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強,江濤,趙崇高,許德英,王小利,常永超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洛陽471000)
食管癌是最常見的上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惡性程度高, 預后差, 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 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其病死率位于全世界范圍內(nèi)惡性腫瘤的第6 位, 而我國是食管癌高發(fā)國家之一,因其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所以臨床上以中晚期多見[1-2]。 目前臨床對食管癌的治療以手術(shù)與放化療相結(jié)合的綜合性療法為主, 其中手術(shù)對無明顯遠處轉(zhuǎn)移征象的患者療效較好, 對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多以放化療為主[3-5]。 凝血系統(tǒng)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功能的異??捎绊懩[瘤的進展和預后, 多項研究顯示惡性腫瘤患者多表現(xiàn)為血液高凝狀態(tài), 往往存在凝血功能紊亂且易繼發(fā)血栓栓塞性疾病, 高凝狀態(tài)與腫瘤的轉(zhuǎn)移、進展密切相關(guān)[6-7]。 而目前化療對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不盡相同,而其與化療療效的相關(guān)性研究較少, 故本研究擬探討化療前后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及其化療療效,為食管癌患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評價提供方便、經(jīng)濟、準確的實驗室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8 年3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在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的187 例食管癌患者作為觀察組, 同時選取同期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者200 例作為對照組, 觀察組均符合下列條件:(1)病理學檢查確診;(2)未患肝臟疾?。唬?)入組前未使用肝素等影響凝血系統(tǒng)、 纖溶系統(tǒng)的藥物;(4)無心臟病史;(5)入組前未接受放化療、生物治療等抗癌治療。 排除標準:(1)合并其它凝血系統(tǒng)、纖溶系統(tǒng)疾病;(2)合并心、腦血管疾??;(3)肝功能、腎功能異常;(4)合并其它惡性腫瘤;(5)病例資料不完整。 本研究經(jīng)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收集兩組對象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既往史、食管癌病理分期信息,對照組中男性103 例,女性97 例,年齡42~78 歲,平均年齡(56.35±13.64) 歲; 觀察組中男性98 例, 女性89例,年齡45~81 歲,平均年齡(57.95±15.64)歲,TNM 臨床分期:Ⅰ期19 例,Ⅱ期35 例,Ⅲ期62例,Ⅳ期71 例。 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采集對照組與觀察組清晨空腹靜脈血枸櫞酸鈉抗凝, 觀察組化療全部結(jié)束后再次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枸櫞酸鈉抗凝, 相同的儀器和方法檢測其凝血指標, 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 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和D-二聚體(D-Dimer,DD)。比較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凝血指標的差異。 療效評價采用RECIST 療效評價標準,結(jié)合CT 對病灶進行評價,包括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wěn)定(SD)、進展(PD),出現(xiàn)任何新發(fā)明確的惡性腫瘤病灶都評價為PD, 結(jié)束后三個月評價療效,(CR+PR) 為治療有效、(SD+PD)為治療無效。
1.3 儀器與試劑 凝血功能指標PT、APTT、TT、Fib、DD 使用SEKISUI CP3000 全自動血凝儀進行檢測, 試劑為SEKISUI MEDICAL 公司配套試劑。儀器與試劑性能驗證、校準、室內(nèi)質(zhì)控、室間質(zhì)評均合格,儀器狀態(tài)優(yōu)良。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治療前后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所有假設檢驗均采用雙側(cè)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當爬坡高度不變時,爬坡管段的局部阻力損失系數(shù)均隨狄恩數(shù)增加而減??;當泥漿成分和輸送速度不變時,爬坡管段的局部阻力損失系數(shù)隨爬坡高度近似為線性增長,且增長速率隨混合物流速或泥漿體積分數(shù)的減小而增加。
矮小癥,又稱為侏儒癥,是指兒童在生長期間,其身高明顯要低于同年齡、性別兒童的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且生長速度每年不超過5cm[1]。在臨床上,矮小癥的主要病因為生長激素缺乏,若兒童為生長激素缺乏導致的矮小,則需要進行生長激素替代治療,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則兒童成年后的身高最終止步于130厘米左右[2]。因此,及早的診斷和治療,對矮小癥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而本文的目的,旨在研究并分析3.0T MRI在生長激素缺乏矮小兒童垂體病變中的應用效果。
2.1 食管癌患者化療前凝血功能指標檢測結(jié)果與對照組比較 食管癌患者化療前與對照組相比凝血功能指標PT 明顯縮短,F(xiàn)ib 與DD 水平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TT 與TT 無明顯差異(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檢測結(jié)果比較(±s)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檢測結(jié)果比較(±s)
組別 n PT(s) APTT(s) TT(s) Fib(g/L) D-D(ug/mL)對照組觀察組P 200 187 10.02±1.59 7.55±1.41 0.033 28.39±4.33 27.98±4.19 0.081 15.22±2.97 15.06±2.91 0.087 2.38±1.42 4.82±1.32 0.017 0.52±1.33 1.17±1.29 0.012
