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蓉蓉 余梅 周夏慧 程志清 潘錄錄 支英豪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溫州中醫(yī)院康復科,浙江溫州 325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病除了較高的致死率外,還有很高的致殘率,多遺留全癱或偏癱等后遺癥。而腦卒中偏癱患者中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為復雜性區(qū)域性疼痛綜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不同的文獻報道發(fā)病率不一致,發(fā)病率在5.46/10 萬~26.6/10 萬,因上肢更易累及,常影響康復的進程,導致嚴重殘疾。目前關于CRPS 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且無統(tǒng)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很多證據(jù)表明對運動皮質區(qū)進行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可改善慢性疼痛。本研究應用不同頻率rTMS 刺激腦卒中后CRPS 患者大腦皮質區(qū),觀察其疼痛評分、肢體腫脹、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19 年7 月~2021 年2 月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溫州中醫(yī)院康復科收治的腦卒中后CRPS 患者60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 《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 版》腦梗死或腦出血的診斷標準;②在腦卒中后,患者上肢出現(xiàn)CRPS,診斷標準為Budapest 標準;③年齡18~80 歲,病程大于1 個月;④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期間不改變治療方案。排除標準:①無法配合檢查者;②有腦損傷之外的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者;③既往經(jīng)rTMS 治療者;④有癲癇史者;⑤植入VP 分流者;⑥既往發(fā)生過腦血管意外的患者;⑦體內有任何金屬植入物者?;颊吒鶕?jù)隨機表按1∶1∶1 的比例分為對照組、低頻治療組和高頻治療組,每組各20 例。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變部位及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溫州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三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三組均給予常規(guī)神經(jīng)科藥物治療,治療期間停用任何止痛藥。高頻治療組接受10 Hz rTMS 結合肢體康復治療,低頻治療組接受1 Hz rTMS 結合肢體康復治療,對照組僅進行肢體康復治療,治療方法如下:
1.2.1 康復治療 采用以Brunnstrom 等技術為主的運動療法,進行個體化功能訓練,內容主要包括患側良肢位的擺放、平衡功能訓練等。
1.2.2 高頻rTMS 刺激 應用丹麥Tonica 公司的“8”字型動態(tài)風冷線圈。治療參數(shù):以患側大腦半球的M1區(qū)為刺激區(qū),刺激強度為運動閾值的80%,頻率為10 Hz,單次的脈沖數(shù)為3000 次(重復個數(shù)30 個,刺激時間3 s,間隔8 s,重復次數(shù)100 個),共20 min。每天1次,每周連續(xù)治療5 d,休息2 d,共4 周。
1.2.3 低頻率rTMS 刺激 相同的經(jīng)顱磁刺激器及體位。治療參數(shù):以患側大腦半球的M1 區(qū)為刺激區(qū),刺激強度為運動閾值的80%,頻率為1Hz,接受1200 脈沖的刺激,針對40 個序列分別進行30 個脈沖,每個序列連續(xù)刺激30 s,序列間隔15 s,共25 min。每天1次,每周連續(xù)治療5 d,休息2 d,共4 周。
通過觀察治療前和治療4 周后的疼痛評分、肢體腫脹及日常生活能力變化情況進行評定。采用簡化McGill 量表評定患者的疼痛程度,簡化McGill 量表是由指定的經(jīng)過培訓的醫(yī)護人員在測試前對患者進行指導,讓患者自己運用本表在治療前、治療后評估。量表由三部分組成:①PRI(疼痛分級指數(shù)):含有感覺性詞與情緒性詞,根據(jù)無、輕、中、重度,分別用0、1、2、3 分表示,再計算出PRI 中的感覺分、情緒分和總分;②VAS(目測類比定級法):是一條10 cm 長的直線,兩端分別表示無痛和劇痛,患者在其中畫線以表示疼痛程度;③PPI(現(xiàn)有疼痛強度):分為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疼痛、極為痛苦,共6 級,分別用0、1、2、3、4、5 分表示。采用水放置體積測定對患者手腫脹體積進行評定,將手放入水中,而原本容器中的水是滿的,則水會溢出,溢出的水體積等于浸沒的手體積,再將手拿出來,則水位下降,通過V=sh(V 為體積,s 為容器的底面積,h 為前后水高度的變化量),可算出物體的體積,了解肢體的腫脹情況。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對患者進行生活能力測評,內容包括修飾、穿衣、進食、轉移、入廁、洗澡、大小便自控力、行走及上下樓梯10 個項目,每個項目按需要幫助程度進行評分,完全獨立100分。
三組患者的治療前McGill 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三組患者治療4 周后的McGill 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均P<0.01);高頻治療組患者治療4 周后的McGill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與低頻治療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頻治療組患者治療4 周后的McGill 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McGill 評分比較(分,)
