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貞
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為較為嚴重的心肺功能障礙,屬于重癥醫(yī)學科范疇相對常見疾病,此類患者預后多較為嚴重,治療過程中應嚴格且精準地進行液體管理[1]。其中脈搏指示連續(xù)心搏出量檢測(PiCCO)指導下進行的液體管理不但可精確地評估患者血容量情況,杜絕液體輸注過量[2],縮短呼吸機支持治療時間[3],還對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有一定價值[4]。以往研究[5]已經(jīng)證實,針對心力衰竭患者,實施PiCCO技術指導下的液體管理,可顯著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然而目前臨床上極少有關于PiCCO技術在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報道,故本資料主要探討PiCCO技術對嚴重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4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35~55(49.5±13.8)歲;重癥肺炎病程1~6(2.1±1.2)天,心力衰竭病程:12~72(45.4±15.8)h。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35~55(49.6±13.9)歲;重癥肺炎病程1~6(2.0±1.2)天,心力衰竭病程:12~72(45.5±15.9)h。納入標準:診斷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明確,精神狀況正常,既往體??;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擬定穿刺血管畸形和(或)存在動脈置管禁忌、嚴重全身感染、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肝腎功能衰竭、精神疾病、預計生存時間在24 h以內(nèi)者。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觀察組行PiCCO管理,先于股動脈留置PiCCO導管,采用經(jīng)肺熱稀釋法獲取心臟指數(shù)等相關血流動力學指標,同時于鎖骨下靜脈置管獲取中心靜脈壓數(shù)據(jù)。針對PiCCO監(jiān)測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每間隔2 h測定1次;對照組則通過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測量中心靜脈壓,結合橈動脈有創(chuàng)動脈壓測定,根據(jù)外周血壓與中心靜脈壓變化制定補液方案,中心靜脈壓正常而血壓低,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中心靜脈壓低而血壓正常提示容量不足,當中心靜脈壓與血壓均低則提示血容量嚴重不足。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房鈉尿肽(pro-BNP)水平和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度水平,比較2組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28 d病死率,統(tǒng)計2組患者臨床預后。
1.4 評定標準 心房鈉尿肽(pro-BNP)測定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正常值為小于300 pg/mL;并發(fā)癥包括:膿毒血癥、肝腎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統(tǒng)感染、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等;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度:下腔靜脈直徑隨呼吸的變異度,評估機體容量負荷狀態(tài)及液體的反應性。并發(fā)癥主要包括: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膿毒血癥、凝血功能障礙、嚴重代謝性酸中毒等。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pro-BNP水平和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度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pro-BNP水平和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度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pro-BNP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度水平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pro-BNP水平和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度水平比較
2.2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28 d病死率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并發(fā)癥3例,對照組發(fā)生并發(fā)癥12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28 d病死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28天病死率比較
2.3 2組患者臨床預后比較 觀察組呼吸機使用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住ICU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預后比較天)
重癥肺炎屬于嚴重機體感染范疇,為目前感染相關疾病中導致患者病死率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病死率甚至超過30%,一旦合并心力衰竭,則其臨床病死率更高,甚至接近70%[6]。針對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治療上則應嚴格合理地進行液體管理,從而確保液體負平衡,控制心臟負荷。以往研究[7]提示,針對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積極有效的液體管理,不僅能清除體內(nèi)多余水分,提高抗感染效果,改善心功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機體炎癥反應、改善肺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縮短呼吸機治療時間,改善患者預后[8]。相對于傳統(tǒng)液體管理,PiCCO技術則能更精確對指導患者液體管理。
本資料比較2組治療前后BNP水平和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度水平發(fā)現(xiàn),治療后2組患者pro-BNP水平低于治療前,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度水平高于治療前,觀察組pro-BNP水平低于對照組,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度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針對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PiCCO技術指導下進行液體管理,可有效的改善機體心衰情況,提高機體容量負荷代償能力。另外比較2組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28 d病死率發(fā)現(xiàn),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28 d病死率低于對照組。證明針對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PiCCO技術指導下進行液體管理,對降低治療期間并發(fā)癥,降低病死率有重要價值。本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呼吸機使用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住ICU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針對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PiCCO技術指導下進行液體管理,對提高治療后患者心肺功能,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PiCCO 監(jiān)測技術可直觀地反映心肌收縮能力,有效的避免了心臟前負荷對心肌收縮功能的影響。通過其進行液體容量治療管理,更精確的評估機體容量狀態(tài),從而更為科學合理地指導臨床補液、脫水、利尿、強心及使用正性肌力藥物等[9-12],并可有效的維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定,及時糾正容量超負荷,在減輕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損傷,促進呼吸功能和循環(huán)功能恢復均有重要價值[13-14]。
綜上所述,針對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PiCCO技術能更精確的指導臨床液體管理,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