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君
摘 要:對于宋畫《牡丹圖》而言,宋代折枝花鳥畫之貴氣營造,無出其右者。此作的題材、花形、花色、造型、畫材、技法等,每一個細節(jié)都相互匹配,方寸之間極盡富貴之能事。此作在宋畫臨摹教學中常被作為范畫,由于印刷效果的原因,極少有人關注到它的畫材成分,對宋畫《牡丹圖》進行分析,有助于人們重新審視這一宋代繪畫瑰寶。
關鍵詞:宋代花鳥畫;宋畫《牡丹圖》;富貴;金色
宋畫《牡丹圖》縱24.8cm,橫22cm,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深色三頭牡丹一枝,姿態(tài)端莊、雍容富貴,畫面右上角鈐鑒藏印“黔寧王子子孫孫永保之”。
一、百花之王,題材富貴
牡丹原產(chǎn)于我國長江與黃河流域之間,《詩經(jīng)》中首次記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了其藥用價值,牡丹在繪畫作品中的表現(xiàn)始于北齊楊子華?,F(xiàn)存絹本繪畫作品中,表現(xiàn)有牡丹物象最早的作品是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最早以牡丹為主要物象的花鳥畫作品,是北京海淀八里莊唐代王公淑墓北壁花鳥屏風。
雖然牡丹在文藝作品中記載較早,但當時并不為人所重視。據(jù)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記載,牡丹最早“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自唐則天以后,洛陽牡丹始盛”。牡丹最初的富貴意蘊,源自武則天的推崇,唐代的牡丹不僅品第尊貴追捧者眾,價格也非比尋常。李肇《唐國史補》記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zhí)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shù)萬者?!绷鴾啞赌档ぁ穼懙溃骸敖鼇頍o奈牡丹何,數(shù)十千錢買一棵。”牡丹因其花色香艷在唐代被賦予很高的品第,有雍容富貴國色天香的美譽,被推舉至“花王”的地位,文人墨客紛紛歌詠。劉禹錫《賞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崩畎椎摹霸葡胍律鸦ㄏ肴?,春風拂檻露華濃”都是詠贊牡丹的千古絕唱。
據(jù)洪樹華統(tǒng)計,現(xiàn)存唐代歌詠牡丹的詩詞248首,宋代歌詠牡丹的詩詞則大增,單就詩詞題名約400首,涉及詩詞家10余人,若以“牡丹”“姚黃”“魏紫”等關鍵詞搜索,宋代歌詠牡丹的詩詞遠遠超過400首,而其中姚黃、魏紫(魏花)出現(xiàn)在宋代詩詞中的頻率較高[1]。據(jù)王宗堂《牡丹譜》考證,宋代關于牡丹的譜錄和品評著作多達20部。在張翊撰寫的《花經(jīng)》中,牡丹已經(jīng)高居一品九命。
二、花色名貴,形態(tài)罕見
牡丹的名貴,受多重因素影響,但總體而言,紫、紅色牡丹更受青睞。裴潾《白牡丹》中寫到:“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先開紫牡丹?!眮睐]《賣花謠》寫到:“紫艷紅苞價不同,匝街羅列起香風?!卑拙右咨踔猎凇顿I花》中提及,一叢深色的牡丹,可頂十戶中等收入人家一年的稅賦。因為紫、紅與當時官服的色彩密切關聯(lián),據(jù)《通典》記載,唐代官服顏色為: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紫與紅都是高級官員的服色,更具有富貴吉祥的寓意。因此,白居易《白牡丹》寫到:“君看入時者,紫艷與紅英?!边@種富貴寓意和色彩偏好在宋代也得到延續(xù),牡丹花在宋代依然為貴重的花,價格很高,北宋最高為每枝5貫,南宋最高為每枝30貫,不過考慮到南宋物價的上漲率,5貫在北宋后期能買2畝上好土地,上好米16斗多,而30貫在南宋后期只能買0.375畝上好土地,不到9斗上好米,所以南宋牡丹花的實際價格不比北宋高[2]。
