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
五一假期剛過,誰的朋友圈沒有被漫山遍野的露營帳篷刷屏?據說僅有23.5%的年輕人沒有在今年的黃金周假期參與戶外露營野餐活動。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蹦出來了“山系青年”“山系生活”新詞。
什么是“山系生活”?小紅書最新發(fā)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趨勢》,里面是這么說的:“憋了太久要去戶外走走,城市青年愛上山系生活,玩在戶外,山系是周末新選擇,穿上戶外,山系是穿搭新風格。”
所謂“山系青年”,其實大多是城市人。真正經常在田地里辛苦勞作,或是生活中真正需要翻山越嶺的人,又怎么還能對山野充滿幻想呢?
也就是當代城市人,是當下每天在城市中體驗著加班、內卷的城市人,滿心想離開枯燥的辦公室、暫時擺脫身上這重重壓力,才把回歸山野作為一種逃離。
而這種“山系青年”不囿于山野,他們走出山野就可以直接進入城市咖啡館,山野裝備和山系穿搭,連同其所代表的生活態(tài)度與追求一起進入了城市,同時也引發(fā)了新一輪的社交媒體風潮。
“山系生活”的內容涵蓋甚廣,從這兩年火遍所有社交APP的露營,到原本算是小眾、現在越來越普及的攀巖、野釣、越野跑……所有與山野相關的活動,都可以被認為是“山系生活”。
“山系生活”中最為廣泛接受的毫無疑問是露營。在小紅書搜索“露營”,有超過100萬條筆記,就連搜索“露營裝備”都有超過10萬條筆記和超過1萬件商品?!皫づ瘛薄搬烎~”“越野”“攀巖”這些山野相關詞條,則各有45萬條、28萬條、19萬條、9萬條筆記。
現在社交媒體中流行的露營分為截然不同的兩種流派:極簡的、極繁的。
“極簡派”只需要背上一個登山包,帶上維持“在山野中活著”的必需品,最簡單的食物與裝備,就能夠住進讓人向往的風景里。在這樣的極簡派露營者的社交媒體展示中,經常能看到朝著帳篷外拍攝的照片,畫面中大概率拍到了露營者伸向帳篷外的雙腳——一個人、一個帳篷,這是“極簡派”露營者的視角。
“極簡派”露營者中,更硬核的一類玩法被稱為“bushcraft”?!癟he bush”是森林地區(qū)的意思,“craft”是技能的意思,“bushcraft”可以被簡單理解為帶著有限的現代裝備,利用自己的野外知識和技能,進行質樸而簡單的山野生活。它并不是一種拼盡全力的生存挑戰(zhàn),而是倡導人與自然直接和深入的互動。
至于“極繁派”露營者,則簡直讓人懷疑他是不是用搬家卡車才能把所有裝備都運去露營現場:大型的帳篷和天幕、床墊、廁所和淋浴設備、戶外折疊椅和木質折疊桌、復古做舊的露營燈、燒烤爐和篝火、廚具餐具、手沖咖啡套裝……這種“極繁派”露營,更多地被稱為精致露營“glamping”,它由“glamorous(精致的)”和“camping(露營)”組成。
對于精致露營的深度玩家來說,關于露營所有的一切都要搭配得恰到好處,無論是各種器材還是露營者本人的穿著,這些裝備的價格足以讓普通露營者望而卻步。
對于想要體驗精致露營的入門玩家來說,本土戶外用品品牌是合適的選擇。在小紅書搜索“露營裝備”,排在最前列的熱門帖子并不是昂貴的國外品牌介紹,而是“3000塊搞定的露營裝備”“500元搞定全套露營裝備”“盤點10款高質量國產露營裝備”……
精致露營,以現代城市人的審美體系執(zhí)著營造出一種美好的浪漫場景——在這里,一群朋友一起做點吃的喝的,一起看看星空、看看植物,一起回歸自然。哪怕明知道這種“回歸自然”是自己營造的幻境,只要這一刻感受到的風和蟲鳴是真的,就夠了。
山系生活不僅僅是戶外運動,它代表著生活方式、審美、社會階層和文化認同。
回溯到一百多年前,《野外探險》和《阿迪達郎克山脈的露營生活》這兩本書成為了美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露營指南。尤其是《野外探險》一書,它將露營比作“朝圣之旅”,它告訴城市里的人,那山野里的生活是多么誘人。
美國的山野文化發(fā)展迅速且硬核,提起時常讓人同時想起“荒野求生”。在美國國家級步道系統中,最主要的30條風景線和史跡步道總長超過86400公里。
自傳電影《涉足荒野》講述了毫無徒步經驗的女主在婚姻出現問題、母親去世后獨自一人踏上遠足之路的故事,片中的太平洋山脊步道就是美國最知名的國家步道。