凝血功能檢查是臨床容易獲取的檢測指標,可以反映機體的內(nèi)外源性凝血狀態(tài),同時凝血功能的異常也可能影響腫瘤的進展和預后[8]。 研究表明惡性腫瘤患者常處于高凝狀態(tài), 易出現(xiàn)凝血功能的紊亂而導致血栓的發(fā)生[9]。 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食管癌患者的凝血功能相關(guān)指標存在異常, 但不同的研究結(jié)果存在較大的差異。 王澍琴等人的研究表明老年食管癌早期組、 中晚期組Fib、D-D 較健康對照組明顯升高,但PT、APTT、TT 與健康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10]。而李澤亞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健康對照組比較, 研究組PT 縮短,APTT 延長,F(xiàn)ib 和D-二聚體水平升高, 兩組間的TT 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1],這些與本研究的結(jié)果不盡相同,本研究發(fā)現(xiàn)食管癌患者化療前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凝血功能指標PT 明顯縮短,F(xiàn)ib 與DD 水平明顯升高,APTT與TT 無明顯差異, 食管癌患者化療后血漿Fib 與DD 的水平較化療前明顯降低,PT 延長,APTT 與TT 無明顯變化。 這些研究的結(jié)果雖然不盡相同但卻跟近年來學者們對腫瘤患者凝血功能系統(tǒng)觀察的結(jié)果相吻合,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腫瘤患者常存在慢性血管內(nèi)凝血及纖溶活性增強等凝血功能紊亂的現(xiàn)象[12-14]。
表2 食管癌患者化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檢測結(jié)果比較(±s)
表2 食管癌患者化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檢測結(jié)果比較(±s)
注:帶* 表示與無效組化療后比較P<0.05。
組別 PT(s) APTT(s) TT(s) Fib(g/L) D-D(ug/mL)有效組(n=108)無效組(n=79)化療前化療后P化療前化療后P 6.02±1.29 9.44±1.34 0.029 8.39±1.36 8.11±1.41 0.091 28.77±4.27 28.65±4.31 0.085 28.11±4.19 27.96±4.25 0.087 14.88±2.74 14.71±2.68 0.083 15.17±2.59 15.09±2.51 0.117 4.97±1.52 2.56±1.44*0.018 4.37±1.45 4.19±1.53 0.061 1.56±1.13 0.73±1.17*0.011 1.18±1.22 1.02±1.14 0.071
2.2 食管癌組化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檢測結(jié)果比較 食管癌化療后血漿Fib 與DD 的水平較化療前明顯降低,PT 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TT 與TT 無明顯變化 (P>0.05); 療效評價為CR+PR 的患者 (有效組) 化療后PT 延長,F(xiàn)ib 與DD 水平與化療前相比明顯降低(P<0.05),APTT 與TT 無明顯差異,療效評價為PD+SD 的患者(無效組)化療后PT、APTT、TT、Fib 與DD 水平與化療前比較無明顯變化(P>0.05), 但化療后有效組患者Fib 與DD 水平明顯低于無效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T、APTT、TT 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Fib 是肝細胞合成的一種糖蛋白, 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凝血因子,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Fib 主要參與凝血過程,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Fib 與腫瘤的發(fā)展、轉(zhuǎn)移密切相關(guān)[15]。 DD 是纖維蛋白原特殊的降解產(chǎn)物,是反應機體凝血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也是機體高凝狀態(tài)及血栓形成的重要標志。 惡性腫瘤患者具有較高的纖溶酶水平, 以及腫瘤細胞可分泌大量纖維蛋白原激活物, 導致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生大量D-二聚體[16]。本研究分析了食管癌患者接受化療后凝血功能與療效評價的相關(guān)性, 結(jié)果顯示療效評價為CR+PR 的食管癌患者(有效組) 化療后PT 延長,F(xiàn)ib 與DD 水平與化療前相比明顯降低,APTT 與TT 無明顯差異;療效評價為PD+SD 的患者(無效組)化療后PT、APTT、TT、Fib 與DD 水平與化療前比較無明顯變化(P>0.05), 但化療后有效組患者Fib 與DD 水平明顯低于無效組,PT、APTT、TT 無明顯差異,這與WOLNY 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17]。本研究與WOLNY 等人的研究相比入組的病人資料更加完備排除標準更完善和明確, 但入組的樣本量相對較小還需要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深入研究。 本研究從一定程度上證明化療療效較好的食管癌患者血漿Fib 與DD 水平下降,這可能與精準的化療方案可降低腫瘤患者纖溶酶水平以及腫瘤細胞分泌纖維蛋白原激活物減少從而導致纖維蛋白原降解減少有關(guān), 由此可見在臨床工作中可以監(jiān)測食管癌患者化療后血漿Fib 與DD 的下降水平從而為食管癌的預后判斷提供臨床參考。
教育心理學家阿特金森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傾向的強度,決定于可能獲得的一定的效果。這就是說,學生通過學習獲得了某種啟迪,受到了一定教益,學到了真實本領(lǐng),他們覺得學了有用、有效果,就會極大地增強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把學習后的有用結(jié)果告訴學生,用學科知識的效果去激勵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品嘗收獲、得到喜悅,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獲得習有所得的滿足感。
綜上所述, 食管癌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繼發(fā)性纖溶亢進, 對于化療療效較好的食管癌患者血漿Fib 與DD 水平下降可為食管癌預后判斷提供臨床參考, 因此密切監(jiān)測食管癌患者的凝血功能的變化可為食管癌患者的診斷、 治療及預后評價提供經(jīng)濟、方便的實驗室依據(jù),同時對食管癌患者繼發(fā)血栓相關(guān)疾病的防治及個體化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