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剛
調(diào)查顯示,親子沖突大多是溝通不暢造成的。父母和孩子是血緣至親,又朝夕相處、利益與共,為什么會溝通不暢?如何溝通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地成長、避免親子沖突?本期,我們邀請教育心理學教授、心理咨詢師田志朋,與家長朋友們聊聊這個話題。
學蕭伯納,還是學丘吉爾
霍先生(15歲男孩的爸爸):我兒子是個問題少年,成天給我惹麻煩。比如,他在學校頂撞老師,我隔三岔五就被通知到學校協(xié)助解決問題。再比如,他迷戀足球,荒廢學業(yè),還經(jīng)常在比賽的時候打架,有一次還驚動了警察,害得我到派出所領(lǐng)人。
主持人:對于惹麻煩,孩子自己是怎么解釋的?
霍先生:惹麻煩就是惹麻煩,有什么好解釋的!難道還要給他狡辯的機會?
李女士(10歲女孩的媽媽):都說女兒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可我的小棉襖一點兒不暖和,凡事都跟我對著干。比如,因為老師的一句差評,她就拒絕再練芭蕾,我做了3天思想工作,她不為所動,一聲不吭,生生把練了5年的芭蕾功底給廢了。
主持人:老師是怎么差評的?
李女士:不清楚,女兒不肯告訴我,老師說完就忘了,好像是說我女兒腿不直,再練也白搭之類的氣話。
主持人:兩位家長的煩惱都是孩子不聽話,可是在我看來卻是親子溝通不暢,甚至你們都沒有搞清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田志朋:我來講一個小故事。大家都知道,英格麗·褒曼是著名的好萊塢女明星。有一天,她受邀參加一個晚宴,坐在英國首相丘吉爾和文學家蕭伯納中間,三人相談甚歡。第二天,記者采訪英格麗·褒曼,問她昨晚坐在英國兩個最有智慧的男人中間感覺如何,丘吉爾和蕭伯納比起來,哪個更有智慧。英格麗·褒曼的回答十分有趣:“丘吉爾跟我聊天的時候,讓我覺得他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的男人。蕭伯納跟我聊天的時候,讓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的女人。”
原來,丘吉爾善于雄辯,幽默機智、妙語連珠,讓英格麗·褒曼嘆為觀止;蕭伯納擅長傾聽,他溫和低調(diào)、附和得體,讓英格麗·褒曼暢所欲言、無比自信。
大多數(shù)家長都想在孩子面前做無所不能的丘吉爾,很少有家長愿意做耐心傾聽的蕭伯納,所以親子溝通不暢是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
霍先生:教育嘛,就是家長教導(dǎo)孩子,孩子虛心受教,哪有倒過來的道理!如果家長不把道理講明白,孩子怎么能走正道呢?
主持人: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家長連孩子惹麻煩的原因都沒搞清楚,又如何施教呢?所以,親子溝通,首先是傾聽的藝術(shù)。
田志朋:強調(diào)家長要學會傾聽,不是不許家長說話,而是先聽后說,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給孩子切實的幫助;只說不聽,無非是指責、命令,或說些老生常談的大道理,極可能誤解孩子,必然激起孩子的反感,結(jié)果大多數(shù)孩子充耳不聞,還容易引起親子沖突。
傾聽,不只是聽到孩子講的話,還要聽到孩子沒有講出來的話
祁女士(14歲男孩的媽媽):我很想聽兒子說話,可他不愿意向我吐露心聲,寧愿對同學掏心掏肺。有一天,我聽到他在自己的房間里跟同學打電話,語氣輕快、笑聲不斷,我居然嫉妒得要死,為什么他不肯這樣跟我聊天呢?
田志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不愿和父母說心里話,父母要多從自身找原因。
祁女士:請?zhí)锝淌诮o提個醒,父母怎么從自身找原因?
田志朋:首先,父母的態(tài)度是否端正。父母聽孩子說話時要表情溫和、專注,讓孩子感覺到尊重、平等、接納和信任。如此,孩子才能客觀地敘述事情經(jīng)過,而不是刻意為自己辯護。
其次,父母能否聽出孩子的話外音。傾聽,不只是聽到孩子講的話,還要聽到孩子沒有講出來的話。換言之,聽孩子說話,父母不能只用耳朵,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感知孩子語調(diào)的變化,觀察孩子表情的細微變化和不自覺的肢體語言,這樣才能獲得全方位的信息,有助于父母深入了解孩子,給孩子切實的幫助。
再次,父母發(fā)表意見之前是否征得了孩子的允許。聽完孩子的講述,父母想發(fā)表意見,要先征得孩子同意:“想聽聽我的看法嗎?”“我可以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嗎?”這不是程式化的禮貌,而是出于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即允許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父母只提供伙伴式的幫助,而不是法官式的評判。
最后,評價是否客觀,能否少一些權(quán)威的教導(dǎo),多一些經(jīng)驗分享。父母對孩子說話,不僅要用嘴,更要用心,要細心揣摩孩子的心理,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傳達對他有用的信息。
先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再做出適當?shù)幕貞?yīng)
孔先生(5歲男孩的爸爸):前幾天,兒子東東在幼兒園與小朋友爭奪玩具,把對方的耳朵咬出了血。這不是他第一次咬人了。我教育了他兩個小時,告訴他咬人是錯誤的,會傷害別人,也會讓自己不受歡迎,可是他拒不認錯,反復(fù)嘟囔“京京搶東東,東東咬京京”,意思是對方搶玩具在先,他是受害者,純屬狡辯。碰到這種情況,我該怎么做?
田志朋:幼兒表述能力不足,您要多些耐心。您教育兒子“咬人是錯誤的,會傷害別人,也會讓自己不受歡迎”無疑是正確的,但無形中把孩子咬人定性為暴力行為、欺凌行為,等于給孩子扣個大帽子,孩子肯定會感覺被指責。他為自己辯護,又被您定性為狡辯,說明您沒有“真正看到”孩子。
孔先生:此話怎講?
田志朋:所謂“真正看到”孩子,就是我們剛才聊到的用心聽孩子說話,聽出孩子的話外音,這樣您才能了解真相。
您兒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搶走玩具,奮起反抗維護自己的利益,屬于正當防衛(wèi)。您應(yīng)該細心探究事件的細節(jié),然后再做出公正的評判。盲目下結(jié)論,容易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更會與您產(chǎn)生隔閡。
孔先生:但是,咬人總是不對的。
田志朋:孩子為什么總是咬人呢?通常情況下,幼兒實施暴力是出于恐懼,怕自己的玩具被搶走,怕沒有能力自我保護。這樣的孩子,或許在更小的時候有過太多的無助感和恐懼感。這可能是心理層面的真相,有待您去探索。
當您“真正看到”了孩子,就知道如何與他溝通了。建議您多與孩子親近,讓他感覺到被保護、被愛,當他的安全感越來越強、溫暖體驗越來越多,恐懼感和無助感就會越來越少,自然就不會咬人了。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