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記者從多位愛心人士處獲悉,他們收到了某互聯網愛心籌款平臺的退款。四年前,他們幫助過一位女子。由于病情危重,該女子于醫(yī)院搶救一周后去世。四年后,當事人的女兒張女士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工作攢錢,將善款全部退還。
作為一個勵志樣本,出身農家的張女士通過努力和拼搏成為頂尖名校研究生,打破了“出身越差,上的學校越差,將來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未來可期。
當張女士母親身患重病之時,她尚在求學階段,農村家庭又缺乏財富積累,依靠以家庭為核心的熟人圈子難以承受高昂的醫(yī)療費用,不得不尋求好心人的幫助和社會支持。
猶如一根“希望的稻草”,網絡眾籌搭建了一個社會救濟平臺,讓好心人發(fā)出的光與熱,能夠照亮和溫暖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微光成炬、聚沙成塔,當愛與善的力量匯聚,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當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中“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和現代話語體系中的共同體意識相遇,讓張女士一家在短時間內募捐到了十多萬元善款。
“畢業(yè)后退還所有善款”之所以難能可貴,既在于張女士的道德自覺和文明自律,也在于她的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善款明明切實用于給母親求醫(yī)問藥,張女士沒有退還所有善款的法定義務,“畢業(yè)后退還所有善款”彰顯出的樸素道德觀和成熟價值觀,既讓人感動,也給人以前行的動力。
進入職場不久的年輕人,還處于起步和爬坡階段,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盡管如此,張女士依然將“畢業(yè)后退還所有善款”擺在價值排序的優(yōu)先位置。對她而言,“畢業(yè)后退還所有善款”不僅是一種對善意的回饋,也是一種“自我救贖”;不愿意對他人有所虧欠的張女士,將回饋他人當成一種理所當然——與白紙黑字的契約化債務不同,網絡眾籌的善款并不要求償還;一個對自己嚴格要求、有較高層次精神追求的人,有一種強烈的自我約束機制。
“畢業(yè)后退還所有善款”不僅體現了一位年輕人對母親的眷念,也讓我們見識了她的契約意識與誠信精神。出人意料的“畢業(yè)后退還所有善款”,讓捐款人深受觸動。如果說熱心人雪中送炭曾經給張女士一家?guī)砀袆雍蜏嘏脑?,“畢業(yè)后退還所有善款”也同樣帶給捐款人以感動和溫暖;這樣的“雙向奔赴”,讓善意在流淌和傳遞中實現了閉環(huán)。
作為一種社會運行的潤滑劑和黏合劑,與人為善有助于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一個充滿愛的社會,既需要激發(fā)更多人的善行,也需要珍惜公眾的善心。善待每一顆愛心,珍視每一份信任,就是對善良的人們最好的尊重和回應,也是對那些投機取巧的“精致利己主義者”的有力回擊。
【原載《羊城晚報》】
插圖 / 信任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