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龍,李業(yè)振,劉 勇,王 棟
(1.蘇州威陌電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蘇蘇州 215312;2.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北京 100084;3.北京敏視達雷達有限公司,北京 100094)
傳統(tǒng)的微波成像方法主要是基于雷達技術,實孔徑的相控陣波束掃描成像[1,2]以及數(shù)字波束合成(Digital Beam Forming,DBF)[3~5]掃描成像是兩種典型方案.該方法的主要缺點是硬件復雜、成像速度較慢,若要獲得較高的成像精度,需要設置較窄的掃描波束,大角度掃描成像耗時較多,實時成像能力弱.
在雷達技術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起來的合成孔徑成像[6~11]、逆合成孔徑成像[12~18]等技術近年來得到大量應用.但該成像技術體制要求目標與天線陣之間存在不同的相對運動,對非合作運動目標成像的運動補償較困難,成像效果較差.
焦平面成像技術[19~24]具有原理簡單,實現(xiàn)較容易的特點,并且隨著微波集成電路技術的發(fā)展,傳感器陣列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而成本則大幅下降.但由于微波、毫米波頻段的電磁波繞射效應較明顯,導致實際成像效果較差、分辨率較低.
從激光全息成像技術演變而來的微波全息成像技術[25~30],是目前毫米波主動成像的首選技術之一,并且國內(nèi)外已有相關產(chǎn)品在不同領域開始應用.但微波全息成像技術僅可用于近場成像,其相位補償量與目標的空間譜相關,相位補償誤差較大時會導致成像嚴重失真,并且成像時需要依次進行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兩次運算,其運算量較大.
微波凝視關聯(lián)成像技術[31~36]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成像新技術,其核心思想是采用多個相互正交的輻射源對目標進行照射,利用輻射源之間的正交性簡化電磁逆散射問題的求解.該方法的核心是需要設計和實現(xiàn)多個相互正交的輻射源模式,對于復雜、大孔徑陣列,陣元間耦合較強,輻射源設計難度大,工程實現(xiàn)較困難.
2011 年,文獻[37]提出了一種基于虛擬透鏡的微波陣列成像技術,即采用接收陣列模擬透鏡成像機制,通過陣列單元的復加權,計算出預期成像平面上目標的像.文獻[38]基于相似方法進行了電磁仿真和成像驗證,文獻[39]研究了成像條件、副像形成機理及解決辦法,文獻[40,41]對快速成像算法進行了初步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初步驗證了該方法的技術可行性和成像效果.
本文深入研究了虛擬透鏡成像算法的成像特性,證明了在大孔徑陣列情況下,透鏡成像系統(tǒng)所成的像與散射源之間存在近似線性關系,從而將復雜、病態(tài)、非線性的電磁逆散射問題轉化為近似線性問題進行求解;提出了一種基于透鏡成像原理的成像快速算法,該算法僅需要對陣列幅度、相位復加權信號進行一次二維IFFT運算即可得出目標的像;通過分析,證實目標的像與復加權陣列的遠場方向圖之間存在一定關系,并據(jù)此對像場坐標計算公式進行了修正;對陣列幅度加權的成像影響進行了仿真,對自動聚焦成像特性進行了分析和仿真;提出了一種中心視角方向可變的快速成像實現(xiàn)方法,可用于調(diào)整成像視角的中心方向以便觀察特定方向的目標.本文采用Feko 軟件進行了電磁仿真,在微波暗室進行了測試,編寫Matlab 程序進行了成像驗證,結果表明,所提出的新算法具有較好的成像效果.
文獻[37]提出的微波成像技術,其基本原理是采用天線陣接收目標的散射場,然后對接收到的單元信號移相后進行球面波二次散射,計算出在預定的成像平面上的合成場.圖1給出了成像示意圖.
圖1 成像原理示意圖
由文獻[37],可推導出傳播相移和陣列單元相移計算公式:
其中:φ1為散射源P到陣列單元的傳播相移,φ2為陣列單元到像點Q的傳播相移,φL為陣列單元的透鏡相移,k為波數(shù),U為物距,V為像距,F(xiàn)為焦距,RL為陣列孔徑半徑,(ζ,ξ)為散射源坐標,(x,y)為陣列單元坐標,(δ,σ)為像點坐標.
在傍軸條件下,將式(1)展開為泰勒級數(shù)并忽略高次項,可得出傳播相移和陣列單元相移的簡化近似公式:
實際上,在式(2)中,對聚焦成像有幫助的部分僅為與坐標有關的變化項:
經(jīng)過理論分析可以證明,在大孔徑接收陣列情況下,透鏡成像系統(tǒng)所成的像與目標之間存在近似線性關系,成像系統(tǒng)是一種線性映射系統(tǒng).
如圖1 所示,假設源P的散射場為球面波,經(jīng)過不同的傳輸路徑R1、R2和透鏡移相后到達像平面處的場強為:
對于規(guī)模為M×N的二維均勻離散陣列,將式(2)代入式(5),可推導出像平面處的場強為:
定義均勻離散陣列的點源目標歸一化像場為:
圖2 給出了單元間距為半波長,陣列規(guī)模為80×80的歸一化像場分布圖,離散陣列的歸一化像場呈現(xiàn)出良好的聚焦特性.
