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雅麗
對于江源的牧人來說,河流的源頭是純潔而有生命的,它們神圣而不容褻瀆。所以,他們在江河源頭搭起五彩的經(jīng)幡,供奉刻滿經(jīng)文的瑪尼石堆,一尊尊金光燦燦的佛像日夜守護著涌流的泉眼。為了更有效地保護河源生態(tài)環(huán)境, 2021年10月12日,三江源成為我國第一批國家公園。其實,早在2017年,國家就為三江源地區(qū)設(shè)立了大批的生態(tài)管護員,草原上的牧民從此成為國家公園生態(tài)保護的“生力軍”和“先鋒隊”。他們巡護在這一片遙遠的高原,保護野生動物,禁止外人破壞源頭生態(tài),守護河源就是守住本真的自然生命。
初秋的傍晚,天高地闊,越野在玉樹三江源奔馳,我離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源頭不遠了,當(dāng)?shù)竭_海拔4850米的約古宗列曲,這真是我一生中呼吸最困難的時刻,嚴重高原反應(yīng),氣喘吁吁,心臟發(fā)緊,當(dāng)我一步一步往上挪,黃河源就流淌在不遠處的高原之巔,曠野之外,它用一種不受地心控制的張力,呈現(xiàn)親近大地的弧形狀態(tài)。亙古的荒涼襯托大河的初生,飽滿的水源孕育自然的奇跡。對于我來說,探索黃河源頭,不僅是找到它的地理坐標(biāo),更是找到一種精神寄托與追求。正是從源頭那一滴清澈無邪的水開始,才有了河流奔騰萬里、匯聚澎湃、海納百川的氣象。
黃河河源出于青海腹地玉樹州曲瑪萊縣麻多鄉(xiāng),在藏語中,“麻多”意即“黃河源”。從治多縣到曲瑪萊縣,兩地相隔半個多小時車程,但治多平均海拔4300米,曲瑪萊的平均海拔高于4600米。當(dāng)晚我們決定住在海拔略低的治多縣,充分休整后第二天清晨再趕往曲瑪萊,對黃河源頭進行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
治多縣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縣,通天河的支流聶恰曲環(huán)抱小城,清澈流淌。治多縣盛產(chǎn)蟲草、紅景天、知母等名貴藥材,每年5月下旬,牧民們幾乎都到山上挖蟲草去了,直到6月末才能下山。學(xué)校也會為孩子們放20天蟲草假,孩子們上山挖蟲草,像野牦牛一樣匍匐在地上,哪怕陽光把他們曬得黝黑,碎石磨破了手掌、膝蓋,每找到一根蟲草都會讓他們歡呼雀躍。治多縣是格薩爾王的王妃——珠姆的故里,也是她父親嘉洛敦巴堅贊的領(lǐng)地。格薩爾王是藏族人民心目中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珠姆更是一位傾國傾城的絕色女子,據(jù)說她的出生震驚了世間萬物,顛倒了四時節(jié)氣,千年雪山之巔舞動稀世罕見的雪獅,一道繽紛的彩虹跨越了聶恰曲,美麗的姜鉆花在草原舒展著芬芳。在藏區(qū)大地上到處傳唱著格薩爾王和珠姆的愛情故事,一部壯闊而偉大的“格薩爾王”史詩鋪展在歲月長河中。治多縣最大的文化廣場就叫珠姆廣場,一尊白玉雕像立在廣場中央,三只仙鶴在珠姆身旁引頸高歌。傍晚我們來到珠姆洗發(fā)池,珠姆未出嫁前,常在此泉邊梳洗打扮,白云在峰巒間投下云翳,清溪倒映著藍天白云和磚紅殿墻,幾個年輕藏族姑娘穿著五彩的節(jié)日盛裝,在溪邊照相留影,笑聲不斷。一條木棧道將我們引向聶恰曲清澈的流水邊,引向嘎瑪草原深處。夕陽西下,經(jīng)幡在風(fēng)中獵獵響動,一輪落日緩緩下沉,遠處白色帳篷像一朵朵蘑菇生長在草原,我們眼看聶恰曲在暮色中越流越暗,就要沉入大地深處。
