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有
《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不復雜:若干年前,有個老者想帶領家人將困擾他家出行的兩座山搬走,從河北保定走濟源,再經(jīng)南陽就可以直接到天府之國四川。
想一想,一位年屆九十的老者要從我國的北部到大西南,打開一條通道,別說是《列子》成書的年代,連統(tǒng)一中國的秦始皇都不敢有這樣的妄想。
所以當時愚公一提出來,愚公的妻子首先提出質疑:“你這么大歲數(shù),連個小土丘都平整不了,咋搬走那兩座大山(那兩座大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又放在哪里?”然后是和他年齡差不多大的鄰居智叟也給他潑冷水。
文學故事是講究大團圓的,團圓了皆大歡喜。《愚公移山》的故事也不例外。受愚公一家人精神的感動(帝感其誠),天帝派手下幫助愚公一家實現(xiàn)了這一心愿。
寓言畢竟是寓言,不是歷史,也不是故事,后人要學習的、受感動的也僅僅是其精神。如果將其當真,像愚公那樣為了那個搬山的目標非得“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最后就不是故事,而是事故了。
寓言畢竟也是有所指的。在這個寓言里,作為一家之長,愚公不愚。如果站在管理學的角度衡量,豈止不愚,愚公簡直就是我國最早的能夠熟練掌握成功學和管理學理論的一位好領導。
首先,愚公在自己任上確立一個自己無法實現(xiàn)必須依靠外部力量才有可能達到的目標。這樣的目標,在提出之初可以彰顯自己的遠見卓識,有著與他人不一樣的思維和雄心;在實施的過程中可以凝聚社會的力量,展現(xiàn)自己的領導能力,進一步確立自己的權威;成功之后可以使自己青史留名。
其次,設立宏偉目標后,受這種精神鼓舞,別說是家人,即便是鄰居,原來有過節(jié)的鄰居也會受輿論的裹挾,自覺不自覺地成為宏偉目標的實踐者,加入愚公搬山的行動中。如果誰沒有行動,或者沒有任何表示,那他就是鐵石心腸,就是沒有人情味,就該受到眾人唾棄。
更重要的,作為一項大工程,可以獲得風險投資、公益救濟等意料之外的相助。愚公的搬山工程就獲得了類似的相助:天帝被愚公及其家人精神所感動,派人幫他們把問題給解決了。
同樣是要干一件大事,開天辟地的盤古自不必說,他定下的事只有他自己干,因為那時候這世界上除了他沒有第二個人,他找不來別的幫手。
至于補天的女媧、填海的精衛(wèi)、射日的后羿、逐日的夸父,雖說干的都是大事,最后歷經(jīng)千辛萬苦也實現(xiàn)了愿望,但都是單槍匹馬,不知道利用外部的力量,不知道制造聲勢獲得社會的支援。
與他們相比,愚公更是一位出色的領導。
【原載《人生與伴侶》】
題圖 / 公益救濟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