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希勝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重要論述精神,深入研究、正確認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延安精神的根源、內容、價值的關系,對提高黨員干部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根深才能葉茂,基礎扎實才能行穩(wěn)致遠。精神是物質的反映,精神的根源存在于物質。理論是實踐經驗的正確總結,理論的根源存在于實踐。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和發(fā)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中的重要內容,是在延安時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與發(fā)展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不僅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深厚的實踐基礎,而且具有先進的精神文化基礎。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唯一宗旨,必然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根源。
(一)從理論基礎上看,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關于為人民服務的重要理論與思想,為延安精神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理論與思想。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即史稱延安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進行的,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為人民服務的理論與思想,無疑給延安精神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薄肮伯a黨人同其他無產階級政黨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fā)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泵珴蓶|同志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圍繞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重要思想,主要有:關于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根本動力的思想,關于農民在中國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思想,關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唯一宗旨的思想,關于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要反映與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關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黨的三大法寶的思想,關于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的思想,關于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黨的優(yōu)良作風重要內容的思想,關于革命文藝要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思想,關于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思想,關于反對脫離群眾的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危害人民利益的腐敗問題的思想,等等。上述重要理論與思想,徹底、完整、系統(tǒng),明確回答了共產黨為什么要為人民服務、怎樣為人民服務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提供了理論指導。
偉大理論支撐偉大精神。在上述堅實理論基礎之上形成與發(fā)展的延安精神,必然具有鮮明的黨性,展現出為人民服務的特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偉大的延安精神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的集中體現?!边@一重要論述,充分說明延安精神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因此,他要求各級黨委:“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yǎng)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
(二)從實踐基礎上看,以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目的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為延安精神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實踐基礎
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是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怕犧牲、浴血奮戰(zhàn)取得偉大勝利的革命戰(zhàn)爭。兩場戰(zhàn)爭歷時之長,規(guī)模之大,敵我力量之懸殊,戰(zhàn)爭之激烈殘酷,黨和人民付出的犧牲和代價之多,在我軍戰(zhàn)史上絕無僅有。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既有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lián)軍等人民軍隊與日本軍國主義的浴血激戰(zhàn),又有黨動員組織人民群眾的參軍參戰(zhàn);既有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土地改革,又有大生產運動和革命文藝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既有我黨我軍與國民黨的聯(lián)合抗日,又有我黨在堅持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前提下對國民黨的必要斗爭;既有我黨與共產國際、蘇聯(lián)共產黨關系的正確處理,又有我黨推動建立廣泛國際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相關工作;等等。其任務之繁重,涉及的領域之廣泛,各種矛盾之間的斗爭之尖銳復雜,黨領導人民推動各項工作展開之有序迅速并取得顯著成果,在延安時期之前黨的歷史上是不曾有過的。解放戰(zhàn)爭中,我軍發(fā)展之迅猛,人民群眾參軍參戰(zhàn)熱情之高,戰(zhàn)爭進程發(fā)展之快,全國革命斗爭形勢之波瀾壯闊,我軍消滅國民黨反動派數量之多,在我黨我軍歷史上也絕無僅有。
