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吉倩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策略初探——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中華傳統節(jié)日》為例
耿吉倩
(常州市新北區(qū)三井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000)
部編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下冊開始編排了獨立的綜合性學習單元,將課內學習逐步引向生活實踐與綜合運用,將學生學習的場域拓寬。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是在較長時間的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出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并引導學生學會初步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推動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探究及合作能力。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安排的全套教材第一次綜合性學習,將“中華傳統節(jié)日”作為學習主題,依托課文內容,有梯度、有層次穿插在單元教學中,在教學實踐中需整體把握教材,找準教學起點。
綜合性學習;部編版教材;中華傳統節(jié)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綜合性學習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及口語交際共同構成了語文教學內容。中年段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和內容指向關注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世界,學以致用。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但在教學實踐中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及研究都略顯不足,因此筆者在經過不斷研究、解讀教材,并結合本?!叭㈤喿x”理念,探究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期在綜合性學習中喚起學生對綜合性學習的興趣,并在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基本收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小組合作能力,從而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
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編排的綜合性學習為“中華傳統節(jié)日”,其單元導語為“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根?!泵鞔_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對應的語文要素為“收集傳統節(jié)日的資料,交流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寫一寫過節(jié)的過程?!北締卧木C合性學習依托課文,使用“課后習題”“活動提示”的方式,幫助學生明確不同階段活動的內容及要求,給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路徑即詢問長輩或嘗試自己查閱資料,并提示學生可以使用繪圖、摘抄或簡單列個表格作為整理方式,同時在“綜合性學習”板塊中提出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學習活動成果,如小報、繪畫、表演等形式。在實際教學中,這也給了師生學習的抓手,在課文的學習中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的實踐,將目標任務分解為不同的階段任務,最后再成果匯報和展示。本單元的編排方式有利于教師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并導向了本單元的學習形式,尤其是展開實踐活動的方式,這樣的編排讓首次接觸“綜合性學習”的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找到抓手、方法指導、成果展示路徑?;谝陨暇幣盘攸c,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秉承兩個基本的理念。首先,在教學中應設置相應的學習活動主題,主題需要貼近學生生活,同時應具有學科融合的理念,不拘泥于語文學科,和別的學科也應有所統整,在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中,逐步形成成果。其次,教師設置的綜合性學習主題之間要層層遞進、加強連接,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整合任務,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真正有所得,真正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基于《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綜合性學習的年段教學建議和教材編排特點,筆者分別從文化知識、情感態(tài)度、思維意識、實踐能力四個方面確定了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的整體目標:
1.文化知識:掌握基本小組合作技巧,用不同形式、分門別類收集中華傳統節(jié)日資料,掌握不同傳統節(jié)日的習俗。
