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郁
【關鍵詞】自讀名著,讀寫共生,“大概念”,《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初中統(tǒng)編教材里的名著閱讀內容采用必讀與自讀的組合形式。自讀作品是必讀作品的有益補充。然而由于名著教學內容繁雜,教師多抓必讀作品,對自讀作品往往“視而不見”,導致自讀名著閱讀效率及品質較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促進核心素養(yǎng)生成的全新理念。[1]實施自讀名著閱讀教學,教師應分析作品特點,提煉核心“大概念”,引導學生以剖析、理解、運用和思辨的方式實現(xiàn)深度閱讀,形成“知識—技能—概念”的立體化閱讀模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筆者以自讀名著《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以書信體形式展現(xiàn)朱光潛先生的藝術見解和美學思想。學生已學過同為書信體的《傅雷家書》,因此筆者將“書信體”作為核心“大概念”,結合《寫給抗疫英雄的信》習作活動,以讀寫共生的方式進行教學。
一、概念分解:主客關系的明晰
書信體具有特定的言語表達要求和明確的讀者對象。教師可從解析作品視角入手,引導學生體驗不同書信作品中主客關系所呈現(xiàn)的不同表達效果。
筆者讓學生將《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與《傅雷家書》進行對比閱讀,學生發(fā)現(xiàn)二者的讀者對象不同:前者為“朋友”,后者為“孩子”,感受不同稱呼背后的情感差別:傅雷的家書是寫給兒子傅聰?shù)?,信中探討生活問題,一句“孩子”,包含他對子女的期待;朱光潛將青年視為朋友,用平等對話代替居高說教,有助于達到通過培育理想青年實現(xiàn)對社會改造的寫作目的。
隨后學生思考習作《寫給抗疫英雄的信》,分析主客關系:多數(shù)學生通過旁觀者與志愿者的對話謳歌志愿者。筆者引導學生轉換第二人稱,感受視角不同帶來的語言描寫與情感表達的不同。還有學生發(fā)揮想象,以第一人稱視角、志愿者獨白的方式反映抗疫過程的艱辛。主客關系不斷變化,體驗豐富全面,學生的寫作視野得以拓展。
以上學習活動從主客關系解析切入名著閱讀,體驗不同“立場”的表達效果,使學生學會以廣闊視野找尋最佳寫作視角,也對書信文體的獨特性有了新認識。
二、概念理解:抽象感受的具化
明確主客關系后,教學活動轉向內容研讀。書信篇幅短小,要打動人必須有獨特的具象表達,因此厘清表達的具體與抽象的關系尤為重要。這里的“具體”是指,“不僅是要用感官所接受的意象,而且是要把這種意象通過創(chuàng)造的想象,融成一種獨到的新鮮的境界或是一個有特殊生命的性格”[2]。教師應以此為基礎,充分展開閱讀活動,輔以寫作訓練,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書信體“大概念”,發(fā)揮名著閱讀的實踐效能。
筆者這樣設計探究活動:“以作品中的《談作文》為例,說說作者是如何將‘寫作需推敲揣摩’的抽象觀點表達清楚的?!睂W生通過自主閱讀發(fā)現(xiàn),作者列舉了莫泊桑、福樓拜、托爾斯泰三位名人的故事進行佐證,其中對托爾斯泰的故事描寫得最生動。隨后同伴互讀,聚焦深入分析:以動作、語言描寫反映托爾斯泰改稿時內心的苦熬,以托爾斯泰的妻子烘托其對文字的一絲不茍,從托爾斯泰的兒子的視角體現(xiàn)其文風的嚴謹,以時間變換表現(xiàn)其追求的卓越。描寫角度不同,敘寫方式不同,故事具體形象地印證了“寫作需推敲揣摩”的觀點。
接著進行模仿訓練,讓學生修改《寫給抗疫英雄的信》習作例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片段,使“風雨中堅守”
體現(xiàn)得更直觀生動:“立春過后,城市一片冰冷。幾個‘大白’模樣的人,站在寒風中,頂著冷雨,為人們進行核酸檢測……”
基于先前閱讀體驗,學生巧妙“嫁接”:立春過后,城市一片冷寂,毫無生氣,似乎被無形的“病毒”所支配。遠處幾頂帳篷,被風雨吹得歪扭,幾個“大白”模樣的人,戴著面罩,任憑風雨在他們身邊穿梭,如同磐石,細致地給人們做著核酸檢測。
如此修改,較原文更顯生動。在對比閱讀中,學生完成了閱讀與寫作的雙重訓練,對書信體“大概念”的理解更深刻,養(yǎng)成了讀寫結合的學習習慣。
三、概念運用:情感語詞的交融
朱光潛先生認為,“藝術家如果要描寫自己切身的情感,須先把它外射出來”。[3]語詞即文本情感的“外射”。在“書信文本的情感與表達”專題閱讀課上,為引導學生分析語詞與情感的關系,對書信體“大概念”
進行“立體”體驗,筆者設計了如下活動:結合選文,小組合作,分析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語言特色。
《談十字街頭》(節(jié)選)寂居文藝之宮,固然會像不流通的清水,終究要變成污濁惡臭的??墒鞘纸诸^的叫囂,十字街頭的塵糞,十字街頭的擠眉弄眼,都處處引誘你汩沒自我……
所以站在十字街頭的人們,尤其是你們青年,要時時戒備十字街頭的危險,要時時回首瞻顧象牙之塔。
筆者引導學生“浸入”文本深處,挖掘語詞背后的情感:生:作者用比擬手法,告誡青年人要走出校園,避免“清水”因靜止變得“污濁惡臭”;同時提醒社會危險,“叫囂、擠眉弄眼”等詞語,表現(xiàn)社會的誘惑。
師:語言表達給你什么感覺?
