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衛(wèi)
天鵝座飛船為國際空間站送貨
搭載著天鵝座飛船的宇宙神5火箭點火
分離前的HTV-2
天鵝座飛船的商業(yè)機會,實際上是“撿”來的。在美國宇航局發(fā)布空間站商業(yè)貨運合同之初,曾經(jīng)選定了火箭飛機凱斯特勒公司,但是這家公司后來卻無法履行合同。于是美國宇航局在2007年10月18日決定終止合同,并在2008年2月19日選擇了軌道科學公司,授予價值19億美元的商業(yè)貨運合同,在2016年前實施8次貨運飛行。軌道科學公司后來被諾·格公司收購,于是這份合同就落到了諾·格公司手中。
和其他現(xiàn)役型號相比,“天鵝座”可能是針對性最強的一個型號。它僅僅是為了承擔國際空間站貨運工作而設計的,既沒有考慮長期留軌,也沒有考慮進化成載人型號的潛力。而且軌道科學公司自己甚至沒有研制加壓貨艙(PCM)的能力,這部分是由歐洲泰雷斯-阿萊尼亞公司代工的,也算是和ATV有很近的血緣關系。軌道科學公司自己承擔的是服務艙研制,而服務艙上的兩個圓形太陽電池同樣是歐洲代工,具體負責的是荷蘭航天公司。這導致諾·格公司后期想在“天鵝座”上做更多文章、改造成返回式貨船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軌道科學公司的天鵝座飛船
國際空間站上的日本HTV貨運飛船
和ATV一樣,天鵝座飛船由兩個基本組件組成:加壓貨運艙(PCM)和服務艙(SM)?;拘蚉CM的空重為1500千克。SM艙由軌道科學ATK公司建造,技術基礎是GEOStar和LEOStar衛(wèi)星平臺,以及為黎明號探測器開發(fā)的組件,其發(fā)射質量為1800千克?;拘汀疤禊Z座”建造了5艘,第一艘沒有載貨,第二艘僅僅載貨589千克,第三艘增加到1260千克,第四艘增加到1494千克,第五艘試圖把載貨量提高到2215千克,卻因為發(fā)射失敗而損毀。
目前,基本型天鵝座已經(jīng)退役,從第四艘開始就改成了“增強型”。增強型的PCM有所拉長,空重達到1800千克,內(nèi)部體積增加到27立方米,載重量可以達到3500千克以上。
不過和其他貨運飛船相比,“天鵝座”的單位容積載重量是最低的。這與用來發(fā)射它的“心宿二”火箭運載能力不足有直接關系。
加拿大臂2捕獲天鵝座飛船
進步飛船和天鵝座飛船并列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天鵝座”飛船這種大卻不能裝的特色,在美國宇航局的載人重返月球計劃中,卻體現(xiàn)出了獨特的價值。它是目前美國企業(yè)生產(chǎn)的可載人航天器中內(nèi)部空間最大的。其他公司的同類產(chǎn)品都還在PPT上。用它來改造成新的空間站艙段,再合適不過了。
2019年8月,美國宇航局決定向諾·格公司創(chuàng)新系統(tǒng)部授予獨家合同,研制地月空間站的最小居住艙,后來改名為居住和后勤前哨站,簡稱HALO。HALO艙直接用增強型“天鵝座”改造,分為兩種型號,一種是6.1米×3米的極簡設計,一種是7米×4.4米的擴大型設計。諾·格公司要在加壓艙外面添加徑向對接口、散熱器、電池和通信天線。2020年6月5日,美國宇航局授予諾·格公司一份1.87億美元的新合同,以完成HALO的初步設計。另外一家美國企業(yè)麥克薩爾公司正在為它建造動力和推進元件(PPE)集成。
心宿二火箭和天鵝座飛船在廠房中
準備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天鵝座飛船
日本此前擁有一種國際空間站貨運飛船HII轉移飛行器(HTV),外號“白鸛”,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fā)機構(JAXA)研制的。研制這個型號的目的和歐空局基本相同,主要是提升日本的航天科研能力。HTV也是日本第一次研制具有載人能力的航天器。按照日本說法,HTV對于國際空間站的再補給非常重要,因為航天飛機退役后,HTV是唯一能夠轉運105厘米寬的國際標準實驗機柜(ISRP)的飛船。HTV有一個外部有效載荷艙,可以用機械臂操作。在內(nèi)部,它總共能裝載8個ISPR,這是“載人龍”和“天鵝座”都做不到的,進步飛船就更不行了。HTV和其他貨運飛船的另一個重大差異,就是太陽能電池的安裝方式。其他飛船基本都采用可展開式太陽翼,只有HTV采用了體裝式太陽電池,看起來有一種80年代通信衛(wèi)星的感覺。
天鵝座飛船和聯(lián)盟飛船并列在國際空間站上,前者不是用機械臂捕獲的
日本第六艘HTV
日本制造的HTV-4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HTV只飛行了9次。2015年5月,日本宣布研制一種新的飛船型號HTV-X,在HTV基礎上改進性能、降低成本。按照早期計劃,它應該在日本的2022年聯(lián)合財政年度首飛,不過現(xiàn)在推遲到2023年了。HTV-X的基本思路是這樣的:盡可能沿用HTV的加壓貨艙設計,但是要增加一個側艙口,方便在飛船與運載火箭結合后,再次向飛船內(nèi)添加貨物;采用新的服務艙,配用新的電子設備和推進系統(tǒng),并且用來容納非加壓貨物。非加壓貨物裝載在服務艙頂部,而不是飛船內(nèi)部;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RCS)和太陽能電池板集中在服務艙上,簡化布線和管道,以減少重量和制造成本。另外,把非加壓的貨物裝載到航天器外,可以裝載體積更大的貨物,只要不超過運載火箭整流罩的限制就可以。據(jù)說,這樣的改進可以把成本在HTV基礎上削減一半。
如此,HTV-X由3個艙段組成。3.5米長的加壓艙位于后部,設計與HTV的加壓艙幾乎相同,但延長了0.2米。一個2.7米長的中央服務艙,側面裝有兩個太陽能電池板,產(chǎn)生1千瓦的電力,比HTV的200瓦更大,船載電池峰值功率達到3千瓦,而HTV只有2千瓦;通信鏈路容量由原來的8kbit/s增加到1Mbit/s;姿態(tài)和軌道控制發(fā)動機環(huán)形安裝在服務艙周圍。最前面是3.8米長的非加壓貨艙,其實就是一個帶貨架的空心圓筒。
HTV-X的服務艙和加壓艙總長度為6.2米,算上非加壓艙可以達到10米。預計HTV-X的發(fā)射質量將從HTV的16500千克下降到15500千克,而最大上行載貨能力將從HTV的6000千克增加到7200千克。但是到2021年的最終設計時,加壓艙的側艙口被放棄了,后期再增加貨物,就要打開主艙門,穿過星箭適配器裝進去。
日本現(xiàn)在僅僅為HTV-X開列了3艘飛船的預算。不過日本在2021年還提出,可以在HTV-X基礎上開發(fā)出一種叫做HTV-XG的型號,作為日本參加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的貢獻,用來向地月軌道空間站運送貨物。
日本的這兩個型號,都沒有考慮過改造成為載人飛船,甚至沒有考慮過改造成為返回式飛船。因此在理念上,它恐怕是最接近于天舟飛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