偉大實踐鍛造偉大精神。延安時期的革命實踐,成就輝煌,引起的社會革命廣泛深刻。這種革命實踐,對共產黨來說,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踐;對中華民族來說,就是實現民族獨立、推進民族復興大業(yè)歷史進程的實踐;對中國人民來說,就是實現自己根本利益的實踐。這種革命實踐,必然具有鮮明的人民性、革命性、先進性。在這種實踐基礎上形成與發(fā)展的延安精神,也必然保持著母體具有的基本特性。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指出:“我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已經堅持用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指導整個工作;用共產主義道德約束共產黨員和先進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個人服從組織’,‘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拔覀儾皇强狂R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上述的革命精神參加革命到現在嗎?從延安到新中國,除了靠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這些寶貴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國人民和國外友好人士嗎?”他強調:“我們還要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這些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進步的人們所向往,也為世界上許多精神空虛、思想苦悶的人們所羨慕?!边@一重要論述,不僅深刻闡明了包括延安精神在內的革命精神的先進性和革命性、重大意義與時代價值,而且深刻闡明了以為人民服務為目的的革命斗爭是革命精神產生與發(fā)展的深厚實踐基礎。
(三)從精神文化基礎上看,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革命精神,為延安精神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先進的精神文化基礎
黨的精神傳承是黨的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黨的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成果。這是黨的精神譜系永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為基本內涵的偉大建黨精神,以及以此精神為源頭相繼形成的井岡山精神、贛南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等,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和具有馬克思主義覺悟的先進分子組建共產黨以及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實踐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而形成的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內容豐富、各具特點,都是共產黨性質和宗旨、初心和使命的集中體現,是早期共產黨人的膽識、意志、品德、作風的集中體現,是推動共產黨的成立、推動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強大精神力量。
上述革命精神,是黨的先驅們用青春和熱血在黨的精神譜系中書寫的精彩序曲和啟程篇章。其中有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探尋中國出路,追求真理,刻苦研究、熱情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奔走呼號,舍生取義,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有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百折不撓、勇闖革命新路的精神;有以瞿秋白、方志敏、夏明翰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堅定革命必勝的精神;有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十余萬名紅軍將士在人間罕見的艱難環(huán)境和艱苦卓絕斗爭的萬里長征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等等。這些精神都貫穿著為人民服務這個一脈相承的主線。延安精神就是在繼承上述革命精神的基礎上形成與發(fā)展的,這就保證了延安精神必然能夠保持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革命精神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的重要思想,這一重要思想內涵豐富,意義重大。從根本上說,不忘本來,最重要的是不忘黨的初心使命;開辟未來,就是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對弘揚延安精神來說,不忘本來,就是不忘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革命精神譜系中的重要精神;開辟未來,就是開創(chuàng)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新局面。
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延安精神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根源,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
深入研究和正確認識延安精神形成與發(fā)展的根源,有助于認識和把握延安精神的本質,有助于明確延安精神的生命力之所在,有助于探索和把握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黨的精神譜系的發(fā)展規(guī)律,提高黨員干部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的自覺性。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延安精神的四項重要內容,主要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黨成立以來特別是延安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革命斗爭實踐中鍛造和展現的革命精神的正確概括,它滲透著無數共產黨人、革命先烈和革命人民的生命、熱血和智慧。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革命黨沒有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黨正是在總結革命斗爭經歷失敗、勝利、再失敗、再勝利的經驗教訓中,認識到政治方向的重要性和探索革命道路的艱難性,逐步形成了對堅定正確政治方向重要性、必要性及其科學內涵的深刻認識。這種認識是黨對中國革命規(guī)律積極探索的重要成果。
中共中央到達陜北后,毛澤東同志撰寫了《實踐論》、《矛盾論》等一批重要哲學著作,總結黨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六屆四中全會以來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批判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等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方面的錯誤,明確提出并深刻闡述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經過延安整風,全黨接受并貫徹黨的思想路線,推動了黨的思想大解放、大覺醒、大提高,形成了思想路線決定政治路線,思想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共識。
