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盛喜之中,勿許人物;盛怒之中,勿答人書。”
情緒波動時,容易做出沖動的選擇。喜時不諾,怒時不爭,哀時不語,倦時有終。管理好情緒,才能做生活的主人。
喜時不諾
狂喜之時,不要輕言承諾,給自己留點余地。
一時高興,不管不顧地在人前夸下??凇?yīng)承了做不到的事,過后免不了要左右為難。
《禮記》有言:“言諾而不與,其怨大于不許?!弊焐洗饝?yīng)別人的要求,實際行動卻無法兌現(xiàn),不如開始就不要答應(yīng),這樣反而招人的怨恨。
古人云:“有求而不許,始雖拂人之意,而終不害乎信,故其怨小;諾人而不踐,始雖不拂人意,而終害乎信,故其責(zé)大?!?/p>
別人有求于你,不答應(yīng)只是拂了別人的情面;答應(yīng)好的事情沒能辦到,損害的是自己的誠信。
古時候有個美人,名叫褒姒。褒姒一笑顧盼生輝,因而被獻(xiàn)給國君周幽王。
周幽王得到這位絕世美人,內(nèi)心狂喜不已。他昭告天下,若有誰能博美人一笑,便許他百兩黃金。
恰逢奸臣當(dāng)?shù)?,想出“烽火戲諸侯”的主意。周幽王當(dāng)即命人燃起烽火,與褒姒在城墻上飲酒歌舞。
各路諸侯看到烽火,還以為起了戰(zhàn)事,急忙派兵增援。褒姒見諸侯帶兵匆匆趕來,模樣狼狽不堪,果真開懷大笑。奸臣獻(xiàn)計得到了百兩黃金,可周幽王卻因此失去了諸侯的信任。
人的信任,從來都是有限度的。一旦期待落空,甚至感覺受到了欺騙,這份信任就會被收回。所以,拍胸脯前先要考慮清楚,這件事究竟該不該答應(yīng)。一個人,越是信口開河,就越難取信于人。
怒時不爭
宋朝有位宰相名叫富弼,以長于辯論聞名。
某天,一個窮秀才當(dāng)街?jǐn)r住富弼,說:“聽聞你能言善辯,我來問你一個問題?!?/p>
富弼知道來者不善,卻又不能不理睬,只好讓他說。
秀才問:“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樣?”
富弼答:“我會裝作沒有聽見。”
秀才鄙夷地看著他:“枉你熟讀四書五經(jīng),原來不過是個縮頭烏龜!”
富弼卻不惱不怒,當(dāng)真不理會秀才的辱罵。
秀才深感無趣,拂袖離開了。
富弼的仆人很生氣:“這人如此無禮,您為何不開口反駁他呢?”
富弼答:“此人明顯帶著怒氣而來,我若與他爭論,必定吵得面紅耳赤,即便吵贏了他,也是口服心不服。如此徒勞,我又何必與他相爭呢?”
凡成大事者,不能一味逞強斗狠。而是要權(quán)衡利弊、把握輕重。遇見不平之事,不因一時憤怒而失去理智。如果有人故意惹你、氣你,你大可以把他當(dāng)成空氣,對他置之不理。帶著怒意起爭執(zhí),既不能夠改善心情,也不能夠解決問題。不爭、不吵、不計較,你將會立于不敗之地。
哀時不語
真正的成熟,是心里有苦,嘴上不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悲傷時要學(xué)會閉嘴。
世間根本就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別人不會因為你哭訴,而對你格外關(guān)照;生活也不會因為你抱怨,就對你手下留情。
既然如此,何必一次次地,把傷口撕開給別人看?
曾國藩說:“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徐圖自強?!彼囊簧褪窃诖煺壑性酱煸綇?。先后經(jīng)歷了江西官場的排擠、湖南官場的指責(zé),又有皇帝的不信任、友軍的不配合,中間還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其中的辛苦,曾國藩卻從不與人說。只默默地在詩中寫道:“勝負(fù)兵家不可期,包羞忍恥是男兒?!?/p>
眼前的困境不能改變,那就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別再怨天尤人、妄自菲薄,要等待時機,重新振作起來。
倦時有終
《詩經(jīng)》有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人們做事大都有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到最后。
《道德經(jīng)》里講:“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鄙鹘K如始,恐怕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假使人人都能做到善始善終,那么天底下就再沒有失敗這回事了。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然而,隨著事情的進(jìn)展,心理和生理的疲倦也會隨之而來。此時,能否克服心中的倦怠感,才是決定結(jié)果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
善始善終,則無事不成;虎頭蛇尾,則一事無成。每當(dāng)你開始懈怠時,提醒自己不要輕言放棄。多一分堅持,就少一分遺憾。
(據(jù)《詩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