2.情感態(tài)度:體會中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活動和對比中產生對中國傳統節(jié)日及其文化的認同感,主動弘揚中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
3.思維意識:能了解中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基礎上,對典型的中西方傳統節(jié)日進行簡單比較,暢想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未來。
4.實踐能力:能初步形成多種方式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用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用不同的形式展示綜合性學習的成果。能就自己感興趣的一個傳統節(jié)日寫一篇習作,寫清楚過節(jié)的過程。
根據教材中綜合性學習單元的編排特點,教師可以采用單元整合嵌入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推進兩種方式,便于整個單元的有計劃、有抓手地推進。
整合嵌入式學習方式其實就是在“大單元”理念下將綜合性學習進行分解和整合,在單元課文的學習中有計劃性穿插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將綜合性學習貫穿單元學習全過程。這也是教材在編排中給予的學習方式的提示。
本單元所選的一組課文:《古詩三首》《紙的發(fā)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在編排中用“課后習題”“活動提示”分別指向了綜合性學習的啟動、任務,并在“綜合性學習”板塊提示學習總結。針對這點,在教學中側重點應和普通課文教學中有所不同,將課文為本單元綜合性學習服務。根據嵌入式學習互動四個階段,本單元的課文教學也圍繞綜合性學習活動展開。就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的編排,可以進行如下嵌入式學習:
1.學習啟動:第三單元首篇——《古詩三首》,基礎目標為“了解中華傳統節(jié)日”。根據課后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提示”初步了解收集傳統節(jié)日的習俗資料,了解收集資料的不同方式。激發(fā)探究傳統節(jié)日習俗的興趣。同時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體會到不同收集資料的方法的不同優(yōu)勢。
2.學習任務1:第三單元中篇《紙的發(fā)明》,在“活動提示”下進一步在小組內學會基本篩選關鍵信息,主要是從傳統節(jié)日的文化角度,以詩歌為抓手,為成果匯報打下基礎。
3.學習任務2:第三單元末篇《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落實單元目標“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對形成最終研究報告打下基礎。
4.不同場域展示各個小組合作的綜合性學習成果,完成習作。
項目式學習則是在充分解讀單元背景下,按照各個不同的主題進行分工,設定明確的任務,推動各個小組以任務為內驅按照計劃和主題進行學習活動,最終形成可視化、可評價的學習成果。項目式學習對綜合性學習有效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將不同的實踐主題分化為不同的項目學習,從而形成不同的學習成果,該部分內容將在后文也進行詳述。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素材雖然散落在各篇課文中,看似分散,但各部分任務呈螺旋式、板塊式推進,因而不能拘泥于一個活動、一個板塊的設計與教學,而是在整體目標的前提下,明確不同階段的目標和內容,將學習活動序列化,分主題將學習活動分解為若干個實踐活動、以任務為驅動,成果為導向,并對初次接觸綜合性學習的學生進行方法指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將語文要素逐步落地。
首先是課內課堂的建構,主要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方法指導為主。鑒于本校“全息閱讀”中針對傳統節(jié)日閱讀的扎實推進,三年級學生對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傳說故事、基本習俗已有較好的學習基礎,如何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并將內容進一步形成可視、可評價的成果,是教師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筆者基于學情,從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習俗、文化入手,學會基本的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制定了不同的分目標實施。
課堂建構(激趣、方法指導) 傳統節(jié)日習俗多(1課時)傳統節(jié)日文化多(1課時)傳統節(jié)日研究報告(2課時) 教學目標:1.收集傳統節(jié)日的習俗收集資料,了解收集資料的不同方式。激發(fā)探究傳統節(jié)日習俗的興趣。2.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體會到不同收集資料的方法的不同優(yōu)勢。教學內容:教材第九課后“活動提示”。教學目標:1.了解古詩詞中的中華傳統節(jié)日,能夠按照時間或體裁梳理古詩詞中傳統節(jié)日習俗的演變。2.展示收集到描寫傳統節(jié)日的古詩詞,能用配樂朗誦等方式展示出來。教學內容:結合教材第九課進行拓展。教學目標:1.基于對傳統節(jié)日習俗的基本了解,自主分組,能夠確定傳統節(jié)日學習的不同方向。2.通過解讀傳統節(jié)日起源的范例,學生能夠圍繞不同主題進行資料的收集并對資料進行梳理,為傳統節(jié)日的傳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學內容:結合教材第十課后“活動提示”。1.如何完成資料收集,各小組列好落實的方式(訪談錄、網絡、文獻等)。2.引導學生確立合適學習方向,選擇恰當的資料收集方法,并找出合適的展示活動的成果。拓展:《半小時漫畫之傳統節(jié)日》。