關(guān)于黃河源頭,《山海經(jīng)》中曾有“河出昆侖”的描述。然而,元清時代才開始真正以探尋黃河源頭為目的的實地考察。公元1279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后,曾令大臣都實在去考察黃河源頭,都實在的考察報告將黃河源描繪成一片有無數(shù)美麗湖泊的水鄉(xiāng)澤國,從高山上望去,映著陽光下的水泊仿佛滿天星斗,但他實際到達的是黃河源頭第一個聚集地星宿海。公元1704年,清朝康熙皇帝命侍衛(wèi)拉錫考察黃河源頭,拉錫沒有找到真正的源頭,但他發(fā)現(xiàn)星宿海西面有三條源流注入??滴跄┠辏笄寤实墼俅谓M織大規(guī)模的疆域測量,終于將黃河河源勘定為約古宗列曲盆地的三個泉眼,這是人類對于黃河源頭第一次確認的行走。
從目前的資料看來,黃河河源有三: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曲,三為卡日曲。有關(guān)黃河源頭的爭論和更替一直在卡日曲和約古宗列曲之間展開。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在黃河水利委員會項立志、董在華率領(lǐng)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shù)月勘查,認定約古宗列曲(瑪曲源流段)為黃河正源。1978年,青海省邀請有關(guān)科研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提出了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結(jié)論。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jù)歷史傳統(tǒng)和各家意見,確認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并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biāo)志。
第二天清晨,我們六點鐘起床,簡單吃了方便面,備下中午的干糧、水果和純凈水。三個異鄉(xiāng)人拖著轟轟隆隆的行李箱下樓寄存,然后等著野牦牛俱樂部的東周隊長來接我們。東周是治多縣人,他的臉漆黑如夜,那是高原強光日夜灼烤成的,他身體健壯,意志堅定,眼睛閃閃發(fā)光,似乎無所不能。東周愛說關(guān)于高原環(huán)保方面的話題,他反復(fù)強調(diào)俱樂部命名為“野牦?!?,是為了紀念英雄——索南達杰,繼承他保護藏羚羊,保護高原珍稀野生動物,保護高原自然生態(tài)的夢想。東周的三個哥哥都是治多縣葉青村的生態(tài)管護員,2017年,葉青村的每戶都選聘了一名生態(tài)管護員,每個月國家發(fā)給工資1800元,東周在縣城工作,他不拿工資,但算得上是治多的義務(wù)生態(tài)管護員。
東周駕駛技術(shù)很好,他的坐騎是福特猛禽,對于高原道路上的坑坑洼洼、沼澤、碎石、溪流很有用。穿越瀾滄江源頭時車的前胎被碎石扎穿,回治多縣后他去修理店進行了大檢修,黃河源頭荒無人煙,到處是茫茫草原和戈壁灘。河源的每一片土地、每一條河流都是神性的,諸神統(tǒng)管,但那里生存艱難,沿途人跡罕至,手機信號全無,只有保持良好的車況,才能將我們尋找源頭的探險之行順利完成。
我們往曲瑪萊縣行駛,大朵白云低垂在高山之巔,朝霞把藍天染得如火燃燒,清碧的聶恰曲在我們身邊流淌,四周響徹潺潺的水聲。一路上我們經(jīng)過多個高山埡口,高原氣候多變,翻越海拔4800多米的馬龍查聰山和海拔4700多米的紅土山時烏云聚集,忽降小雪,然而一過埡口就變成碧野晴空。河谷兩邊峰巒起伏,高山草甸連綿不斷,初秋的草地由青轉(zhuǎn)黃、漸漸衰敗。淡碧的河流如同人的掌紋一樣時而發(fā)散、時而聚攏,不改初衷地向前奔流,這是河源辮狀水系的顯著特征。
