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琪
(安徽省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局326地質(zhì)隊,安徽 安慶 246000)
某廠區(qū)主干道東側(cè)地塊疑似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為服務后期土壤健康風險評估和污染土壤修復,必須進行污染場地修復前的土壤污染調(diào)查,確定場地土壤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濃度水平、各污染物的分布區(qū)域及范圍。本文采用高密度電阻率法對大面積疑似污染區(qū)域進行探測,了解場地土壤污染的電性特征與深度變化趨勢,從而達到確定污染深度與污染區(qū)域的目的。
由于組成地殼的不同巖層介質(zhì)往往在密度、彈性、導電性、磁性、放射性以及導熱性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將引起相應的地球物理場的局部變化,通過觀測這些物理場的分布和變化特征,就可以達到推斷目標體分布情況的目的[1]。
有機物污染物難溶于水,同時密度比水大,因此被稱為重質(zhì)非水相液體(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DNAPLs)[2]。DNAPLs進入含水層以后一般不能與水混合,而是以液相、氣相的形態(tài)賦存在土壤、地下水中[3]。由于水和多孔含水介質(zhì)是良導體,表現(xiàn)為低阻電性特征,而有機污染物導電性遠不及水,有機物在介質(zhì)孔隙內(nèi)替代一部分水后,其整個地電特性也就發(fā)生了變化,因此具備了開展地球物理探測的前提,可以通過探測電性差異達到區(qū)分污染區(qū)與未污染區(qū)的目的。
與傳統(tǒng)的電阻率法不同,高密度電法只需將全部電極布置在一定間隔的測點上,通過主機自動控制供電電極和接收電極的變化,使電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一樣使用多次覆蓋方式進行測量[1,4]。
地球物理探測效果易受外界噪聲干擾。如測線必須橫穿構(gòu)造,要盡量使測線橫穿構(gòu)造物的距離達到最短(垂直構(gòu)造物的長軸走向);如遇高壓線,則需垂直高壓線布設。
測線布設以能控制所探測的目標為宜,對特殊目標的探測,應根據(jù)其具體情況布置特殊測網(wǎng)(圖1)。
圖1 高密度電阻率測線布置圖
在實際勘查過程中,場地的污染物并非單一物質(zhì),生活污(廢)水、生產(chǎn)廢水及場地周邊污染物都有可能進入地下,導致地下水受到多種有機物及無機物的污染。
在進行場地DNAPLs污染調(diào)查時,由于DNAPLs導電能力差,通常會出現(xiàn)高阻異常。但如果各種污(廢)水及導電性高的物質(zhì)進入地下水,DNAPLs的高阻異常特征會被掩蓋,因此DNAPLs污染的地下水表現(xiàn)為低阻異常。
土壤受到DNAPLs污染時,DNAPLs在介質(zhì)孔隙內(nèi)替代一部分水后,其整個地電特性也發(fā)生了變化,通常會出現(xiàn)高阻異常。
在進行測區(qū)高密度電阻率測試前,應進行電阻率背景測量,以評估測區(qū)未受污染土壤的正常電阻率情況,并利用背景測值來解譯后續(xù)測量結(jié)果。
整個背景測線電阻率為9~31 Ω·m,大致呈現(xiàn)層狀分布特征,縱向上電阻率呈現(xiàn)“低—高—低”變化的電性分布規(guī)律。第一層深度0.5~5 m,電阻率值為9~13 Ω·m;第二層深度5~15 m,電阻率值為18~31 Ω·m;第三層深度為15 m以下。第一層為上層滯水及地下水,第二層及第三層為粉質(zhì)黏土層或黏土層(圖2)。該測區(qū)基巖面以上,未受污染區(qū)域的地下水及土壤電阻率為9~30 Ω·m。
圖2 高密度電阻率背景測線成果圖
高密度電法適用于探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情況,處理后的成果圖可以較好地反映地下環(huán)境特征。