生:非常生動,新鮮有趣。
生:“叫囂”“塵糞”“擠眉弄眼”等詞語是常用詞,便于青年人理解。
師: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呢?能用原句回答嗎?
生:“要時時戒備十字街頭的危險,要時時回首瞻顧象牙之塔”。
師:可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請試一下。
(生讀)生:感覺沉重,兩個“時時”表達內心的憂慮,應該慢一點;“戒備”“回首瞻顧”要重讀,是對青年人的告誡。
師:這句話體現(xiàn)作者內心的擔憂,告誡青年人既要走向社會,也要拒絕誘惑,保持“初心”。作者情感與語詞貼合得非常緊密。
此活動改變了“貼標簽”式的比擬鑒賞與朗讀訓練,從語詞與情感角度品析,提升學生形象感知、情感體悟等方面的能力。這時順勢轉入寫作訓練,讓學生的閱讀體驗更深刻。
【屏顯】天氣冰冷,風呼呼地刮著,人們排隊做核酸檢測。一陣狂風過去,指示牌被吹倒在地。
師:大家覺得這一段寫得怎么樣?
生:很普通,不帶任何感情。
師:“指示牌被吹倒”是怎樣的感覺呢?
生:發(fā)出聲響。
師:能否從聽覺角度描述感受呢?
生:一陣狂風過去,“砰”,人心一震。扭頭一看,原來指示牌倒了。哎!多事的風,這時還來添亂。
師:改得很有意思,能說一說嗎?
生:用“砰”來表現(xiàn)指示牌倒地時給人心帶來震動和不適。
師:這種感官的代入,情感自然流露,與語詞關聯(lián)得更緊密。
語詞表征配合情感態(tài)度傾向,情感態(tài)度影響語詞表征編排。“讀寫結合”使學生的閱讀體驗和寫作能力“雙向發(fā)展”,實現(xiàn)“象由心生、情由言達”的教學旨歸。
四、概念思辨:結尾立意的適恰
書信體同其他文體一樣,結尾追求立意深刻。學生閱歷有限,往往會生搬硬套、肆意拔高,使文章結構失衡。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歸名著,對比思辨,學習不同書信的結尾表達,達到對書信體“大概念”理解的升華。
以“書信結尾的形式與立意”課堂教學設計為例,筆者以十二封信的結尾作為對比文本,讓學生理解不同書信結尾的不同立意。實錄如下:師:讀完作品,說說書信結尾有何特點?
生:《談讀書》的結尾,體現(xiàn)作者以讀者角度思考問題。
生:《談動》的結尾,作者會將個人建議作為結尾。
生:《談升學與選課》的結尾是開放的,給讀者留出了思考空間。
生:從每封書信的結尾來看,非常簡潔,語言委婉謙遜。
師:那作者為何要這樣寫呢?
生:作者要表達的觀點和理念在文中都說清了,結尾就沒必要重復了。
師:那再來看一下我們的習作。
【屏顯】“大白”的背影,猶如屏障,為我們阻擋風雨。他們是時代的“逆行者”。
他們都是普通人,卻具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崇高品格。
回到家中,我心中波瀾起伏,“大白”的身影依舊在眼前浮現(xiàn),他們是風雨中最美的風景!
師:三處都是心理活動描寫,為什么不與十二封信的結尾一樣更簡潔一點呢?
生:因為文章內容不同。這篇寫的是抗疫志愿者,從外在特點到內在精神,最后升華體驗,是一個情感加深的過程。而朱光潛先生所要表達的觀點在信中已經(jīng)寫清楚了,所以結尾可以簡潔。
師:結尾表達要根據(jù)寫作意圖而定。無論怎樣結尾,都是情感提質的過程,須體現(xiàn)主題。
思辨式教學使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學生通過比較、感受、體驗,讀懂結尾背后作者的巧思設計,對書信體“大概念”有了完整認識,實現(xiàn)了自讀名著教學的應然取向。
自讀名著作品內容豐富,教學過程靈活,教師可從“概念性視角”[4]連通閱讀與寫作,不斷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激活學生思維活力,實現(xiàn)從知識教授向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教學目標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