聶恰曲自南向北,經(jīng)嘉洛草原,伴G215公路,流至曲瑪萊縣與治多縣的邊界,這里也是它與通天河的交匯處。聶恰曲清澈細長,通天河濁黃寬闊,交匯處形成一條長達幾百米的青黃分界線,色彩對比鮮明。通天河上的第一座大橋就建于此,連接曲瑪萊和治多兩縣,也可以看作是兩縣分界河和分界橋。迎面看見藍色指路牌上寫著:“通天河大橋,全長1150米”幾個字。從橋上往下看,河水在峽谷里奔騰,顏色紅褐,河中散布零星的綠洲和泥灘,河岸高懸,河水波濤洶涌,一往無前,勢無可擋,讓人覺得觸目驚心。
過通天河大橋后,就到了黃河源頭第一縣——曲瑪萊,走可可西里路,往曲瑪萊縣城方向,進城大道稱為長江路,附近有黃河路并行。巨大的金象雕像在路口迎接我們,曲瑪萊縣古為羌地,是三江源的核心區(qū),橫跨通天河(長江)、黃河水系,不僅黃河發(fā)源于曲瑪萊,長江的北源楚瑪爾河也發(fā)源于此,這里是中國南北兩大水系的重要水源涵養(yǎng)區(qū)。
藏語里,約古宗列的意思是“炒青稞的鍋”,“曲”為河流。在麻多草原西南,一股晶瑩的泉水像珍珠一樣從泉眼涌出,匯成一股股細小的清流,沼澤里大大小小的水洼、湖泊涵養(yǎng)了這一股股清溪,漸漸形成一條蜿蜒向東的小河。仿佛是一幅孔雀開屏的美麗圖案,被世代生活在這里的藏族人民稱為“瑪曲”,意為孔雀河??兹负悠鹗加诩s古宗列曲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窮山的瑪曲果日,泉群匯集成東、中、西三股泉流,東股最大,當(dāng)?shù)夭孛穹Q它是瑪曲曲果。
前幾天,我們在雜多縣的昂賽峽谷遇到進行瀾滄江漂流探險的當(dāng)?shù)厝嗽?,他說,黃河源頭目前禁入,需要帶上曲瑪萊縣政府的進入證明才準(zhǔn)入。我請求玉樹州文旅局長阿夏永紅給予幫助,他回復(fù)我說,等我們到了曲瑪萊縣城再打電話給他。東周隊長也告訴我,一大早曲瑪萊縣政府有一個車隊,六七輛車同時去黃河源頭進行生態(tài)調(diào)查,車隊七點多就動身出發(fā),看我們能不能跟上隊伍。我們在曲瑪萊縣城沒有停留,而是以最快的速度趕往麻多鄉(xiāng),一路飛馳,卻根本看不到車隊的影子了。
一出縣城,手機信號全無,一條瀝青路通向麻多鄉(xiāng),但走不到半小時瀝青路忽然消失,眼前只看到分岔的泥石路,東周不確定具體的行進路線,所以每到一個分岔路口,他就會對來往的車輛招手,停車問路。六個前往阿尼瑪卿神山朝拜的尼姑走在大路上,她們被高原陽光曬得黝黑的臉上洋溢著快樂,我們停車問路,年長的尼姑笑嘻嘻地回答我們的提問。過了一會兒,遇到一輛小貨車,又招手停車,司機是穿暗紅袈裟的喇嘛,戴一副眼鏡,里面坐著三個年輕喇嘛,都戴著暗紅帽子穿著暗紅袈裟,他們開車一起去結(jié)古寺參加法會。喇嘛用藏語問清楚我們?yōu)槭裁慈S河源頭后,才微笑地告訴我們,清晨他們祈福念經(jīng)時,正好看見有一個車隊經(jīng)過寺廟去源頭,但我們可能追不上了,他耐心地告訴我們一直靠右走大道,再轉(zhuǎn)到一條泥路上才能到麻多鄉(xiāng)。
經(jīng)過曲瑪萊老縣城舊址,斷壁殘墻上隱約寫著“為人民服務(wù)”幾個大字。從前縣政府的舊樓已經(jīng)完全倒塌。約古宗列盆地的草場,牧戶都住得離公路很遠,帳篷搭在山腳下和溪流邊,四周幾乎看不到牧民,但到處放養(yǎng)牦牛,它們在遠處草坡上吃草,時而穿過公路去溪邊飲水,有幾頭牦牛甚至站在公路中央,打量著我們的越野車。也許,只有它們才是高原的真正主人。行駛了一個多小時,才看見一座帳篷,從帳篷里跑出來兩只狂吠不止的黑色藏獒,接著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女孩也從帳篷里跑出來,大人放牧去了,小姑娘卓瑪認真地指了路,原來他們的學(xué)校就在麻多鄉(xiāng),父親每天開車送他們?nèi)W(xué)校,所以相當(dāng)熟悉。
