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劉太遠
(作者為廈門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
殼丘頭遺址是福建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遺址距離海岸線較近,周圍存在可供采集的野果類資源、可供漁獵的陸生類和海生類動物資源?;谪S富而多樣的自然環(huán)境,殼丘頭先民展開了多種形式的互動。
殼丘頭遺址第二次發(fā)掘現場
殼丘頭遺址出土野豬骨骸
潭主島海壇島位于福建東部,是福建第一大島嶼,中國第五大島嶼。島上地貌以低山丘陵和沿海平原為主,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殼丘頭遺址位于海壇島東北部,距現海岸線約2 千米。自20 世紀60 年代發(fā)現以來,殼丘頭遺址經歷了2 次科學考古發(fā)掘,清理出土大量具有明顯時代和地域特征的遺跡遺物,如極具代表性的釜、圈足罐和陶支座等。測年數據顯示,殼丘頭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年代在距今6500—5500 年之間。
殼丘頭遺址的第一次發(fā)掘,共區(qū)分出三個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三個文化層之間未發(fā)現自然堆積層。第二次發(fā)掘區(qū)分出兩個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兩個文化層之間也未發(fā)現自然堆積層。在田野考古發(fā)掘中,如果兩個文化層之間未發(fā)現大面積的自然堆積層,一般認為這兩個文化層之間的自然環(huán)境未發(fā)生突然、劇烈的變化。依此看,殼丘頭先民生活的年代,其生活環(huán)境未發(fā)生突然的變化,沒有嚴重至必須拋家舍業(yè)的自然災害。
殼丘頭遺址出土鹿骨
對于生物進化所需的長時段而言,6500 年前到現在的時間段顯得略短,動物喜歡的氣候環(huán)境在這一時間段內不會發(fā)生明顯變化。因而通過明晰殼丘頭遺址的動物種類,再尋找今天這些動物的分布地域,繼而歸納這些地域的環(huán)境特征,我們便可初步復原殼丘頭遺址的古環(huán)境。殼丘頭遺址出土了不少水鹿、梅花鹿、赤鹿、野豬的骨骸,這無疑表明殼丘頭遺址周邊曾廣泛分布有水鹿、梅花鹿、赤鹿、野豬等動物。
野生水鹿今天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熱帶雨林區(qū),喜歡活動在近水的林地、灌木、草地間,草、果實、樹葉等是它們的主要食物。野生梅花鹿經常活動在森林邊緣、草原地帶,分布地多為亞熱帶氣候區(qū),櫟、板栗、野山楂等是梅花鹿喜歡的食物。野生赤鹿同樣多分布于亞熱帶氣候區(qū),主要棲息在闊葉林、灌木叢中,赤鹿對方便的水源和豐富的食物這兩個生存條件尤為依賴。水鹿、梅花鹿、赤鹿均喜歡舔食鹽分。野生的水鹿、梅花鹿、赤鹿如今在平潭甚至整個福建境內近乎絕跡。野豬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區(qū),多棲息于林、草等區(qū)域,喜食草、果實、鳥蛋、鹿崽等,目前在福建有分布。
綜上,殼丘頭遺址的周圍當時存在可供采集的野果類資源、可供獵取的陸生類動物資源。遺址位于森林邊緣,淡水資源豐富,距離海岸線較近,周邊的植被面貌主要為森林型,氣候溫暖濕潤。
