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好,請問是佘曄嗎?”
“嗯,是的。您是哪里?”
“我是湖南省文聯(lián)人事處的劉紹鋒,這次文聯(lián)招考你是文學理論崗的第一名,現(xiàn)通知你三天后過來面試?!?/p>
“???您說的是真的嗎?”
“是真的。不過你為什么換了號碼?還好通過114熱線打聽到了。”
人生的際遇有時候就像夜晚降臨的那些個朦朧的夢,來不及想象和停留,它就通過夢境成為你身體和心靈的一部分,真實、奇妙,自帶喜感或痛感。當年,我碰上了一位盡職盡責的人事處長,因為這一通電話,才有了我與文聯(lián)、與《文藝論壇》接下來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份難得的機緣,日后我在《文藝論壇》的路,無論好壞,都初心如磐。
如今的《文藝論壇》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界有一定的影響,回到四年前,想必還鮮為人知。它的前身有兩個。2018年,在全省文聯(lián)系統(tǒng)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文聯(lián)機關刊物《創(chuàng)作與評論》進行轉型升級,經國家新聞出版署審批并命名,將《創(chuàng)作與評論》下半月刊的評論版更名為《文藝論壇》,是湖南省唯一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藝研究為主的大型文藝理論與批評學術雙月刊。而《創(chuàng)作與評論》的前身是創(chuàng)刊于1988年的《理論與創(chuàng)作》,是在時任省委文教書記劉正同志的親自主持下創(chuàng)建的。就這樣,《文藝論壇》承繼著《理論與創(chuàng)作》三十余年的辦刊傳統(tǒng)與寶貴經驗,時代環(huán)境在變,編輯隊伍在變,一代又一代,這家老牌評論刊物追求湖湘氣派、堅守批評精神的宗旨與理想一直沒變。
與其他同事相比,在發(fā)展時間的匹配度上,我是真真正正與《文藝論壇》一同成長的,見證了其短短三年間挺進南京大學“C擴”名錄的全過程,深知其中的艱辛與不易。手捧著《文藝論壇》的創(chuàng)刊號,聞著熟悉的墨香,內心百感交集。
如何讓一個新生的文學批評刊物不僅能生存下來,還能在當代文學批評界有一席之地,這是屬于一個編輯的夢想。2018年早冬的那次北京之行讓這個夢想發(fā)了芽。
那是一個星期五的下午五點,我拖著行李箱從辦公室直奔機場,趕晚上八點從長沙飛北京的航班。出發(fā)前,我只跟領導請假說到北京出差,有關這次出差的具體內容和想法我沒跟任何人提及,因為沒人安排和邀請我出公差,這僅僅是我內心的一個想法而已。
當時我的箱子里除了一套換洗衣物,就帶了兩本刊物,一本是《文藝論壇》創(chuàng)刊號,一本是最新的《新華文摘》。我要根據《新華文摘》上面的地址去找專編文藝評論的陳漢萍老師請教,給《文藝論壇》把脈。我沒有陳老師的聯(lián)系方式,陳老師也不認識我。第二天一早,按導航來到隆福寺街99號金隆基大廈,從北門入,上二樓,非常幸運,沒多久我就見到了陳老師。在我說明來意后,陳老師示意我在旁邊的一張辦公桌旁坐下,拿著《文藝論壇》反復翻看,從封面到內頁,從選題策劃、欄目設置、文章質量和作者隊伍等方方面面進行分析與研判,足足持續(xù)了一個半小時。到了飯點,陳老師還帶著我吃了社里的工作餐。一個上午我都沉浸在女神式的崇拜與激動中,什么叫“高屋建瓴”,什么叫“醍醐灌頂”,這次真真正正領會了!
回來以后,我把此次北京之行的感悟、收獲與思路都跟領導匯報了,領導也很支持我。但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文藝論壇》3名骨干編輯陸續(xù)休產假,刊物重要的策劃、組稿任務自然都壓在我身上。當時最讓我難受、無力的是我也是一位兩歲孩子的媽媽,每天上班都要偷偷地走,不知多少次女兒哭著不準我出門,要是拖著行李箱就哭得更厲害。而我呢,還是每天頂著約好稿、出好刊的壓力一次次上門請教、實地考察、真情邀約或苦情相助,成就感與挫敗感、幸福感與無力感交織并存,明明白白地告訴這樣一位懷揣編輯夢想的年輕人現(xiàn)實的殘酷與堅守的力量。
那幾年,學術會議與研討交流的機會很多,只要肯跑,總能有所收獲。如果沒記錯的話,2019年秋,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召開第二屆當代文學批評研究會,會議晚餐時因我是外地客人與外地專家謝冕、吳俊等大佬們同桌。我是經張檸老師推薦自行參會的,晚餐時張檸老師不在,主客雙方都沒人認識我。一晚上我就在專家老師們的寒暄與交流聲中不斷地微笑,點頭,再微笑,越想自然,卻越顯尷尬。晚餐結束后,我鼓起勇氣跟在吳俊老師后面,簡單聊了幾句。我想吳老師當時肯定看出了我的唯唯諾諾與小心翼翼,卻善意地保護了一個年輕人內心的尊嚴與體面。第二天早餐自助,我又碰到了吳老師。吳老師茶歇時說幫我出出主意,容他回去仔細想想,這就有了后來《文藝論壇》大力扶植新人的欄目“起點批評”。
拿下“起點批評”欄目以后,我覺得是按照陳老師指引的方向在走,自信心又增強了一些。到了2020年盛夏,編輯部人員經過一輪辭職、調動、升遷,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2020年10月27日,我的二寶出生。從懷孕到產假結束,這段特殊時期我也沒有真正地休息過一天。新一期稿件編排在即,剛出完月子的我緊鑼密鼓地看稿、改稿,身體的疼痛如影隨形,內心的歡愉與富足也從未缺席。2021年4月25日晚,得知《文藝論壇》進入南大核心擴展版時,當時我正在哺乳,忍不住一躍而起,剛滿半歲的小兒哪懂得這位年輕母親夜晚接近瘋癲狀態(tài)的亢奮?
要當好一家普通學術期刊的編輯確實太難了?;叵脒@一路的跌跌撞撞,感念于生命中出現(xiàn)的無數個像陳老師、吳老師一樣關心、支持我和《文藝論壇》發(fā)展的師友們,這份恩情藏在心底是一輩子不能忘記的。這就是我在《文藝論壇》已經走過的路。當年招我入職的劉處長已經退休了,而我還將繼續(xù)走下去。
本欄責任編輯 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