人煙漸漸稀少,遠處藍天白云,河流時隱時現(xiàn);近處草地綿延,綠草甸黃沙洲交織。白云下走動更多的是黑牦牛,間雜幾只白牦牛,牛群緩慢移動,構(gòu)成一幅幅美輪美奐的草原美景圖。我想起了詩人于堅的一首詩《白螺湖》:“馬背閃亮,風(fēng)朝經(jīng)幡涌去,牧人收緊皮韁,牦牛是黑暗的陵墓,帶來了一朵朵陰影?!?/p>
途經(jīng)黃河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約古宗列保護分區(qū),一塊不規(guī)則形狀的石碑立在黃沙礫地上,上面畫著綠色山巒,寫著藍色大字:三江源國家公園。石碑底座上放著一個風(fēng)化的牦牛頭骨,頭骨上系著幾條纏繞著的白色哈達,我回頭遠望,連綿的荒野,無邊靜寂,幾乎讓人感到絕望。稍作停留后,我們繼續(xù)往保護區(qū)深處行進。
兩壁是高山草甸,我們進入一個野生動物的家園。草地上不時出現(xiàn)一個個小洞穴,草原旱獺喜歡直立,兩只前爪合在胸前,牙齒向外凸出,好奇張望,可愛得很。小鼠兔毛皮灰色,數(shù)量繁多,在草地和洞穴間鉆來鉆去,這是一種對草原生態(tài)有破壞作用的小動物,它們吃草地上的根,造成草原植被風(fēng)化,加快荒漠化的程度。牧民想了很多辦法,甚至在草地上投過毒,但毒藥造成小鼠兔死亡,也造成赤狐等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死亡。我們向前行駛,不時看見一個個電線桿上立著巨大的巢穴,原來這是當(dāng)?shù)厣鷳B(tài)管護員為草原雕、大鵟、鷹等大型鳥建的巢,它們是小鼠兔的天敵。利用生態(tài)平衡的原理控制小鼠兔過度繁衍,這個舉措對緩解小鼠兔對草原的破壞作用大有用處。路邊有個大巢,兩只草原雕在巢間竊竊私語,雌雕用心孵蛋,在清亮的天空下,雄雕忽然發(fā)出一聲長嘯,展翅起飛,聲音穿透云層。另一個鳥巢,一只金雕全身黑褐,立在電線桿上,眼睛一動也不動,它在守候獵物,抑或守望這片美麗的草原。一只大鵟背對我們,傲然站在桿頂俯瞰天下,轉(zhuǎn)而展開翅膀沖向遼闊的天宇,盤旋、俯沖,往遠處飛去。它也是草原鼠兔和旱獺的主要控制者之一。
我第一次見到這么多的高原珍稀野生動物。兩只赤狐在山腰觀望,看見車駛過來,飛快地往山頂而去,蓬松的大尾巴,它們的毛皮不是火紅而是黃褐,像遠處山石的顏色。一群短尾白臀的藏原羚從山上跑過來,它們或行或臥,晃動白色心形的尾部,溫柔善良,并不怕人,當(dāng)?shù)啬撩穸脊芩鼈兘悬S羊,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曾是瀕危物種。在遠處圍欄外,我們發(fā)現(xiàn)數(shù)十只藏野驢,毛色深棕,四蹄雪白,它們在溪邊飲水,張著靈醒的耳朵,見我們的車靠近,便飛一樣地往山頂跑去,高原野驢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89年,林業(yè)部調(diào)查時曾發(fā)現(xiàn)其種群大幅萎縮,但現(xiàn)在數(shù)量明顯增多了。近些年,國家下大力保護三江源的野生動物資源,建立了多個保護站,民間開始禁獵,保護區(qū)內(nèi)藏原羚、藏羚羊、藏野驢的數(shù)量迅速增長。我們在去治多的路上就聽到一則好消息,三江源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不斷加大保護力度,區(qū)內(nèi)藏羚羊已從不足2萬只“漲”至7萬只,中國藏羚羊種群數(shù)量保護等級已從“瀕危物種”降級為“近危物種”。
東經(jīng)96°07'—北緯30°02',這是黃河源頭的地理位置,麻多有“黃河源頭第一鄉(xiāng)”的美稱,也有“中華水塔”的美譽,我們在麻多草原找到了黃河源國家地理標(biāo)志的確認地標(biāo)。
