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
主持人語:如果問家長是否在家庭教育中重視科普,估計很多人都會搖頭。其實對孩子進行科普很有必要,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就曾提出,“科普要從娃娃抓起,家庭是第一課堂”。
那些從小被家長有意識地進行科普的孩子都長成了什么模樣?
一天,我?guī)鹤訝N燦到鄰居豪豪家玩。豪豪媽熱情地給我泡了一杯玫瑰花茶。燦燦看到干玫瑰花在玻璃杯中漂浮、綻放,驚奇地喊:“水里開花了!”過了一會兒他又發(fā)現(xiàn),玫瑰花沉到了水底,就問我:“媽媽,為什么剛才玫瑰花漂在上面,現(xiàn)在卻沉下去了呢?”
豪豪搶先答道:“我知道,是因為水有浮力。剛開始玫瑰花是干的,很輕,水的浮力大,能把花托起來浮在水面上;后來玫瑰花吸了很多水變重了,超過了水的浮力,就沉到水底了?!?/p>
豪豪才4歲,就懂這么多,我很吃驚,夸贊道:“可以啊你,這么小就知道水的浮力,還解釋得這么明白。”豪豪媽謙虛地說:“前兩天我們剛玩過水的浮力小實驗?!焙篮酪宦爜砹伺d趣,要再做一次實驗讓燦燦看。
豪豪找來一個盆子接了些水,又拿來一個塑料杯遞給燦燦,問燦燦是不是很輕,然后把杯子放到了水里:“你看,水有浮力,能托住這個很輕的杯子,杯子就會浮在水面上?!闭f完,他開始往杯子里加水,邊加邊說:“看好了啊?!睜N燦瞪大眼睛看著。隨著杯子里水越來越多,杯子一點點往下沉。等到杯子快要沉下去的時候,豪豪故作神秘地說:“奇跡就要發(fā)生啦!”然后又加了一點水,杯子便沉到了水里。豪豪講解道:“加滿水的杯子變重了,水的浮力托不動這么重的東西,它就沉下去了。不信你掂掂裝滿水的杯子,是不是很重?”說著,他從水盆里撈起杯子,盛滿水遞給燦燦。燦燦點頭:“比空杯子重好多?!苯又慊腥淮笪颍骸霸瓉磉@就是水的浮力啊,好神奇!”
平時我就覺得豪豪很聰明,在同齡孩子中顯得見多識廣。我向豪豪媽取經(jīng),問她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豪豪媽說,她從豪豪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他進行科普:“豪豪才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就給他看一些科普圖畫書。后來他能聽懂故事了,我就給他講圖文結(jié)合的科普書,像《探索·科學百科》等。反正科普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有關(guān)人體構(gòu)造的、植物生長的,還有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等。總之,豪豪對科學的興趣從很小的時候就被激發(fā)出來了。日積月累,他就顯得比同齡小朋友知道得更多一些……”
豪豪媽的這番話,讓我似乎也被科普了。說實話,我和身邊的不少家長一樣,也注重孩子的素質(zhì)教育,總是給孩子報這班報那班,但就是沒想過自己對孩子進行科普教育。我不禁感慨,有時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優(yōu)秀,卻看不到人家背后做了多少功課。
記得前段時間豪豪媽發(fā)的一條朋友圈,配圖是豪豪在草地上架著高倍天文望遠鏡觀察月亮,還有豪豪拍的超級月亮——當時鄭州出現(xiàn)了難得一見的超級月亮。那條朋友圈的配文是:借著超級月亮,我和兒子又溫習了一遍月球的相關(guān)知識。
而我當時也發(fā)了朋友圈,卻只是一張好看的月亮照片。我根本沒想到讓燦燦觀察一下超級月亮,更沒想到向燦燦科普一下月球的相關(guān)知識。這,就是家長之間的差距!
不得不說,家長是否重視科普,對孩子的影響十分明顯:早早接受科學啟蒙的孩子,往往都是優(yōu)秀的“別人家的孩子”。
沒有不愛科學的孩子,只有沒有科普意識的家長
自從在豪豪家受到觸動后,我也開始留意燦燦感興趣的事物,借機對他進行科普。比如我發(fā)現(xiàn)燦燦特別喜歡看螞蟻搬家,就在網(wǎng)上買了一套生態(tài)蟻巢,讓燦燦觀察螞蟻。通過觀察,燦燦知道了螞蟻是如何筑巢的、怎么進食的,還留意螞蟻晚上會不會睡覺,發(fā)現(xiàn)了一天之中哪個時段螞蟻最活躍。
同時,我們還上網(wǎng)搜索了更多有關(guān)螞蟻的知識,對螞蟻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再比如,有次燦燦喝水,我給他加了一勺白糖,他攪拌后糖溶化了。后來他嫌不甜,又加了兩勺糖,結(jié)果攪了半天發(fā)現(xiàn)仍有一些糖不溶化,就問我是怎么回事。
我就和他一起做了一次水溶解糖的實驗,讓他懂得了溶解、飽和等相關(guān)知識。
由此我認識到,如果家長想對孩子進行科普,自己要先有科普意識,能主動捕捉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
現(xiàn)在我給燦燦買玩具,會有意選購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隨意購買。比如前兩天我剛給他買了一個磁懸浮球玩具。他在玩這個玩具的過程中,對磁懸浮的知識有了一定了解。
我發(fā)現(xiàn),燦燦現(xiàn)在對各種科學現(xiàn)象很感興趣,好奇心很強,觀察事物很專注。每當他對一個科學現(xiàn)象背后的知識有了深入了解之后,他會感到興奮、自豪,覺得自己知識淵博,自信心明顯提升。
燦燦的變化充分說明:沒有不愛科學的孩子,只有沒有科普意識的家長。只要家長有意識地引導,為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條件,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小小探索家。
科普應(yīng)從娃娃抓起,具體該怎么抓?
