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旭 華
(襄城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 許昌 461700)
小兒在進行手術時,常用的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但因小兒身體發(fā)育尚未完全,生理解剖特點與成人不一樣[1]。因此,對于患兒的麻醉處理要十分小心。面罩通氣是進行全身麻醉的非插管病人輔助通氣的工具,可維持病人正常的肺泡通氣功能[2],常用的面罩通氣方式包括手動控制通氣、壓力控制通氣(PCV)和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其中手動控制通氣操作簡單,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但該方法對操作者的要求較高,若操作不當術后易引發(fā)不良反應[3];PCV常需要調節(jié)吸氣壓力保證適合的潮氣量[4],而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可以保證足夠的潮氣量,在通氣過程中會檢測肺的順應性,有利于改善動脈氧合[5]。因此,本文將對比三種不同的面罩通氣方式在小兒麻醉誘導期的應用,以期為臨床選擇合適的通氣方式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2021年2月在本院實施手術的150例患兒,男100例,女50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52±0.59)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麻醉分級均為Ⅰ級78例,Ⅱ級72例;手術類型:疝氣85例,闌尾炎35例,隱睪15例,包皮環(huán)切15例。本次研究經患兒監(jiān)護人了解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存在面部疾病患兒;(2)存在頸部感染創(chuàng)傷或腫瘤患兒;(3)存在肝腎功能障礙患兒;(4)存在胃食管反流患兒;(5)存在精神疾病患兒。采用簡單隨機分組將患兒分為手動控制通氣組(A組)、PCV(B組)、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組(C組)各50例。A組男38例,女12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67±0.42)歲;ASA中Ⅰ級23例,Ⅱ級27例;手術類型:疝氣29例,闌尾炎10例,隱睪5例,包皮環(huán)切6例。B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26±0.12)歲;ASA中Ⅰ級29例,Ⅱ級21例;手術類型:疝氣30例,闌尾炎12例,隱睪4例,包皮環(huán)切4例。C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63±0.57)歲;ASA中Ⅰ級26例,Ⅱ級24例;手術類型:疝氣26例,闌尾炎13例,隱睪6例,包皮環(huán)切5例。3組患兒性別、年齡、ASA分級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對本次研究予以審核批準通過。
所有患兒于術前8h開始停止進食并禁飲,待進入手術后開始開放靜脈通路。嚴密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包括心率(HR)、呼吸(RR)、平均動脈壓(MAP)和經皮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選擇合適的面罩進行吸氧5min,靜脈推注咪達唑侖(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7040)0.05mg/kg、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0.4μg/kg、依托咪酯(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992)0.2mg/kg及苯磺順阿曲庫銨(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9)0.15mg/kg進行麻醉誘導。所有麻醉都是由同一個資深的麻醉醫(yī)師完成。待患兒沒有自主呼吸后,將面罩扣緊。采用德國麻醉機drager進行機械通氣。
面罩通氣方式:A組由2名經驗豐富的麻醉醫(yī)生進行操作,一位將患兒的下頜拖住,另一位擠壓氣囊進行通氣;B組由一位麻醉師進行操作,雙手托住患兒的下頜,調整呼吸模式為PCV,設置參數(shù):吸氣潮氣量:8mL/kg、氧流量:2L/min、呼吸頻率:根據(jù)患兒年齡調整:20~30次/min,吸氣與呼氣比:1∶1.5;C組:由一位麻醉師進行操作,設置為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參數(shù)設置同B組。記錄每分鐘患兒的呼吸參數(shù)。期間靜脈泵入丙泊酚注射液(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843)2mg/kg及1%的吸入七氟烷(河北一品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156)維持麻醉。
1.3.1血流動力學
觀察并記錄患兒在開始誘導前2min(T1)、麻醉誘導后(T2)、插入氣管導管時(T3)及術后清醒時(T4)的HR、RR、MAP、SPO2的水平變化。
1.3.2呼吸參數(shù)
記錄患兒在自主呼吸消失后1min、2min及3min的氣道峰壓、平均氣道壓、呼吸頻率、吸入及呼出潮氣量等呼吸參數(shù)變化。
在T1的時候,3組患兒的HR、RR、MAP、SPO2水平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在T2、T3、T4時B組、C組的HR、RR、MAP、SPO2水平均顯著低于A組 (P<0.05),見表1-2。
表1 3組患兒不同時間點的血流動力學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血流動力學的比較
在自主呼吸消失后2min,B組、C組的氣道峰壓及平均氣道壓水平顯著低于A組;吸入潮氣量及呼出潮氣量水平顯著高于A組(P<0.05),見表3。
表3 3組患兒的呼吸參數(shù)比較
小兒麻醉期間使用面罩通氣的難度較大,由于患兒的配合度較低,易產生咳嗽、打嗝等現(xiàn)象,導致面罩通氣的操作較為困難,容易引發(fā)胃進氣,不利于患兒的術后恢復。手動控制通氣是常用的通氣模式,但會因人為因素導致呼吸參數(shù)影響較大,不利于患兒的呼吸。近年來,PCV和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等通氣模式受到臨床醫(yī)生的廣泛關注,可有效控制氣道壓力,減少胃進氣的發(fā)生。因此,本研究對比分析了3種通氣模式在小兒麻醉誘導期的應用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C組的氣道峰壓及平均氣道壓水平顯著低于A組;吸入潮氣量及呼出潮氣量水平顯著高于A組,說明PCV和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可維持患兒呼吸頻率的穩(wěn)定性,有利于降低氣道峰壓。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手動控制通氣其通氣頻率較快,導致吸氣峰速增高,從而增加氣道峰壓[6],且手動控制通氣醫(yī)生在操作時,不能保證每一次通氣參數(shù)的穩(wěn)定性,而PCV和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可保證呼吸頻率的穩(wěn)定性,為患兒提供適當?shù)臍獾缐毫?。但PCV其潮氣量變化與患兒肺部順應性有關。若患兒順應性出現(xiàn)變化時,患兒易發(fā)生通氣不足或通氣過度的情況,影響患兒預后[7],故在操作時,需要不間斷的調整吸氣壓力,給臨床操作帶來一定困難。而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不僅具有PCV的優(yōu)點,還具有容量保證通氣的優(yōu)點,在麻醉誘導期可持續(xù)測定患兒肺部的順應性[8],調整氣道峰壓,有利于維持呼吸參數(shù)的穩(wěn)定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C組的HR、RR、MAP、SPO2水平均顯著低于A組,說明PCV和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可維持患兒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手動控制通氣受到醫(yī)生操作的影響,使患兒的呼吸頻率過快,造成患兒血流動力學的波動性較大。而PCV和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模式可更好地控制氣道壓力,維持呼吸頻率的穩(wěn)定,有利于改善動脈氧和,從而更好的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9]。
綜上所述,在小兒麻醉誘導期,相較于手動控制通氣,PCV和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模式價值更高,可降低患兒的氣道峰壓,維持患兒呼吸頻率的穩(wěn)定。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納入樣本量過少,結果存在單一性和偏倚性,對于更多的可能性,臨床應該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