雖然牡丹在北宋獲得極大發(fā)展,新品層出不窮,但宋畫《牡丹圖》中表現(xiàn)的三頭牡丹仍是罕見。在牡丹枝或芽的分化期,受光照、溫度等單一或多重因素影響,偶爾會產(chǎn)生“枝變”或“芽變”的基因突變現(xiàn)象。這種突變會產(chǎn)生雙頭或三頭花,二者本質上并無區(qū)別。雙頭牡丹一般是指“芽變”產(chǎn)生的并蒂牡丹,有多種稱呼,如“雙頭牡丹”“并蒂牡丹”“合歡牡丹”等,雙頭牡丹的記載最早見于《異人錄》,唐高宗“后苑宴群臣,賞雙頭牡丹。上官昭容一聯(lián)絕麗,所謂‘勢如聯(lián)璧友,心似臭蘭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記載:“長安興善寺素師院牡丹,色絕嘉。元和末,一枝花合歡?!彪p頭牡丹遺傳性狀不穩(wěn)定,當年開雙頭后第二年會恢復如初,加之任何品種都可能變異出雙頭,所以一般不會作新的品種命名。
在牡丹的培育史中,唯一遺傳性狀穩(wěn)定并有品名的并蒂牡丹,是周師厚《洛陽花木記·牡丹記》中所載“雙頭紅,雙頭紫,皆千葉花也。二花皆并蒂而生,如鞍子而不相連屬者也。唯應天院神御花圃中有之。不有多葉者,蓋地勢有肥瘠,故有多葉之變耳。培壅得地力有簇五者。然開頭愈多,則花愈小矣?!睆摹拔☉煸荷裼ㄆ灾杏兄边@條來看,“雙頭紅”“雙頭紫”二者應是同一母本,因土地酸堿度或肥力不同,能夠開紅或紫花,養(yǎng)護得當甚至可開五組雙頭花。陸游在《天彭牡丹譜》中的記載也可為證:“雙頭紅者并蒂駢萼,色尤鮮明,出于花戶宋氏。始秘不傳,有謝主薄者,始得其種,今花戶往往有之。然養(yǎng)之得地,則歲歲皆雙,不爾則間年矣,此花之絕異者也。”表明這是一遺傳性狀相對穩(wěn)定的名貴品種,可以呈現(xiàn)周期性的并蒂現(xiàn)象,但這一種源現(xiàn)已佚失,無法得見神貌。
雙頭牡丹已然稀有,在牡丹發(fā)展史中,三頭牡丹有據(jù)可考者僅有四次,其中古代的相關記載有兩次,一次是北宋強至的詩《題姚氏三頭牡丹》:“姚黃容易洛陽觀,吾土姚花洗眼看。一抹胭脂勻作艷,千窠蜀錦合成團。春風應笑香心亂,曉日那傷片影單。好為太平圖絕瑞,卻愁難下彩毫端?!绷硪淮问潜狙芯康膶ο笏萎嫛赌档D》?,F(xiàn)代也有兩次三頭牡丹的記載,由于攝影技術帶來的便利,使得相關記載更為有圖可據(jù)。其一為“烏金耀輝”的變異,有照片為證,但無法查得照片拍攝時間和地點等相關信息;另一次記載為2015年4月20日前后,在山東菏澤“古今牡丹園”,一株已有16年株齡的“春紅嬌艷”品種產(chǎn)生三蒂變異,“大眾網(wǎng)”等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相關報道,此次變異的花頭一大兩小,花枝明顯較其他單頭花更為粗壯,花朵的開放時間也更晚。
三、形神兼?zhèn)洌藨B(tài)端莊
宋代宮廷繪畫品評有著相對明確的標準,即“形神兼?zhèn)洹??!端问贰みx舉志》對宋代畫學選拔考試的記載為:“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tài)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自然”的品評標準出自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拓寫》,是張氏“五等”中的最高標準,其設定的繪畫品評標準由高到低順序為“自然、神、妙、精、謹細”。從宋代繪畫表現(xiàn)出的總體風貌來看,宋畫品評基本上是以張彥遠的標準為理論參照。0B82B114-CDD7-455F-8F68-B292DDB8644B