圖2 離散陣列歸一化像場分布
根據(jù)式(7)零點分布情況,可求出理想點源目標的中心像斑半徑為:
像場中心像斑相對天線陣列中心的擴散角為:
由式(9)可知,單元數(shù)量越多,陣面孔徑越大,其歸一化像場的中心像斑擴散角越小,成像分辨率越高.結合圖2仿真結果,對式(6)、式(9)進行深入分析可知,當天線陣列足夠大時,歸一化像場函數(shù)H(δ,σ)表現(xiàn)出狄拉克函數(shù)(Dirac function)的采樣特性,實現(xiàn)了源場Ep(ζ,ξ)到像場Eq(δ,σ)的空間采樣與坐標變換.在這種情況下,像場與散射源場之間存在如下近似關系:
其中,γ的絕對值為常量,符號Dirac表示沖激函數(shù).
根據(jù)沖激函數(shù)的性質可知,此時像場強度與源場強度之間存在如下線性關系:
通過歸一化像場函數(shù)H(δ,σ)的空間采樣,該成像方法獲得的像場與源場之間具有良好的線性映射關系.
當要求成像系統(tǒng)的角度分辨率小于θ0時,根據(jù)式(9)可知,陣列單元數(shù)量要求為M>此時可認為成像系統(tǒng)滿足近似線性成像條件.
對于離散陣列成像系統(tǒng),按照文獻[37,38]提出的成像算法,需要完成陣面的兩次嵌套循環(huán)、成像平面的兩次嵌套循環(huán)共四次嵌套循環(huán)運算,算法復雜度為O(N2).成像運算極為耗時,難以實現(xiàn)快速實時成像,且成像效果有待提高.
對于幅相加權陣列成像系統(tǒng),分析其實際運算過程,成像時需要對陣列接收到的信號作如下處理:
其中,Emn為陣列單元接收到的場,Amn為陣列單元的幅度加權系數(shù).
將式(3)代入式(12),化簡整理可得:
式(15)等號右邊的系數(shù)滿足|ejψ3|=1,反應了像場的空間波動特性,對成像基本無影響,可忽略.求和運算可用二維IFFT進行快速求解,則像場計算公式為:
其中,IFFTMN表示M×N點二維IFFT 運算.IFFT 計算結果對應的ωδ、ωσ取值范圍為:ωδ∈[0,2π]、ωσ∈[0,2π],進 行fftshift 運算后取值范圍變換為:ωδ∈[-π,π]、ωσ∈[-π,π],此時的像才是符合實際分布的像,并且與源場之間具有良好的線性映射關系.
對應的像點掃描角坐標變換公式為:
對基于式(1)、式(3)的原始算法(文獻[37])以及本文快速成像算法的成像效果進行仿真和對比,圖3給出了理想點源目標的一維線陣成像效果.其中仿真條件為:理想點源目標位于U=2 m 處,f0=10 GHz,V=2 m,F(xiàn)=1 m,Δ=,陣列為一維線陣,單元數(shù)量為100 個.掃描角定義為像點位置偏離陣面法線方向的角度.
圖3 不同方法成像效果對比
仿真結果表明,采用原始成像算法進行成像時,用式(3)計算透鏡相移和傳播相移,雖然能夠改善聚焦效果提升成像質量,但可能會導致“副像”的出現(xiàn),采取一定的技術措施后能夠降低“副像”的影響,但會增加系統(tǒng)的復雜性[39].仿真結果表明,快速成像算法既具有成像效果好的優(yōu)點,又避免了出現(xiàn)“副像”的缺陷.快速算法是在相同的相位近似公式上推導而來,其不出現(xiàn)“副像”的機理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對圖4(a)所示模型目標進行了電磁仿真和成像驗證,目標位于陣列法線上,距離陣列中心10 m,陣列孔徑為2 m×2 m,單元間距為成像平面位于陣列前方10 m處,照射平面波頻率為10 GHz.
圖4 模型及算法成像效果對比
圖5 給出了本文快速成像算法與文獻[37]經(jīng)典成像算法的運行時間對比結果.仿真計算機CPU 為Intel i5-9600KF,開啟5 線程并行循環(huán),采用快速成像算法可以把計算速度提高約40 倍以上,并且隨著像場剖分網(wǎng)格數(shù)的增加,原始計算方法的耗時增加迅速,而快速算法的耗時增量則遠小于原始計算方法的耗時增量.
圖5 算法運行時間對比
在偏離陣列法線方向較遠處,推導式(13)的近似條件會被破壞,導致計算出的像點掃描角坐標與真實坐標之間出現(xiàn)較大偏差.
其中ωδ=kΔxsinθδ、ωσ=kΔysinθσ.
式(19)同樣可用式(16)進行快速求解.對應的像點掃描角坐標變換公式則可由式(19)的附加條件求出:
由陣列天線理論可知,陣列天線方向圖無柵瓣的條件為單元間距滿足Δ≤λ2,此時成像不會出現(xiàn)混疊現(xiàn)象.當天線單元間距大于半波長時,對應的陣列天線方向圖出現(xiàn)柵瓣,在成像上則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圖像混疊現(xiàn)象.