三組患者的治療前水放置體積測定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三組患者治療4 周后的水放置體積測定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均P<0.01);高頻治療組患者治療4 周后的水放置體積測定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低頻治療組患者治療4 周后的水放置體積測定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高頻治療組與低頻治療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水放置體積測定比較(ml,)
患者治療前的ADL 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三組患者治療4 周后的ADL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均P<0.01);高頻治療組患者治療4 周后,ADL 評分與對照組和低頻治療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低頻治療組患者的ADL 評分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高頻治療組的ADL 治療后-治療前差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差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ADL 評分比較(分,)
CRPS 是一種復雜的持續(xù)性、區(qū)域性疼痛綜合征,常見的癥狀有疼痛、血管舒縮異常、汗液分泌異常、肢體腫脹、營養(yǎng)性改變、運動功能改變等。目前臨床上以綜合治療為主,包括康復治療、藥物治療等。所以選擇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患者的預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根據(jù)大腦半球間交互抑制理論,腦卒中后患側大腦皮質興奮性下降,健側大腦皮質興奮性升高,因健側大腦皮質的抑制作用,使患側大腦皮質興奮性進一步下降,從而延緩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低頻rTMS 作用于健側大腦半球,降低健側大腦半球皮層興奮性。高頻rTMS 作用于患側大腦半球,直接提高患側大腦半球皮層興奮性,促進兩半球間興奮性的再平衡,改善患側大腦半球血循環(huán)及代謝,最終達到治療慢性疼痛的目的。同時已有大量研究證實rTMS在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的臨床價值,肖長林等、周哲等研究結果提示高頻rTMS 治療組運動評價指標均明顯高于假刺激組,表明高頻rTMS 對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低頻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后肩痛有明顯改善作用。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rTMS 通過改變大腦皮質的興奮性,調節(jié)大腦神經(jīng)遞質表達,改變大腦血流代謝及神經(jīng)可塑性,降低背根神經(jīng)節(jié)內神經(jīng)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過度表達,同時抑制星形膠質細胞生物活性,發(fā)揮減輕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的作用,還可通過對大腦功能區(qū)活動的調制,對負責疼覺識別的改變來達到鎮(zhèn)痛的作用。rTMS 是通過重復、連續(xù)且有規(guī)律的刺激產(chǎn)生的積累效應,從而實現(xiàn)皮質功能性重建,現(xiàn)在rTMS 已經(jīng)作為一種研究神經(jīng)網(wǎng)絡功能重建的良好工具。
簡化McGill 評分通過三部分內容描述肢體疼痛情況,包括PRI(疼痛分級指數(shù))、VAS(目測類比定級法)和PPI(現(xiàn)有疼痛強度),能更清晰地表達患者的疼痛情況。ADL 評分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反映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評估量表。而水放置體積測定主要評估手的腫脹情況,可充分反映腦卒中后CRPS 患者的肢體腫脹情況。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4 周后,三組患者的疼痛及手腫脹均較治療前減輕,日常生活能力較治療前改善,即患者的McGill 評分及水放置體積測定降低,ADL 評分提高;治療4 周后,高頻治療組的疼痛及手腫脹較對照組減輕,日常生活能力較對照組改善,即患者的McGill 評分及水放置體積測定降低,ADL 評分提高;低頻治療組的手腫脹較對照組減輕,即患者的水放置體積測定降低;治療4 周后,高頻治療組與低頻治療組在McGill 評分及水放置體積測定、ADL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結果顯示不同頻率的rTMS 可能通過調節(jié)交感神經(jīng)功能,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同時通過提高大腦半球神經(jīng)元的興奮性,改善腦血流及代謝,減輕患者手腫脹,與國內報道研究結果相一致。但高頻治療組患者的手腫脹和疼痛較對照組有明顯緩解;低頻治療組患者僅手腫脹較對照組有明顯緩解,推測可能與入組患者未檢測其大腦損傷程度有關,如低頻治療組其患側大腦皮質區(qū)損傷嚴重,再抑制其健側皮質區(qū),會更加抑制其功能,同時可能與治療時間較短、且樣本偏小有關,需進一步研究。高頻治療組和低頻治療組治療4 周后的簡化McGill 量表評分、水放置體積及ADL 評分比較都沒有明顯差異,故臨床上可選用患側高頻rTMS,同時對存在因手術去骨瓣的患者,選用健側低頻rTMS。因本次研究治療時間較短,且樣本偏小,尚存在不足之處。
近年來,關于應用rTMS 的安全性,已有大量觀察研究。rTMS 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安全的物理治療方法,僅少數(shù)報道高強度、高頻rTMS 可引起頭痛,休息或服用止痛藥后,即可緩解。也有學者報道rTMS 無論對正常人或癲癇患者均可誘發(fā)癲癇,但刺激頻率大多在10~25 Hz,輸出強度均在閾強度以上。本研究過程中患者無明顯的不良反應,證實無論高頻還是低頻rTMS 是安全的。但此研究的病例數(shù)較少,rTMS 的安全性還需要后期大樣本病例研究。
綜上所述,考慮目前臨床上對腦卒中后CRPS 無特效治療方法,而本研究結果表明無論高頻還是低頻rTMS 結合康復治療均可明顯減輕腦卒中后CRPS 患者的肢體疼痛及腫脹情況,尤以高頻為佳,且無不良事件發(fā)生,因此,rTMS 在治療腦卒中后CRPS 患者方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