“格物致知”可以形容宋代繪畫的形體表現(xiàn),宋畫《牡丹圖》中,花頭、外瓣、花柄與葉軸都具有現(xiàn)實物象的合理性。在花頭處理上,兩頭或三頭牡丹生長過程中,由于營養(yǎng)分配問題,難以開成同樣大小,畫面中的花頭為兩大一小。在外瓣處理上,此作中的牡丹為薔薇花型,外瓣樣態(tài)偏革質,中間花頭較兩邊小,在綻放過程中,三朵花頭的基部相互擠壓,革質外瓣會呈現(xiàn)空間上的避讓關系。左右花頭靠近花柄的外瓣,基部擠壓與緣部舒展而造成的扭曲狀態(tài),極具視覺真實性。在花柄處理上,兩頭或三頭牡丹的花柄由芽變期間進行分蘗,生長期長。芽變產(chǎn)生的多頭花,每個花頭在對應的花柄上都擁有或顯或隱但相對獨立的營養(yǎng)傳送系統(tǒng),此作擁有粗壯且三合一樣態(tài)的花柄,頂生小葉只有一片,表明這不是三朵獨立花頭的后期拼合,而是一柄三頭花。在葉軸處理上,繪畫的完整性通常以幅面外輪廓進行界定,此作右方葉軸直接沖出畫面,牡丹葉為二回三出復葉結構,以葉軸長度判斷,在右方畫幅邊緣應出現(xiàn)葉柄及葉片基部,依實踐經(jīng)驗而言,畫面出現(xiàn)此種情況的原因有三點:畫幅由大裁小,寫生底稿比例把握問題,預留了裁切部分。第三點是最常見的畫面邊緣出現(xiàn)疏漏的原因。
宋代折枝花卉有相對固定的出枝與構圖程式,對于枝干粗壯的木本花卉,主要采用“對角式構圖”和“V字形構圖”,以構圖變化來應對木本花卉姿態(tài)上的變化,在正側掩映中營造花朵的窈窕嬌媚形象。宋畫《牡丹圖》則以端莊優(yōu)雅的直立式出枝構圖方式,將三蒂花頭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本作品毫無欲迎還羞的扭捏之態(tài),端莊大方、富貴典雅,將牡丹花王的雍容華貴展露無遺,以細節(jié)的繁復奢華與精致考究,塑造威儀棣棣的形象。
宋畫《牡丹圖》細節(jié)上的精致考究體現(xiàn)在多方面。本作品“形神兼?zhèn)洹保谖锵蟮膭討B(tài)上,雖是直立式出枝構圖,但花柄的弧形扭轉,又使物象具有豐神綽約的動態(tài)美。在物象的體態(tài)上,三頭牡丹物象明確,骨體氣韻大方得體,雍容華貴。在物象的特征上,畫面中牡丹的復瓣薔薇形態(tài)刻畫準確,革質外瓣的包裹形態(tài)示意明晰,三蒂合一的粗壯花柄合乎常理,二回三出復葉結構準確生動,盡管缺少對枝干與蓇葖等特征的描繪,但仍可判斷是類似“烏金耀輝”的墨色牡丹變異品種。在物象的設色上,由于宋代繪畫材料的限制,色彩選擇相對有限,以宋畫的設色程式,大紅色會在紅色渲染后以朱砂罩染,如《雪霽山茶圖》;紫紅色會用淡胭脂渲染,如《紫薇圖》等。同類物象之間的色彩區(qū)別主要在色彩純度與明度上,色相區(qū)別較小,《花籃圖》與《夏卉駢芳圖》可以為證。本作品中的胭脂色極為濃重,以墨和胭脂染成,且明顯不同于常見色相程式,參考上海博物館所藏《蜀葵圖》的柱頭與花瓣基部用色,此處指向應為深紅的墨色牡丹品種。在方寸大小的畫幅中,大小花萼采用不少于四種石綠進行色彩上的微妙區(qū)分,這在宋畫折枝小品中極為少見。在物象經(jīng)營上,本作品一花二葉,三條線在粗細、曲直、聚散、顯隱等方面相互輔助,花朵左出而右顧,一仰兩側,由于花柄的扭轉,物象視覺中心點在正面花朵的偏左方位,自然合理地對三朵花頭進行了疏密排布,花頭也由此分布出面積不同的深淺色塊,增強了色彩布置的豐富性與趣味性。左側花頭呈現(xiàn)圓形,而花柄為方形,右側花頭呈方形而花柄為圓形?;ㄈ锶缣鴦拥囊舴?,大小花萼的曲直長短則布置得富有韻律,生動而活躍,在符合物理特征的基礎上,又體現(xiàn)了作者表現(xiàn)審美趣味的高超手段,慘淡經(jīng)營卻具備自然之美。
四、用材考究,技法精湛