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這幾年我一直致力于兒童科普工作。我與同事做兒童科普,采取的最主要方式是到幼兒園或圖書館做科普講座。在這些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普遍有著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科學知識非常感興趣。只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忽略了對孩子的科學啟蒙,就像軍事理論家和評論家張召忠教授說的,在過度娛樂化、庸俗化、碎片化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更應(yīng)該多傳遞科學思維。
那么,作為家長,如何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科普呢?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避免用“無效回答”敷衍了事
學齡前兒童處于求知敏感期,見到不懂的事物總喜歡問為什么。很多時候家長的回答是無效的。比如打雷了,孩子問為什么會打雷?。亢煤ε?!有的家長只是敷衍地回答:“沒事,別怕。”至于為什么會打雷,被忽略了。
那如何回答才算有效呢?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陳佳洱的經(jīng)歷。陳佳洱說,他小時候有一次遇到打雷,奶奶告訴他那是雷公要劈死不孝子。他聽了更加害怕,便去向爸爸求證。他爸爸陳伯吹是著名的兒童文學家。爸爸告訴他,奶奶說得不對。為了解釋清楚打雷是怎么回事,爸爸特意給他做了一個實驗:把一塊玻璃板架在兩摞書上,又用一塊綢布包住一塊積木放在玻璃板上,然后剪了幾個小紙人放在玻璃板下面。準備就緒,爸爸開始用綢布摩擦玻璃,玻璃就帶電了,把紙人吸了上來。停止用綢布摩擦玻璃后,不一會兒紙人就掉了下去。但只要不停地用綢布摩擦玻璃,紙人就一直在玻璃板下面上下跳動。借此爸爸向他科普了摩擦生電、磁感應(yīng)發(fā)電以及電的用處等很多科學知識。
看,陳伯吹的回答就是有效回答。
后來,為了讓陳佳洱了解更多科學知識,陳伯吹還帶他看《發(fā)明大王愛迪生》《居里夫人傳》等電影,培養(yǎng)他對科學的興趣。這使得陳佳洱從小就對科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長大后成了一名科學院院士。
充分借助各種現(xiàn)代多媒體手段
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發(fā)達,你想知道什么知識都能在網(wǎng)上搜索到。所以,家長要學會借助各種現(xiàn)代多媒體向孩子科普。比如: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問家長,如果家長也不懂,不妨和孩子一起上網(wǎng)搜索相關(guān)視頻來看;也可以帶孩子參觀科技館,那里幾乎涵蓋所有的前沿科技項目,保證讓孩子大開眼界;還可以給孩子購買科普書籍,或者帶孩子一起看科普電影和科教類電視節(jié)目。
同時,家長自己也要及時充電,提高自身科學素養(yǎng)。不然,孩子的問題你總是回答不了,時間長了,孩子就不再問你問題了。
充分利用各種日常生活用具
家長對孩子進行科普,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可以利用。比如我就經(jīng)常利用家中一些壞掉的電器、玩具等對女兒進行科普。我們通過拆解、研究各種廢舊電器、玩具等,觀察齒輪、電機的構(gòu)造,再上網(wǎng)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梢哉f,生活本來就是豐富的科學大講堂,萬事萬物都蘊含著一定的科學現(xiàn)象和道理。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修養(yǎng)自己的寬容心
我有個大學同學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我經(jīng)常見她在朋友圈發(fā)她女兒做實驗的照片。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實驗,只是孩子隨手做著玩的,比如把各種東西混合在一起,像洗潔精、香油、顏料、面粉等,攪和成一杯五顏六色的液體,就是一項“實驗成果”。
在很多家長看來這純粹是搞破壞,但我那個同學總是夸她女兒實驗做得很棒。同時,有時孩子因做實驗把洗手臺弄得一團糟,或者把廚具弄得找不到,她也不會批評,而是寬容對待。這就極大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得孩子更愿意去探索。
只要家長支持、陪伴、尊重和肯定孩子,孩子就會更大膽、更專注地投入各種實驗與探索,科普教育就能在每個家庭順利開展,并取得成果。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