L1測線長度為134 m,在水平位置0~80 m、深度1.5~7 m處,存在一電阻率值約為2 Ω·m的連續(xù)相對低阻異常區(qū);在水平位置92~130 m、深度1.5~12 m處,存在一電阻率值約為2 Ω·m的連續(xù)相對低阻異常區(qū);2處低阻區(qū)域大致呈現(xiàn)層狀分布。同時,在水平位置14~50 m、深度7~17.5 m,水平位置72~78 m、深度7~10 m及水平位置96~110 m、深度7~17.5 m存在3處電阻率值為50~150 Ω·m的不連續(xù)的相對高阻異常區(qū),3處異常邊界封閉,呈團狀分布(圖3)。結(jié)合現(xiàn)場資料及電阻率介質(zhì)特征推測,剖面地下水較淺,約1.5 m見地下水,局部1 m左右可見地下水,地下水底板埋深7 m左右。剖面在水平位置0~80 m、92~130 m處的相對低阻異常,推測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根據(jù)剖面在水平位置14~50 m、72~78 m、96~110 m的不連續(xù)異常高阻區(qū),推測可能為DNAPLs污染造成。該剖面地下水均受污染,土壤局部受到污染,最深污染深度可達17.5 m左右。
圖3 L1線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成果圖
L2、L3、L4為相互平行測線,并與L1、L5、L6平行,測線間隔8.5 m、測線長度為134 m。L2、L3、L4測線整體形態(tài)基本一致,3條測線剖面水平位置0~88 m、深度1.5~7 m均存在一電阻率值小于2 Ω·m的連續(xù)相對低阻異常區(qū);剖面在水平位置0~84 m、深度7~17.5 m、局部深度至21 m處均存電阻率值為50~300 Ω·m的連續(xù)的相對高阻異常區(qū)。3條測線在水平位置84~134 m,均存在部分團狀異常區(qū)塊(圖4)。剖面地下水較淺,約1.5 m見地下水,局部1.1 m左右可見地下水,地下水底板埋深7 m左右。剖面在水平位置0~88 m的相對低阻異常,推測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剖面在水平位置0~84 m的連續(xù)異常高阻區(qū),推測可能為DNAPLs污染造成。3條測線在水平位置84~134 m存在的部分團狀異常區(qū)塊,推測該區(qū)域局部受到污染。測線主要污染在0~84 m處,污染深度范圍為0~17.5 m,局部最深污染可達21 m左右,同時在測線84~136 m處,地下水基本受到污染,土壤局部受輕污染。
圖4 L2線(a)、L3線(b)、L4線(c)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成果圖
L5測線長度為134 m,剖面在水平位置0~88 m、深度1.3~7 m存在一電阻率值約為2 Ω·m的連續(xù)相對低阻異常區(qū);剖面在水平位置105~108 m,存在一電阻率值約為2 Ω·m、深度由地表向下擴展的低阻異常。同時,剖面在水平位置0~46 m、深度7~17.5 m,水平位置72~80 m、深度8~11 m及水平位置96~102 m、深度7~11 m存在3處電阻率值為50~3 000 Ω·m的不連續(xù)的相對高阻異常區(qū),3處異常邊界封閉,呈團狀分布(圖5)。剖面地下水較淺,平均約1.3 m見地下水,局部1 m左右可見地下水,地下水底板埋深7 m左右。剖面在水平位置0~88 m處的相對低阻異常,推測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剖面在水平位置105~108 m的低阻異常,可能為測線邊上廢水坑影響,同時該異常與L4線水平位置106~108 m處的異常形態(tài)基本一致,也為廢水坑影響。從整體上看,該剖面地下水均受污染,土壤在水平位置84 m后,受到較輕微污染,最深污染深度可達17.5 m左右。
圖5 L5線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成果圖