通過分析可知,式(15)的IFFT 像場計算結果與式(19)遠場方向圖計算結果是一致的,唯一的區(qū)別是像點掃描角坐標變換公式不同.
圖6 給出了f0=35 GHz,V=1 m,焦距F=0.5 m,天線單元間距為半波長,陣列規(guī)模為64×64 的成像仿真結果.目標的物距為U=1 m,改變其偏離法線法向的角度并進行成像仿真.結果表明,在偏離陣列法線方向較遠處,式(18)計算出的掃描角坐標與真實坐標之間出現(xiàn)較大偏差,而式(20)的坐標計算結果與真實坐標是一致的.
圖6 像場掃描角坐標仿真結果
為了驗證本文快速成像方法的有效性,在微波暗室進行了實驗,采用喇叭饋源對目標進行照射,采用近場探頭測量目標的散射場,采用本文快速算法編寫MATLAB 程序對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成像處理.成像目標是用導電膠帶貼在泡沫材料上構造的“A”形物體,照射電磁波頻率為10 GHz.測試現(xiàn)場見圖7,饋源、目標、近場探頭的相對關系見圖8.
圖7 目標近場測試場景
圖8 饋源、目標、近場探頭相對關系
其中,用喇叭饋源對“A”字形物體進行照射,“A”形物體構成了成像系統(tǒng)的目標散射源,對應的物距U0約為2.1 m.用近場探頭對“A”字形物體的散射場進行采集,探頭移動步進為15 mm,近場探頭的空間采樣點陣即構成了成像系統(tǒng)的接收天線陣,等效陣列的規(guī)模為101×101.假設成像平面位于近場探頭的后方一定距離處.在成像處理時,式(16)中的聚焦相位在成像處理程序中進行設置.
圖9 給出了測試獲得的散射場幅度、相位分布圖,從圖中很難直接分辨出目標的形狀.
圖9 目標散射場幅度、相位分布
圖10給出了本文方法與其他幾種成像方法的成像結果對比,在本文所述方法所成的像中能夠清晰分辨出“A”字形目標,而原始算法及其他方法所成的像中均很難識別出“A”字形目標.實際成像結果充分證明了本文所述算法具有優(yōu)異的成像效果.
圖10 不同成像方法結果對比
當陣列單元采用幅度加權時,定義成像系統(tǒng)的理想點源目標歸一化像場為:
其中,Amn為陣列單元的幅度加權系數(shù).式(21)同樣可用二維快速傅里葉逆變換(IFFT)進行求解.
令陣列邊緣的幅度加權值為α,一種余弦幅度加權公式為:
其中(xm,yn)為陣列單元的坐標,RL為陣列的有效半徑.
圖11給出了單元間距為半波長,100個單元的一維均勻線陣的歸一化像場的仿真結果.仿真結果表明,采用幅度加權能夠降低副瓣電平,但會導致中心像斑變大,圖像可能出現(xiàn)模糊現(xiàn)象.
圖11 不同幅度加權的一維成像仿真結果
利用前述成像實驗的數(shù)據(jù),編寫MATLAB 程序對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成像處理.圖12給出了不同幅度加權的成像結果.
圖12 不同幅度加權的成像結果
式(14)中給出了聚焦相位的計算公式為:
在式(23)中,聚焦相位與焦距F、像距V是無關的,表明成像結果是與焦距無關的,在任意選擇的成像平面處都能夠實現(xiàn)自動聚焦成像.
利用前述成像實驗的數(shù)據(jù),圖13 給出了自動聚焦成像結果,實驗結果證實,在物距參數(shù)較準確的情況下,成像算法能夠在任意成像平面上形成清晰的像,具有良好的自動對焦成像性能.
圖13 自動對焦成像結果
采用式(16)進行快速成像,像場的中心視角始終指向陣列的法線方向,并且中心視角方向的成像最清晰,偏離中心視角較遠的區(qū)域,所成的像可能會出現(xiàn)失真.在大部分的實際應用需求中,希望能夠調(diào)整中心視角的方向,以便對某一方向的目標進行準確觀測.
為了調(diào)整中心視角方向,可借鑒相控陣雷達技術,對接收陣列進行掃描配相,通過疊加合適的掃描配相φS,即可實現(xiàn)成像系統(tǒng)中心視角方向的調(diào)整:
掃描配相φS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Δφx=kΔxsinθζ,Δφy=kΔysinθξ,θζ、θξ為中心視角指向散射源坐標(ζ,ξ)時,x、y方向的掃描角坐標,計算公式分別為:
圖14 給出了改變視角中心方向的成像結果.其中,圖14(a)中心視角指向陣列法線方向,圖14(b)中心視角指向目標所在方向.
圖14 改變視角中心方向的成像結果
本文研究了基于透鏡成像原理的微波陣列成像技術,提出了一種成像快速算法,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快速成像算法成像效果較好,且極大的降低了算法復雜度,能夠大幅提升成像速度,具有重大的工程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