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喜歡文物、愛好文物,并“認養(yǎng)”了文物。他們將文物“認養(yǎng)”后,不僅要全方位挖掘文物的故事,還要將這些故事梳理好講給其他人聽,日常還要對文物進行巡查……去年12月,重慶市“文物認養(yǎng)”志愿服務項目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yōu)秀組織獎。
他們究竟是怎樣一群人,在“認養(yǎng)”文物的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
文物背后的代言人
34歲的萬思源是司法行政系統(tǒng)的一名工作人員,此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文物認養(yǎng)”保護志愿者。說起自己為什么要在繁忙的本職工作之余主動“認養(yǎng)”文物?他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因此對重慶的一磚一瓦都有特別的情感,并且希望知道這一磚一瓦背后隱藏的故事。
因此,2017年,萬思源主動申請成為了一名文物保護志愿者。2018年,“文物認養(yǎng)”志愿服務項目啟動,萬思源主動“認養(yǎng)”了三處文物,分別是順昌鐵廠煙囪、黃位賢烈士紀念碑和通用機器廠電影院。
“當時‘認養(yǎng)’這三處文物,是因為這三處文物離家近,方便平時巡查,且三件文物之間在歷史上還相互關聯(lián)。”萬思源說,“認養(yǎng)”這些文物后,他便開始通過網(wǎng)絡、圖書館查詢資料、史料等,全方位了解自己“認養(yǎng)”的文物。
梳理完并熟記了“認養(yǎng)”文物的情況后,萬思源會將這些文物的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并通過在網(wǎng)絡社交平臺發(fā)表相關文章,讓更多人來聽這些文物“講”故事,自己則成為了這些文物的代言人。
除了幫文物講好自己的故事、保護好“認養(yǎng)”的文物外,他還會留心發(fā)現(xiàn)身邊的文物,以及發(fā)現(xiàn)保護不當或被意外破壞的文物等。他甚至還加入了渝中區(qū)專業(yè)巡查隊,針對國家級、市級文物進行定期巡查。
在巡查過程中,萬思源印象較深刻的,是2020年底發(fā)生的一件事?!拔以谘膊橹邪l(fā)現(xiàn),一座墓,墓碑上字跡已嚴重風化,周圍全是菜地和建筑工地,而文物安全責任公示牌則只是隨意釘在一旁的樹上?!比f思源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墓地主人和辛亥革命有關,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不應任其破敗不堪。對此,萬思源針對此情況寫入了巡查報告,很快相關部門派了專門工作人員到現(xiàn)場查看情況,并對此情況進行了整改?,F(xiàn)在,廖淡如墓地周邊的情況已經(jīng)得到極大改善。不僅如此,轄區(qū)還在積極準備將廖淡如墓地申報為市級文物。
“重慶是一座有獨特歷史的文化城市,我希望利用業(yè)余時間來了解重慶,保護、發(fā)現(xiàn)重慶的文物,并讓這些文物講出自己的故事,讓這些故事傳承重慶的文化,并留住大家的鄉(xiāng)愁?!比f思源說。
他們“挽救”了一座古橋
另一名文物“認養(yǎng)”保護志愿者是50歲的劉朝勝,家住渝北區(qū),是國企職員。他“認養(yǎng)”的文物分別是仁睦灘萬壽橋、龍溪節(jié)孝坊等。說起自己“認養(yǎng)”的文物,劉朝勝覺得他和這些文物淵源頗深。
例如,他“認養(yǎng)”的龍溪節(jié)孝坊,牌坊原址在新牌坊立交旁,牌坊前面還有一座人和節(jié)孝坊。后因周邊開發(fā),龍溪節(jié)孝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遷到渝北西路?!坝浀萌昵?,我從這座牌坊前路過,瞬間就被上面精湛的雕刻吸引了,沒想到這座牌坊有朝一日會成為我巡查保護的對象?!眲⒊瘎僬f,一座牌坊,不僅見證了一座城市的發(fā)展,似乎也見證了一代人的成長。
“認養(yǎng)”文物后,劉朝勝每月都會認真巡查,文物有任何風吹草動的問題,他都會向相關部門反映,并協(xié)助相關部門解決。
除了照顧好自己“認養(yǎng)”的文物,劉朝勝還將保護文物的意識貫徹到了平時的一言一行中。
去年12月,他外出游玩,卻意外發(fā)現(xiàn)茨竹鎮(zhèn)清代古橋回龍橋,在某燃氣公司的管道安裝過程中被施工方在橋墩上開槽安裝管道,對古橋造成了部分損壞。劉朝勝立即對損壞部分進行了拍照取證,第一時間發(fā)回文保志愿者服務總隊。隨后,通過與文物保護相關部門反饋、溝通,最終督促施工方拆除了管道,并對損壞部分進行了修復,相關責任方也得到了處理。
300多志愿者參與“認養(yǎng)”
據(jù)重慶市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總隊總干事吳元兵介紹,“文物認養(yǎng)”志愿服務項目自2018年啟動以來,共招募了1350余名志愿者,其中300多名志愿者參與到了“認養(yǎng)”和日常巡護工作中。
志愿者需對其“認養(yǎng)”的文物每月至少巡查一次,且需提交巡查表,說明巡查情況以及文物的保護情況等。此外,志愿者們“認養(yǎng)”的文物有100處,涵蓋了渝中區(qū)、沙坪壩區(qū)等10個區(qū)(縣)。每名志愿者至少“認養(yǎng)”兩處文物,而一處文物最多五個人“認養(yǎng)”。這樣一來,每個文物都將會在交叉巡護中得到更好地保護。
去年底,“文物認養(yǎng)”志愿服務項目憑借其重要意義和取得的相關成績,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yōu)秀組織獎。
“今年,我們將在以前取得的成績上,進一步發(fā)展壯大該項目?!眳窃硎荆麄儗汛笪奈铩罢J養(yǎng)”保護志愿者隊伍,且將細分工作,針對沒有時間參加日常巡護的志愿者,將會安排其他任務?!巴瑫r,我們將開展重慶歷史文物梳理工作,以及組織成渝兩地古建筑攝影展?!?/p>
吳元兵透露,為了讓志愿者更好開展文保工作,近期他們已上線一款小程序軟件。志愿者注冊后,可利用小程序的“隨手拍”等功能,將日常游玩或巡護時發(fā)現(xiàn)的文物進行上傳?!斑@樣,就能將越來越多的文物納入到數(shù)據(jù)庫中,最后形成一個大數(shù)據(jù),讓各種文物的保護現(xiàn)狀一目了然?!?/p>
(據(jù)人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