《牡丹圖》的精致考究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極盡雍容華貴之能事。此作與其他宋代折枝花鳥畫的最大不同,體現(xiàn)在對“金”的使用上。
在宋代花鳥畫臨摹教學活動中,宋畫《牡丹圖》被選為范本的頻率很高,對于花瓣,臨摹中基本上都是采用先染胭脂,后用白粉提染的辦法,但事實上,這幅畫在印刷品中顯現(xiàn)為白色的部分,實乃泥金。在拍照掃描過程中,黃金光澤的反射造成色差,視覺上的謬誤由此而來,當今《牡丹圖》印刷品中顯現(xiàn)為白色的部分,皆是金色的反光,且花瓣邊緣有用黃金進行勒線。
我國對泥金的制造和使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繪畫中的使用實例,最早見于戰(zhàn)國帛畫《人物馭龍圖》。金不同于一般的色彩:“在文化內涵上,由于黃金永恒不變的穩(wěn)定性,一方面符合了帝王、貴族們強化秩序、永固皇權的夢想,如清代乾隆年間的金甌永固杯,就是寓意大清政權永固;另一方面,黃金作為財富與權力的象征,金黃色則被帝王、貴族們視為高貴的色彩,成為王公貴族們的專屬用色,平民不得使用。”[3]以筆者所知所見,在現(xiàn)存諸多宋代繪畫作品中,大范圍使用黃金渲染的,僅有王詵《漁村小雪圖》與此幅《牡丹圖》。金色的這種富貴與權力的寓意,強化了《牡丹圖》的“牡丹”“三頭牡丹”“墨色三頭牡丹”這層層遞進的王權富貴意味。
胭脂,最早主要采用西北地區(qū)焉支山的紅藍花,由張騫從西域引入,名燕脂,顏色較淺。宋畫《牡丹圖》所用并非紅藍花燕脂,而是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的“南海之蟻礦(紫礦也。造粉燕脂吳綠,謂之赤膠也)”。李時珍對此做了詳細的考證,綜合《唐本草》《廣州記》《酉陽雜俎》以及《交州地志》,確認紫礦、騏竭、赤膠、紫梗是同一物,為現(xiàn)今的“紫膠”,它是雌性紫膠蟲分泌的膠質殼。紫膠蟲在榕樹、龍眼樹、荔枝樹、釋迦樹的枝條上都可寄生,據(jù)臺灣學者曾啟雄研究,紫膠“會因為寄生的樹種不同,而有若干不同的變化……染出的色彩是偏紫的紅色……紫膠蟲不像胭脂蟲染出的色感,彩度也沒有胭脂蟲那樣鮮艷濃郁,帶點沉濁的感覺?!盵4]這種“沉濁”感加上金色的使用,使得《牡丹圖》原作呈現(xiàn)絲絨般的厚重效果。
在設色技巧上,本作品也體現(xiàn)著與題材和畫材匹配的講究。在中間的花頭上,對于花瓣的正面,作者采用“低染法”,在花瓣的反面,則采用“高染法”。左右花頭則又通過繪畫技巧達成各自的審美趣味,左方花頭的革質外瓣,作者染色技巧運用較為復雜多變,使花瓣呈現(xiàn)凹凸不平的視感,而右方花頭則從造型到設色都極為簡練,借以反襯中間花頭花瓣造型與設色的繁復多變。
《牡丹圖》雖只有方寸之大,但從題材、花形、花色、造型、畫材、技法等各個方面,作畫者都極盡畫面效果營造之能事,每一個細節(jié)都相互匹配,共同映襯著墨色三頭牡丹國色天香的尊貴。
參考文獻:
[1]洪樹華.宋代詩詞中的牡丹情結及其文化解讀[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5(1):33-39.
[2]魏華仙.宋代花卉的商品性消費[J].農(nóng)業(yè)考古,2006(1):209-215,247.
[3]張能銳.金在傳統(tǒng)青綠山水畫中的運用和表現(xiàn)[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4]曾啟雄.絕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157.
作者單位:
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0B82B114-CDD7-455F-8F68-B292DDB864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