其次,主題活動設置,主要指向實踐活動,既考慮趣味性又需要將教學目標落地為抓手,將課堂上習得的收集、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運用并能形成展示的成果。鑒于筆者任職的小學,三年級班級達二十多個,因而在實施過程中,筆者提供了七種不同的主題,采用項目式學習方法提供給不同班級進行選擇,讓學生有機會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活動探究,并以成果為導向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
其三,成果展示方式,意在給學生提供更寬廣的場域,以期將成果有更好的展示。因為在設計中根據七個主題劃分了五大場域,可以使得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的成果得到更有效的展示。
七大主題(實踐探究) 傳統節(jié)日之源起詩詞中的傳統節(jié)日畫中的傳統節(jié)日吃中的傳統節(jié)日玩中的傳統節(jié)日非遺中的傳統節(jié)日中外傳統節(jié)日對比 內容:1.了解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由來。2.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經歷的改變。成果:1.中華傳統節(jié)日常識小卡片。2.你不知道的中華傳統節(jié)日(知識問答題庫)。3.中華傳統節(jié)日變遷譜系圖(思維導圖)。內容:1.梳理1-3年級已經學習和背誦過的中華傳統節(jié)日相關詩歌。2.收集其他反應中華傳統節(jié)日習俗的詩詞。成果:1.詩詞書法作品。2.以多種方式朗誦詩歌(配樂、吟誦等)。內容:1.收集古今中華傳統節(jié)日相關名畫。2.了解名畫中反應的當時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民俗。成果:1.完成名畫中傳統節(jié)日民俗的tips。2.嘗試漫畫版名畫放大名畫中的民俗。內容:1.收集中華傳統節(jié)日對應的傳統食物的資料。2.了解傳統食物的制作方法。成果:1.制作手繪傳統節(jié)日的食物菜單。2.制作傳統食品。內容:1.收集中華傳統節(jié)日中常見的游戲或娛樂方式。成果:1.制作中華傳統節(jié)日游戲說明書或娛樂手冊。2.嘗試玩一玩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游戲。內容:1.收集中華傳統節(jié)日中的非遺物產。2.收集常州保留的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非遺物產。成果:1.制作常州傳統節(jié)日非遺文化小備忘錄。2.嘗試制作本小組有興趣的非遺物產。內容:1.收集國外與我國傳統節(jié)日對應的節(jié)日(如韓國端午祭、美國感恩節(jié))2.對比傳統節(jié)日的民俗。成果:1.將收集資料的一同形成對比圖表。2.嘗試講解圖表。
五大活動場域(成果展示) 節(jié)日的前世今生(主題1、7)詩情畫意展節(jié)日(主題2、3)節(jié)日游戲專場(主題5)傳統節(jié)日文創(chuàng)(主題6)節(jié)日美食回廊(主題4)備注說明:場域設計包含:教室類、舞臺類、會場類、課外活動類。 互動形式展開展覽、舞臺表演游戲活動文創(chuàng)活動義賣及現場制作嘗試品嘗及嘗試制作習作可在各班進行,并裝訂成各班《我們的傳統佳節(jié)回憶錄》。
綜合性學習單元目標在確定時分了不同的維度,目標設置上呈螺旋式,成果展示中拓寬了學生匯報的場域。就評價方式而言,更應對標過程性評價和小組合作能力。在評價過程中,既需要對每個學生進行個體的過程性評價,也需要就小組合作的表現進行評價。作為第一次綜合性學習評價,評價當以鼓勵為主,關注學生在合作中的表現。
部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采用“大單元”理念,打破傳統的課堂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引導學生積極實踐,將語文課堂的知識轉化為實踐運用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所在的整個三年級以端午節(jié)這一中華傳統節(jié)日作為實踐對象,實踐筆者上文中的設計,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愛的主題進行實踐,并形成了豐富的成果。從立足課本的習作到場域拓展的展示都無疑是一次較成功的嘗試,無論是收集資料所得的人物介紹卡、故事、詩歌展示,還是傳統食物粽子、咸鴨蛋的制作,傳統工藝五彩繩、鴨蛋兜的編織,創(chuàng)意性龍舟、粽子的設計等等,都體現了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各方面素養(yǎng)的提升。綜合性學習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往往流于形式,而在這樣的設計下,筆者嘗試了讓學生大膽實踐,除了對成果的呈現要求,更關注學生在實踐過程能力的生長。
本次“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綜合性學習僅是筆者一次嘗試,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必定將針對綜合性學習進行更全面、有效的落實。筆者在實踐中也發(fā)現了問題,如部分后進生在收集資料的方式、小組合作的能力上不足,如何分層引導不同的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都有所得,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和更新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方式,轉換課堂的觀念,將場域的拓寬,給學生更寬廣的平臺,提供多樣的主題選擇、多種實踐方式和有效指導。這樣才能使得綜合性學習真正落到實處為學生服務,真正提升綜合性學習的質量。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G623.2
A
1002-7661(2022)16-01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