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佳 陳志軍
(1. 安徽省績溪縣適之中學,安徽 宣城 245300; 2. 安徽省績溪中學,安徽 宣城 245300)
人教版教材中“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一節(jié)主要討論簡單的交流電路中電感、電容元件對交流電路的影響,這一節(jié)內容放在正弦式交流電的產(chǎn)生和描述等的學習之后,可以突出交變電流和恒定電流的區(qū)別,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交變電流特點的認識。[1]教材針對直流電和交流電能否通過電感器和電容器給出了實驗電路,但對于電感器和電容器對交流電是否有阻礙作用、電感器和電容器對交流電阻礙作用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沒有給出實驗設計,也沒有提及用什么科學研究方法進行探究,而是直接給出結論,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理解,只能死記硬背,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活動設計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了較大的限制。在教學中設計和改進探究電容器和電感器對交變電流的影響實驗,自制實驗探究電路板,運用控制變量法,通過演示實驗、探究實驗、理論分析、歸納討論,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效解決了學生理解模糊的學習難題,提升他們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
問題1:直流電能否通過電容器?交流電能否通過電容器?
學生猜想:直流電不能通過電容器,交流電能通過電容器。
實驗探究1:如圖1所示,師生設計制作實驗探究電路板,將兩個不同的電容器與兩個相同的小燈泡分別串聯(lián)后接入電路,取其中一路,電路如圖2所示,先把它們接到直流電源上,觀察燈泡是否發(fā)光,再用導線將電容器短路,觀察燈泡是否發(fā)光;再把它們接到交流電源上,觀察燈泡是否發(fā)光。實驗中取直流電源的電壓與交流電壓的有效值相等。
圖1
圖2
設計意圖:師生設計、制作實驗探究電路板,培養(yǎng)學生將物理與生活相聯(lián)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猜想、思考并設計實驗。在接直流電時,學生因學過電容器知識,很自然得出直流電不能通過電容器的結論,此時可提出問題:燈泡不亮,會不會是電源故障或導線接觸不良?你怎么排查?引導學生提出將電容器短路、觀察燈泡是否變亮的思路,并進行推理論證,以促進深度學習,提升思維能力。
問題2:電容器對交流電是否有阻礙作用?
實驗探究2:如圖3所示,電容器與小燈泡串聯(lián),把它們接到交流電源上,再用導線將電容器短路,觀察燈泡的亮度變化情況。
圖3
設計意圖:在實驗探究1的啟示下,引導學生將電容器短路、比較燈泡的亮度變化來確定是否有阻礙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和實驗設計能力。
問題3:電容器對交流電阻礙作用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實驗探究3:探究影響容抗大小的因素,采用控制變量法。
(1) 交流電的頻率一定,改變電容器的電容
如圖4所示,交流電的電壓為6 V,頻率為50 Hz,將電容為470 μF和1 000 μF的兩個不同電容器,分別與規(guī)格為“6 V 0.7 A”的兩個相同的小燈泡串聯(lián),再并聯(lián)接到交流電源上。比較兩個燈泡的亮度,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完成表1。
圖4
表1
(2) 電容器的電容一定,改變交流電的頻率
如圖4所示,撤去其中一個支路,保留電容為470 μF的支路,接通交流電源,保持交流電壓為6 V,改變交流電的頻率,分別調為50 Hz、60 Hz、100 Hz、200 Hz,比較燈泡的亮度變化情況,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完成表2。
表2
設計意圖:按照交流電能通過電容器、電容器對交流電有阻礙作用、電容器對交流電的阻礙作用與什么因素有關的順序進行探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猜想,并采用控制變量法設計探究實驗3,通過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與較大電容的電容器串聯(lián)的燈泡比較亮;頻率越大,燈泡越亮),學生討論、交流、總結得出電容器的作用以及影響容抗大小的因素,得出結論:交流電頻率越大容抗越小、電容越大容抗越小。
基于前面電容器對交變電流的影響實驗設計的基礎,與之類似,仍然按照交流電能否通過電感器、電感器對交流電是否有阻礙作用、電感器對交流電的阻礙作用與什么因數(shù)有關的順序進行探究,將電感器與小燈泡串聯(lián),接到交流電源上,觀察燈泡的亮暗情況,再用導線將電感器短路,觀察燈泡的亮度變化情況,引導學生通過電感器被短路后燈泡更亮的實驗現(xiàn)象,得出結論:電感器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進而提出感抗的概念,并提出問題:影響感抗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學生進行猜想,同樣,采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影響感抗大小的因素,設計交流電的頻率一定、改變電感和電感一定、改變交流電的頻率兩種實驗進行探究,學生動手繞好圈數(shù)不同的帶鐵芯的電感,分別與規(guī)格為“6 V 0.7 A”的小燈泡串聯(lián),再并聯(lián)接入交流電路,比較燈泡的亮暗情況;再選擇其中一個支路,保持電感一定,改變交流電的頻率,分別調節(jié)為50 Hz、60 Hz、100 Hz、200 Hz,觀察燈泡的亮度,學生通過探究實驗,討論、交流、總結電感器的作用以及影響感抗大小的因素。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定位,引發(fā)學生猜想,啟發(fā)教學與情境創(chuàng)設相結合,指導學生對研究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如何驗證?如何避免?如何推理?如何解決?結合探究實驗,引導學生對情境現(xiàn)象進行觀察、描述、解釋、討論、再解釋、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通過推理分析設計實驗,自制實驗探究電路板,結合實驗現(xiàn)象再進行推理、分析、論證、歸納、總結,使學生體驗“分析——實踐——總結”的探究過程,將推理論證與實驗相結合,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促進學生認知的發(fā)展。
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chuàng)性和敏捷性五個方面,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全面、深入地進行分析,進行整體綜合判斷,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體系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深度去思考問題,運用控制變量、圖像等方法,借助探究實驗和信息技術多角度解決問題,強化拓展探究,做到從分析到綜合,再從綜合到分析,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