黨的初心和使命,其中蘊含著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思想。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同志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明確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思想,深刻闡明了共產黨人的人生觀、價值觀。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召開的黨的七大,第一次把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宗旨。這是黨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具體運用,是黨對自身全部理論與實踐著眼點和落腳點深刻認識的重大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黨的理想與目標的實現,要靠自己的艱苦奮斗??谷諔?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實施對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qū)的封鎖,給軍民的生產生活和對日作戰(zhàn)造成極大困難,為渡過難關、奪取革命勝利,黨動員組織領導人民軍隊在堅持對敵作戰(zhàn)的同時,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在這一運動中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這是共產黨人歷史主動性、自覺性和責任感的體現。
延安精神的四項主要內容是緊密聯(lián)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對共產黨來說,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靈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精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切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是四項內容的中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是完成一切任務的保障;四項內容統(tǒng)一于黨領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之中。
之所以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為延安精神的中心,是由黨的宗旨的精神實質和重大意義決定的,是黨的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全部理論與實踐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是共產黨人的價值觀,是決定黨和人民前途命運的根本要素。
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涉及黨和人民事業(yè)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yè),是一項史無前例的推動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的偉大工程,必然要求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同時,這三項內容,也只有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才能發(fā)揮作用并在發(fā)揮作用中使自身得到豐富發(fā)展。因此,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為延安精神的中心內容,不僅是合理的、正確的,而且是重要的、必要的。
為什么為人民服務的理論、實踐、精神在延安時期能夠在全黨全軍和革命根據地、解放區(qū)人民群眾中得到迅速推廣、認真踐行并取得顯著成效?這主要是因為:延安時期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毛澤東思想達到成熟并成為黨的指導思想,全黨的思想高度統(tǒng)一,組織空前鞏固,優(yōu)良作風廣泛形成,黨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大大增強;全黨同志通過革命斗爭實踐,特別是延安整風,深刻認識了中國國情、中國革命道路、農村和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認識到為人民服務就是共產黨人的價值觀,逐步樹立了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生死觀;全黨同志和全軍官兵通過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和宣傳教育工作,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軍參戰(zhàn)的積極性,并在和人民群眾一起奮斗的實踐中,深刻感悟到了人民群眾對黨和軍隊的擁護、支援與幫助,并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鼓舞。
從現實和未來需要看,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為延安精神的中心內容,對廣大黨員特別是年輕黨員深化對黨的宗旨基本內容和重大意義的認識,打牢宗旨意識,密切黨群關系,提高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至上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增強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精神的價值體現在對物質的反作用上。偉大精神推動偉大實踐。延安精神在延安時期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的以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勝利為中心的各項工作之中。
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是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中最為輝煌的13年。13年中,黨團結帶領人民不僅奪取了抗日戰(zhàn)爭的徹底勝利和解放戰(zhàn)爭的決定性勝利,而且發(fā)展壯大了人民軍隊,加強了黨的建設,提出并堅持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創(chuàng)建、鞏固并快速擴大了新型人民政權,為奪取全國勝利、建立新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據有關單位研究,抗日戰(zhàn)爭中,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抵抗了60%的日軍、90%的偽軍,殲滅日軍52.7萬余人,偽軍118.7萬余人。從1946年6月開始的解放戰(zhàn)爭,至1948年3月毛澤東同志離開陜北時,我軍殲滅國民黨軍224萬多人。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時不足8000人,連同全國各地紅軍一起,不足10萬人;全國共產黨員僅有4萬多人;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后期僅存的一塊革命根據地。1948年3月,毛澤東同志離開陜北時,人民解放軍已發(fā)展到280萬人,民兵550萬人,支前民工約有600多萬人;全國黨員發(fā)展到290多萬人;創(chuàng)建了數十塊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qū),面積達235.5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24.5%,人口1.68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35.3%,并占據了57座城市。
延安時期的重大成就,彰顯了共產黨領導的偉大作用、人民軍隊的偉大作用和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也突顯了延安精神的偉大作用。延安精神的作用集中體現在通過政治上的引路、思想上的指導、精神上的助力、力量上的凝聚,推進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進程之中。這是全黨同志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大成果,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價值。這種價值在以下幾個方面更為突出。