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經(jīng)過瑪多縣,我們與黃河源頭的兩個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完美錯過了,連同著名的黃河源牛頭碑,據(jù)說這塊牛頭石碑就在兩湖中間橫著的措哇尕什則山頂。扎陵和鄂陵是藏語中“灰白色的長湖”和“青藍色的長湖”的意思,兩湖相距20公里,海拔4610米,山腳有暗河相通。扎陵湖一帶曾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場,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唐朝文成公主進藏,藏王松贊干布從西藏趕來柏海迎親,大唐名將江夏王李道宗是文成公主的生父,親自為他們主持了隆重的婚禮。牛頭碑建于1988年9月,全稱是“華夏之魂河源牛碑”,已故的十世班禪和胡耀邦同志分別為紀念碑題寫了藏漢文的“黃河源頭”字樣。雄渾、粗獷的牛頭碑與白雪皚皚的巴顏喀拉山遙遙在望,概括了中華民族偉大而堅強的民族精神,
在星宿海這片草原上,到處布滿水洼子,大大小小的草原湖,盛著藍瑩瑩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湖面漂浮著一群群水鳥,漁鷗、燕鷗、灰雁、豆雁、麻鴨、赤麻鴨、天鵝,它們在湖中游弋,像是天神派來的水源信使。麻多草原的道路越發(fā)險陡,有路被水沖斷,只能涉水而過,有路極易下陷,顛簸不平。指路牌寫著離黃河源十公里,等過了十公里,我們卻在茫茫草海迷路了。四周沒有僧侶,沒有牧民,只有流水與湖泊,前后都是草野,一棟空空的木屋無人看守,繼續(xù)往前行駛五、六里路,看見一臺正在施工的挖掘機,下車問路,才知道我們已駛過黃河源頭。越野只得轉(zhuǎn)身,木屋是黃河源頭生態(tài)保護站,旁邊有一條狹窄泥路。行駛3公里后,看到黃河源保護區(qū)的石碑,到達黃河第一家,保護區(qū)被鐵絲網(wǎng)圍住,但是大門四敞,有好幾道車轍印,可能是來黃河源考察的車隊剛剛經(jīng)過,我們膽怯地駛進大門,沒有進入證明,萬一有人阻擋,我們就說是和車隊一起過來的。離目的地越近,我越興奮,心臟激動地亂跳,又或者是忽然抬高的海拔,讓我喘不過氣來。
往山頂行駛,一路變得開闊秀美,黃綠相間的草甸,一群藏原羚忽然從我身邊跑過,有一百多只,它們飛奔、跳躍,有十幾只停下步子吃草,其中一只領(lǐng)頭藏原羚對我們的車保持了極大好奇心,它停下來,用單純的眼神打量我,那樣無邪而純潔,高原的生靈似乎與我氣息相通,有種神秘的心靈感應(yīng),它的眼神就像黃河源頭最清澈的一滴泉水。到達“禁止車輛進入”的鐵絲圍欄前,過水草地,前方一面傾斜的長坡,幾座白塔立于山腳,而山頂五彩經(jīng)幡獵獵。我們把車停在圍欄邊,徒步走進保護區(qū)內(nèi)。六臺越野正從山路上駛下來,因為他們的考察保護區(qū)大門打開,也使我們順利地進入黃河源保護區(qū),東周微笑地站在車前向工作人員打招呼致謝。
像長江南源、瀾滄江源頭一樣,黃河源頭也深藏在水洼子里。這是星宿海,是在孔雀翎羽上的一次行走。金碧輝煌的宗喀巴大師佛像就在山腳,臉上掛著慈悲的笑容,他腳下的六塊石頭上刻著六字真言,背后是八座一模一樣的白塔。順著草坡往上,源頭確認石碑也許在繼續(xù)往上走1000米的山頂。
約古宗列曲,這是我一生中呼吸最困難的時刻,氣喘吁吁,一步挪著一步,每走50米,有一個瑪尼石堆,我就停下來休息五分鐘,高原缺氧,把力氣都耗盡了。我把背包放在瑪尼堆旁,想節(jié)省體力,回來時再拿。高原天氣變化多端,一會兒落雪粒子,一會兒又晴空燦爛,草地上盛開藍色金盞花和銀蓮花,忍冬開出淡紫的小花,草場轉(zhuǎn)黃,石頭上生長的綠苔蘚也變得枯黃了。高原風(fēng)大,我裹緊羊毛圍巾,慢騰騰地,盡可能找到自己行走的節(jié)奏。每條河源都是萬物有靈的產(chǎn)物,人類通過它,意識到生,河流源頭就像大地母親的胎盤,水源敞開,逐河而居的人們從此能夠生活下來。
