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弓
元嘉三十年(453年),南朝宋頗有作為的一代英主劉義隆被太子劉劭殺死。
劉劭雖弒父篡位,但還是要裝孝子的,因此對外宣稱父親是暴病而亡,為他舉辦了隆重的喪禮,并上謚號“景皇帝”、廟號“中宗”。劉劭繼位不到兩個月,即被三弟劉駿殺掉。劉駿當(dāng)上皇帝后,重新給劉義隆上謚號“文帝”、廟號“太祖”。
劉義隆是南朝少有的有為之君,武功雖不如其父劉裕,但長于文治,使得南朝政治清明??梢哉f,他是相當(dāng)出色的守成之君,時人也稱他為中興之主。所以,無論是象征經(jīng)天緯地之功、慈惠愛民之能的“文皇帝”,還是“耆意大慮、布義行剛”的“景皇帝”,對劉義隆來說都是恰當(dāng)?shù)?,問題出在廟號上。
每個朝代有那么多皇帝,大家又都是父子、祖孫這樣親密的關(guān)系,廟號給誰、不給誰都不好做,于是發(fā)展出一套廟號授予機制——“祖有功而宗有德”。也就是說,非有大功、大德的人不能上廟號。
到劉義隆這兒,廟號已縮水,加上他的政績還可以,在南朝諸帝中也能處于上游水平,符合“有德”的標(biāo)準(zhǔn),“中宗”的廟號也符合他守成之君的作為。劉劭雖大逆不道,但給劉義隆上的這個廟號還是很客觀的。
但后來這個廟號被廢除了,劉駿為劉義隆設(shè)廟號為“太祖”,這就很有問題了。因為這不僅將只能屬于開國之君的“太祖”授予了守成之君,還使劉義隆的地位凌駕于劉宋開國之君劉裕之上。
劉駿是“太祖”,那劉裕呢?高祖。這是有先例的,劉邦不就被稱為漢高祖嗎?至于劉邦的廟號是怎么來的,不得而知,但卻有個問題。
曹丕建立魏國,應(yīng)該就是曹魏的太祖,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奠定魏國基業(yè)的是曹操,他才是真正的開國皇帝,因而曹丕為顯示對父親的尊崇,追曹操為“魏太祖”。但最終正式建國的是曹丕啊,“太祖”給了曹操,那他怎么辦?曹丕死后,上廟號“高祖”。
此后,“太祖”與“高祖”在禮法上差不多可以畫等號。如果一個國家有一位奠基者,還有一位建國者,那就一個叫太祖、一個叫高祖,混著來。不過,“太祖”在太廟里的地位稍高于“高祖”。
劉裕建立劉宋,既是奠基者又是開國者,按理說應(yīng)是“太祖”,而且劉裕本人也有這個意思,他在開國后立太廟卻不立太祖,實際上是為自己準(zhǔn)備的,但沒想到死后竟只被尊為“高祖”。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或許劉宋朝廷是想,以后要能有皇帝統(tǒng)一天下,上廟號“太祖”也未可知。
而劉義隆繼位后也沒給劉裕更改廟號,繼續(xù)沿用“高祖”,直到他自己被定為“太祖”。劉裕的功績比劉義隆大得多,最后卻讓劉義隆成為“太祖”,問題還是出在劉駿身上。
劉駿是劉義隆的第三子,按理說沒資格繼承皇帝。劉義隆晚年曾想改立世子,但由于劉駿長期不受寵,在朝中也沒什么勢力,所以不在考慮范圍內(nèi)。雖然劉駿后來做了皇帝,但還是很尷尬。
劉駿想要加強自己的合法地位,不光要展示自己處事有乃父遺風(fēng),還要抬高劉義隆的地位,以此與弒父篡位的元兇劉劭形成鮮明對比。劉駿用實際行動告訴天下:朕繼位可能讓你們覺得很別扭,但只有我才是最合適的繼承人。
最終,劉駿將“太祖”強加在劉義隆頭上,雖于禮于法不合,卻換來了“至孝”的名聲,讓自己的皇位愈發(fā)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