殼丘頭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骸中,可辨認出的海洋動物有隆頭魚、海龜、須鯨。隆頭魚喜食無脊椎動物,現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的海域,多出現于珊瑚礁所在的淺海地區(qū)。海龜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均有分布,主要以海藻為食。須鯨同樣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域,喜食各種小型魚類和貝類。隆頭魚、海龜、須鯨三種海洋動物的出現,結合它們喜食的物種類型,我們一方面可以得出殼丘頭遺址當時較為溫暖這一結論,另一方面亦可了解到遺址周邊海域當時的海洋動物分布情形,即海域里除了存在豐富的小型魚類和貝類等生物外,也不時有大型海洋動物出沒。
值得注意的是,環(huán)境考古學的研究表明,殼丘頭遺址當時離海岸線的距離較今天更近。單就空間距離而言,相對于今天,殼丘頭先民利用海洋的便利程度更高?;谪S富而多樣的自然環(huán)境,殼丘頭先民展開了多種形式的互動。
殼丘頭遺址出土了諸多與貝類相關的遺物,比如凹石、貝齒紋、貝耜等,這與遺址豐富的貝類資源密不可分。
石塊長期與扁圓形的貝類碰撞后,表面會形成凹陷,即為凹石,被認為是一種加工貝類的工具。殼丘頭遺址出土了數量不少的凹石,使我們可以復原殼丘頭先民加工貝類的場景。
殼丘頭遺址出土的部分陶片上有著特色鮮明的貝齒紋。先民先是用貝類邊緣戳印陶器坯胎,而后將戳印好的陶器坯胎進行燒制,燒制完成后,陶器表面便留下了極富特色的貝齒紋。貝齒紋是一種別樣的文化創(chuàng)造。
新石器時代,骨耜在長江下游有著一定數量的分布,河姆渡遺址便出土了數量不少的骨耜。殼丘頭遺址卻僅發(fā)現了貝耜,耜的原料為何不同?河姆渡骨耜的原料為牛的肩胛骨,殼丘頭貝耜的原料為貝類。動物資源種類的差異應是造成兩地存在不同耜的原因。
殼丘頭遺址出土龜甲
殼丘頭遺址出土凹石
殼丘頭遺址出土貝耜
殼丘頭遺址出土石錛
殼丘頭遺址出土夾砂陶片
殼丘頭遺址出土骨笄
對石錛材質的研究表明,殼丘頭遺址出土石錛所用的石料部分為玄武巖,海壇島并未分布有玄武巖,這些玄武巖或來自福建大陸沿岸。依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推論:石錛是在大陸沿岸制成,然后跨海壇海峽運至島上;玄武巖先是被運至島上,而后加工成石錛。兩個推論均能表明,殼丘頭先民具備一定的海上航行能力。殼丘頭先民跨海選擇石錛或石錛原料的行為,反映了其對自身生存的周邊環(huán)境,如石料的分布、性質等有著初步的認識,即相對于島上石料制成的石錛,福建大陸沿岸玄武巖制成的石錛,或有著更好的使用效果。
殼丘頭遺址出土陶片中,夾砂陶的占比達90%以上,這一現象或與遺址周邊的大量海沙有關。很難想象遠古時期的殼丘頭先民可以從陶胎中,將大量細小的海沙完全篩選出來。此外,夾砂陶在殼丘頭遺址的大量出現,也反映出殼丘頭先民對夾砂陶器的性能有較深的認識。陶胎含砂可以降低陶器燒制時變形的幾率,且燒制成形的夾砂陶器具有多次受熱而不碎裂的優(yōu)良性能。
在殼丘頭遺址的第一次發(fā)掘中,考古工作者發(fā)現100 余個貝殼小洞,口徑在15—35 厘米之間,洞深在15—75 厘米之間。這些小洞有兩個集中分布區(qū),兩個區(qū)域的總面積為50 平方米。貝殼小洞的平面多呈圓形或橢圓形,總體的分布沒有顯現出很強的規(guī)律。絕大多數貝殼小洞內部的填充物為單純的貝殼,少數填充有少量的陶片。
對貝殼小洞用途的探討持續(xù)至今,我認為貝殼小洞應為干欄式房屋或者立柱式房屋遺留,理由如下:口徑適合房屋立柱的直徑;洞深適合房屋立柱的插入深度;貝殼小洞周圍常伴有大量陶片,這反映了小洞所在區(qū)域或為先民的生活區(qū),而生活區(qū)存在房屋這類居住設施當不足為怪。然而為什么貝殼小洞在排列上沒有很強的規(guī)律?這或許正是殼丘頭先民基于地面起伏等地形狀況進行的靈活選擇。且殼丘頭遺址所在地多沙,洞內填充的貝殼或陶片能起到防止房屋立柱陷落的作用。貝殼小洞的存在顯示出殼丘頭先民基于地形環(huán)境、地質狀況對建筑形態(tài)展開的能動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