一座座經(jīng)幡林連在一起,把整個山頂都鋪滿了。我想起作家古岳曾寫過一個叫嘉洛的牧人,他一直以自己樸素的理想致力于源泉保護,他在很多源泉之地修筑祭祀水神的小寶塔,自發(fā)組織牧人撿拾源區(qū)流域生活垃圾,還水源以圣潔,還草原以安寧,還河流以清澈,說不定黃河源頭也有他親手建造的瑪尼堆和經(jīng)幡林。黃河源頭有很多這樣的生態(tài)保護的志愿者,我無意中看到東周帶著孩子,一人手里提著一個塑料袋,他們在撿拾探險者無意中丟棄的垃圾。經(jīng)幡飛舞,我把自己從玉樹請來的紅色瑪尼石堆放山頂,虔誠地叩拜山神。在河流源頭,除了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我們什么也不用帶來也無須帶走。
東周揮動旗幟,原來順著這座山另一側(cè)下至山腰就能找到源頭認定石碑。保護區(qū)被密密麻麻的鐵絲網(wǎng)圍住了,禁止出入,我在圍欄邊看到一匹棗紅馬,它在穿越圍欄時把腳割傷了,它向我靠近,我卻不知道怎樣才能幫它,它見我束手無措,就慢慢走開,繼續(xù)吃草。在高原,我甚至不知道怎樣救一匹棗紅馬。
沿著鐵絲圍欄,我們到達黃河源。兩塊石碑聳立,一塊四四方方石碑,碑后的碑文寫道:“黃河源碑銘:約古宗列,天泉涌流,造化之功,啟之以端,洋洋大河,辟峽谷,造平川……”這是水利部和青海省政府協(xié)立的源頭碑。另一塊是橢圓形石碑,顏色深青,是由曲瑪萊縣政府立的。石碑不遠處,低矮的圍欄圈起一個細小的泉眼。一股清澈的泉水正從泉眼里涌流出來,泉眼下方,乳白花岡巖的鐘形石立在泉水中,上面刻著藏文,一塊方正石碑和一個鋼鐵圓形標(biāo)志牌,寫著“國家地理標(biāo)志,三江源頭科學(xué)考察隊,2008年9月”。這證實了2008年9月,科學(xué)考察隊將此確認為黃河的源頭。
在泉源處,我打了滿滿一瓶晶瑩的泉水。一路風(fēng)塵,一路干渴隨著這股清涼的泉水直達我的心田。嚴重高反引起的不適,生活中遇到的艱難完全煙消云散了,是源頭之水給了我力量,給了我生命中的某種神跡。我不禁跪在溪邊,心有熱淚,源頭第一縷清泉決定了它一生的走向、一生的奔赴,它不僅是牧人心目中的一種信仰,也是我心中的圖騰和崇拜。每一條河的流淌都充滿對自然萬物的慈悲,是無私而純潔的奉獻和饋贈。溪泉汩汩流淌,一些泉水滲透到草原深處,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洼子。一些泉水急切地往下流淌,它們尋找新的小溪匯聚成大的溪流,像孔雀的羽毛一樣散開在這片美麗的高原上。
跟隨溪水,我一直往前走,溪水流過之地,到處長滿綠油油的水草,草地布滿一洼洼泉水的亮眼,它們區(qū)別于初秋漸漸枯黃的山坡,它們是新一輪的生命在持續(xù)降臨。兩只牦牛站在泉源流經(jīng)的水草深處。一頭牦牛半身雪白,腰尾漆黑;一頭黑白相間,它們安靜地吃草,時而抬頭望著遠方的白云和草地,河源滋養(yǎng)著這些高原的生靈。它們體型高大,雄壯威武,完全區(qū)別于牧區(qū)放牧的牦牛,它們就像黃河源的守護神,靜靜地與我對視著,眼里煥發(fā)善良柔和的光芒。我忽然生出了一種想法,希望這塊源頭之地不要被外人打擾,它們被河源的天神看護,永遠年輕純潔,在草原母親的懷抱里豐盈流動。
海拔4850米的約古宗列曲,無數(shù)細小的源頭水涌流出來,就像滾落滿地的念珠,充滿了神性的光芒。我在那里站立許久,直到一場鵝毛大雪忽然落下來了,它落在黃河源頭,像白孔雀的羽毛輕輕覆蓋在這片完全靜寂下來的高原。
責(zé)任編輯 張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