一是增強了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加強了黨的領導。毛澤東同志曾明確指出:“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自己對于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甲)率領被領導者(同盟者)向著共同敵人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乙)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沒有這兩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缺一,就不能實現領導?!编囆∑酵疽仓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因為,而且僅僅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延安時期,正是由于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明確提出和全黨同志認真踐行,使黨的理論進一步豐富了具有支撐作用的重要內容,使黨的實踐進一步明確統(tǒng)一了著眼點和落腳點,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一步明確統(tǒng)一了服務的方向。廣大人民群眾正是通過黨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廣大共產黨人、部隊官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認識到共產黨的偉大,堅定了跟著共產黨走的信心,并從內心深處發(fā)出共產黨萬歲的呼聲。
二是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凝聚了中國人民戰(zhàn)勝國內外強敵的磅礴偉力。近代以來,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剝削,中華民族在一個時期中處于走投無路的狀態(tài),苦悶彷徨,一盤散沙。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希望,開始逐步覺醒。特別是進入延安時期以來,黨通過深入細致的宣傳教育工作,黨員干部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的實際行動,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為了人民利益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節(jié)節(jié)勝利的英雄壯舉等活動,推動了中華民族迅速覺醒,使廣大人民找到了自己的領路人和主心骨,逐步認清了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道路,精神得到振奮,力量得到凝聚,激發(fā)起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敢于與強敵斗爭的血性和剛毅,用血肉之軀迅速筑起了抵御國內外強敵的鋼鐵長城,在中華大地上迅速形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在各個戰(zhàn)場上迅速組成了軍民團結一致對敵的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在史無前例的革命洪流中,既有數萬名城鎮(zhèn)知識青年和文化界人士奔赴延安和對敵斗爭第一線的火熱場景,又有數千萬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積極開展對敵斗爭、為前線運送人員和物質的革命大軍。在血與火的革命斗爭中,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的心連在一起、血流在一處,結成了血肉相連的黨群關系和軍民關系,創(chuàng)造了無數個軍愛民、民擁軍的動人故事,譜寫了一篇篇人民戰(zhàn)爭的壯麗史詩。
三是提升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實現了扭轉數千年形成的影響制約社會風氣的陳規(guī)陋習的良好開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沒有精神力量的支撐,一個政黨不可能行穩(wěn)致遠,一個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強調:“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為中心內容的延安精神,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這是因為,精神的高度從根本上講就是這種精神代表的利益主體的廣度和實現其利益的程度。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價值觀,這種精神代表和實現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歷史上任何非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難以企及的,因為剝削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都無法沖破本階級及其政黨的自身利益的局限。延安精神的這種價值,從根本上講,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并武裝全黨的結果,這也是延安精神具有長遠意義的根本因素。
社會風氣是民眾精神文化素質的綜合反映。延安時期,延安精神不僅是戰(zhàn)勝強敵的精神力量,也是扭轉數千年形成的影響制約社會風氣陳規(guī)陋習的銳利精神武器。在黨的領導和延安精神鼓動與引導下,各根據地圍繞數千年形成的社會制度和規(guī)章勇于破舊立新,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積極與各種不合時宜的舊傳統(tǒng)、舊習俗作斗爭,使社會風氣得到迅速改觀。毛澤東同志在1940年2月1日的一次重要講話中,對陜甘寧邊區(qū)出現的“十沒有”的社會風氣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這就是:“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fā)國難財。”延安時期革命根據地除舊習、樹新風的成功做法,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風氣治理與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延安精神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各個歷史時期中,繼續(xù)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在新的實踐中得到豐富發(fā)展。各行各業(yè)的實踐活動紛紛開出艷麗的精神之花,使黨的精神譜系花園繁花似錦。
為人民服務一頭連著共產黨,一頭連著人民,既是延安精神的著眼點,又是延安精神的落腳點;不僅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根源、中心內容與核心價值,而且是延安精神在推進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中與時俱進的永久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弘揚延安精神,他在中央有關會議上和到全國各地視察工作時多次發(fā)表弘揚延安精神的重要講話,為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深刻闡明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源泉、主要內容和重大意義,明確提出了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的重點、目標與要求,為新時代干部群眾弘揚延安精神提供了理論依據。只要全黨同志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結合新的實際,帶頭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重要論述精神,就一定能夠在全國各地開創(chuàng)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