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身為一個自由職業(yè)者,每天都得跟拖延癥做斗爭。“我下了很多次決心了呀,我就是改不掉啊,是不是我就是遲鈍就是慢性子?。俊?。其實(shí),許多拖延癥,是非理性的。許多阻撓障礙,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于是分心,延后,避免面對。拖延很爽,一直拖延一直爽,于是做不了。而專注力又和體力相關(guān)。當(dāng)體力消耗之后,更加無法專注了。就會跟自己說:我累了做不了了——好,又一次完美拖延了。
1927年,布魯瑪·蔡格尼克前輩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于已完成的工作,人更容易在意未完成的、被打斷的工作。這就是蔡格尼克效應(yīng)。比如,我們對已得到的,往往不太在意,對付出了努力卻沒得到的,會格外珍惜。所以電視連續(xù)劇要告訴你未完待續(xù),評書章回之間會有“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未盡未完之事,總能惹人情腸。
人的心理是這樣:總會幻想一個完美無瑕的時刻,才適合做某事。如上所述,和拖延癥一樣,這其實(shí)有點(diǎn)非理性。世上其實(shí)沒有所謂完美的時間。辛棄疾這方面說得好極了:“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蹦憧傁胫葌€完美時機(jī)再說,其實(shí)是等不到的。
蘇軾有一次爬某座山,看見半山腰一個亭子,想上去休息,爬了半天快累死了,看著亭子絕望;忽然腦子一轉(zhuǎn),“此地有什么歇不得處?”——為什么不就地坐下休息呢?于是如魚脫鉤,忽得自由。世上沒什么半山腰的亭子,可以一勞永逸;所以,“此地有什么歇不得處?”
一直拖延下去,就真不會開始了;工作也罷,享樂也罷,最好的時候,就是現(xiàn)在了。
(王安平薦自《文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