門縣參加玉溪市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才藝大賽,取得較好成績。編排的《苗嶺慶豐收》《苗嶺笙歌》等反映苗族群眾生產生活的舞蹈,在各級展演中均獲得好評。通過開展活動,既傳承了當地的非物質文化,又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興趣特長,增進了各族孩子的友誼。
著眼學生發(fā)展,開展各類興趣活動
學校以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活動為依托,通過培養(yǎng)方式多樣化,滿足學生發(fā)展根本需求。利用學?,F有資源,堅持實踐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結合,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管理,組織實施活動化校本課程,達到寓教于樂,活動育人的目的。開辦了琴藝、書畫、管藝、棋藝、課本劇場、計算機、體育、舞蹈等小組。這些小組活動不僅讓學生增加了知識,受到美的熏陶,還培養(yǎng)鍛煉了說、聽、演能力,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如在課本劇表演中,學生根據課本內容進行合理改編,將課本中一幕幕感人的場面搬上舞臺,通過情景生動再現,揭示內含的深刻道理;版畫興趣小組的活動成果豐碩,作品有《農家小院》《滄桑的臉》《泉》《南疆丹娘——孫蘭英》等,大力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廣泛開展各類興趣活動的同時,學校也高度重視學生體育鍛煉,將陽光體育運動要求和各村完小特點相結合,形成融體育、舞蹈為一體的、各具特色的大課間活動,深受學生歡迎。
抓實展示展演,促師生共同發(fā)展
在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助力“雙減”實踐過程中,學校按照“興趣引領、全員參與、展示自我”的思路,采用以小街村完小為引領,輻射帶動全鄉(xiāng)各完小的運行模式,定期開展交流展演活動,檢閱各村完小活動成果,全面推動少年宮活動高質量發(fā)展。每年組織開展以“多彩校園情、美麗中國夢”為主題的“蘭英大舞臺”文化展示周活動。陽光體育類活動展示隊列隊形、大課間體育、啦啦操、武術、校園足球等;音樂舞蹈類課程展示紅色經典、現代舞、民族舞蹈、旦東課本劇表演、器樂演奏等;美術手工類課程展示版畫、繪畫、彩繪、手工、根雕、盆景等;閱讀書法類課程展示經典誦讀、美文誦讀、書法、習作等;信息技術類課程展示文字錄入、編輯、電腦繪畫、PPT制作等。在整個活動展示過程中,黨員教師積極帶頭、全體教職員工責任擔當,與學生同學習、同訓練、同展示,教學相長,引領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學校內涵提升。
辦好假期班,擔負起假期托管義務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均開展10天左右的免費義務培訓活動,每天4課時的培訓時間,培訓托管對象為有意愿到學校參與學習培訓活動的學生。在活動中,學校盡量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安排有藝術、體育等特長的教師擔任輔導員,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培訓。在活動中,輔導老師盡心盡責,參訓學生用心用力。通過活動,農村學生樂享假期,快樂成長。
(玉溪市教育體育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