太平洋山脊步道長達4200公里,南北貫穿美國。中國姑娘張諾婭曾經一個人走完全程,在回答“為什么走入荒野?”這個問題的時候,她曾說:“這種獨身置于荒野之中的感覺,是多元而富足的:因為它的填充物不再是虛假如棉花般的幻想,不再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社會標簽,而是你真正的自我。我的目光望向天空,但雙腳緊緊連著大地。這種感覺,非常好。”
歐洲也有許多這樣的長線登山路徑,著名的圣地亞哥之路是終點位于西班牙圣地亞哥的朝圣之路,其中最經典的一條線路全長約為800公里。
著名的環(huán)勃朗峰路線全程約170公里,跨越法國、意大利、瑞士三國,全程有清晰的指引路牌。阿爾卑斯山山脈中還有許多適合所有人,甚至包括殘疾人和嬰兒車的登山路徑,山野生活在這里變得便利而日常。
在日本,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消費欲望的飽和和喪失、生活壓力巨大的社會心理變遷之后,人們在山野之中尋求的更多的是放松。電影《露營物語》日文片名可以直譯為“一個人露營,吃了就去睡”,這簡直就是山野版本的《孤獨美食家》。還有《搖曳露營》,在這些日本影視作品中,真實的風景、露營小知識,連帶著一些金句一起描繪了具有治愈力的露營全過程。
這樣輕松的山野生活讓人人可以參與,也正因為這樣,讓“山系文化”成為了可以直接進入城市的熱門風格。
在我國,人們自古就熱愛游山玩水,早些年的戶外風潮以硬核驢友為主,近年隨著生活壓力的變大,我國城市青年走向自然的目的也更多地轉向療愈。比起日本,我們的自我表達意識更強,對個性化的追求更多,也因此發(fā)展出更多衍生的山野生活方式。
近幾年興起的“跑山”就是其中的典型,一個人或是邀上好友,用摩托車、汽車甚至是自行車或滑板,都可以體驗速度和彎道,欣賞山野風光,體驗風和自由。
《三聯生活周刊》梳理世界露營歷史時發(fā)現,每一次露營風潮的興起都與經濟危機或者災難有關:“20世紀20年代的大蕭條讓歐洲大陸的富人們開啟了廉價的度假方式;90年代的金融危機讓英國人把手中的機票換成了帳篷……”如今疫情之下露營風潮的興起,也許也印證著這一規(guī)律。
疫情之下,世界變得遙遠,出游半徑明顯變小。出不了國門就國內游,如果連去外省外市都不方便,那就一頭扎入城市周邊,特別是周邊的山野。攜程發(fā)布的《2022清明小長假出游洞察》顯示,約九成的游客選擇了本地周邊游。
疫情沖擊之下,想要逃離的已經遠遠不光是城市里的工作生活,而是想要摘下口罩大口呼吸著空氣,面對遼闊山野感受自由。人們想逃離的,是被束縛、被改變的日常生活,哪怕只有幾天甚至片刻也好。
城市青年對“山系生活”的向往在疫情之下達到了頂峰。哪怕山野中有遠超過城市生活的不便:對體能的考驗,蚊蟲野獸,突發(fā)的天氣變化,比如風雨,還有其他身處山野時可能遇到的危險。
來自山野的危險與未知與日常截然不同,這種強烈的逃離感反而讓人上癮。當然,如果問起“為什么想要進入山野”,更積極正面、更容易引起共鳴的答案也許永遠都是“親近自然,找到更真實的自己”。
到戶外去,到山野去,到大自然里去。山系生活是治愈當代青年“城市病”的一劑良藥。
社交媒體的存在、各種博主的示范作用,他們所描述和展現的山系生活方式讓更多的人為此著迷。社交媒體的存在,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嘗試“山系生活”,至少拍出同款照片。
日本雜志《Made in U.S.A.》將美國硬朗粗獷的戶外風格穿著介紹到了日本,日本設計師們受其影響,在機能性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更時尚、更講究穿搭的戶外風格“Urban Outdoor”(戶外都市風),這也是如今“山系穿搭”的開始。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背起背包把一切都丟在腦后,說走就走進入山野”其實更多地是一種想象,對于許多人來說并不是輕松可以做到的事情,需要有足夠的空余時間和一定的財力支持。
對于常年“996”的許多上班族來說,有時間進入山野甚至稱得上是一種幻想,如果無法真實實現,那么山系穿搭成了“靠近山野”最快、最容易的方式。
穿上“山系穿搭”的城市青年并不一定真的會進入山野,而更像是釋放出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信號,打上一種自然的、健康的、充滿力量感的社交標簽,“我的帳篷和我的穿著”是一種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