L6測線長度為122 m,剖面在水平位置0~108 m、深度1.3~6 m存在一電阻率值約為2 Ω·m的連續(xù)相對低阻異常區(qū);剖面在水平位置28~44 m、68~92 m,深度從約9 m向下延伸,存在2處電阻率值小于4 Ω·m的相對低阻異常區(qū);同時,剖面在水平位置53~58 m(深度7~12 m)、水平位置98~103 m(深度7~11 m),存在2處電阻率值為50~150 Ω·m的相對高阻異常區(qū),2處異常邊界封閉,呈團狀分布(圖6)。剖面地下水較淺,約1.3 m見地下水,局部1 m左右可見地下水,地下水底板埋深約6 m左右。剖面在水平位置0~108 m處的相對低阻異常,推測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剖面在水平位置28~44 m、68~92 m的低阻異常區(qū),推測可能為地下水向下滲漏所致,或曾被開挖掩埋所致。剖面在水平位置53~58 m和98~103 m的高阻異常區(qū)推測可能為DNAPLs污染造成。該剖面地下水均受污染,土壤局部受較輕微污染。
圖6 L6線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成果圖
L7與L8線為兩條相交測線,交點位置為L7的32 m處(L8的37 m處),L7長度為48 m,L8長度為60 m(圖7)。L7與L8整體電阻率不高,基本為1~65 Ω·m,L8在水平位置8~16 m處,經(jīng)現(xiàn)場勘測為建筑基底廢料垃圾影響所致。剖面揭示地下水較淺,約1.5 m見地下水,局部1.2 m左右可見地下水,地下水底板埋深約5 m左右,局部6~7 m,地下水層電阻率相對較低,小于4 Ω·m,由上述推測地下水受到污染。2條剖面未見明顯高阻異常,只在局部可見電阻率約為65 Ω·m的小區(qū)域;在L7水平位置32 m與L8水平位置37 m處,同時出現(xiàn)一極低阻異常特征,異常向下延伸,未封閉,地表未見明顯干擾物,推測為地下暗溝或填坑造成。該剖面地下水均受污染,土壤局部受較輕微污染,呈團狀分布,局部深度至7~8 m。
圖7 L7與L8線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成果圖
為更直觀地反映測區(qū)污染分布狀態(tài),將測區(qū)所有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結(jié)果組成切片圖(圖8)。測區(qū)整體地下水位較淺,平均深度約1.7 m,局部地區(qū)1.3 m左右見水,地下水底板埋深7 m左右,均呈現(xiàn)極低阻特性,推測地下水均受嚴重污染,尤其在水平位置0~86 m呈現(xiàn)小于2 Ω·m超低阻特性,推測該處地下水污染更為嚴重,而水平位置86~134 m地下水污染相對輕微。
圖8 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結(jié)果切片圖
L1—L5線在水平位置0~86 m處,平均深度7~17.5 m,局部最深21 m左右,均出現(xiàn)連續(xù)的相對高阻異常區(qū),推測可能為DNAPLs污染造成,且為主要的污染匯集處。在水平位置86~134 m,只出現(xiàn)局部相對高阻異常,異常值不高,推測可能為DNAPLs輕微污染造成。
整個測區(qū)污染可分為2個部分,主要污染區(qū)域為水平位置0~86 m,土壤及地下水均受嚴重污染,平均污染深度0~17.5 m,局部污染深度至21 m,且污染整體成片狀分布;水平位置86~134 m范圍內(nèi)受局部輕微污染。
(1)通過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表明,測區(qū)整體地下水位平均深度約1.7 m,局部地區(qū)為1.3 m左右,地下水底板埋深約7 m。地下水呈現(xiàn)極低阻特性,均受嚴重污染。
(2)測區(qū)污染分為2個部分,其中主要污染區(qū)域為水平位置0~86 m,土壤及地下水均受嚴重污染,平均污染深度0~17.5 m,局部污染深度至21 m,且污染整體成片狀分布;水平位置86~134 m受局部較輕微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