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
目前,兒童“心理孤獨”現象已引起社會的關注?!靶睦砉陋殹?,即心理世界封閉,這些兒童在生活上有親人的照顧,物質生活有保障,但他們的父母及親人卻忽視或沒有能力與他們進行心理上的溝通。由于在家庭里親子心理交流的缺失,導致他們在走出家門后也不具備與同學及其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他們的內心世界經常處于封閉狀態(tài)。這類兒童雖然不多,但在鄉(xiāng)村學校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一、鄉(xiāng)村兒童“心理孤獨”現象的產生
鄉(xiāng)村學校兒童“心理孤獨”現象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學生自身及社會因素等幾個方面。
(一)家庭層面
在鄉(xiāng)村,由于中青年外出務工較多,年輕人結婚生子較早,很多家庭不能像城市家庭那樣有太多親子相伴的時間。每天都能見到爸爸媽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鄉(xiāng)村兒童并不多。以下幾種類型的家庭,極易導致兒童“心理孤獨”,甚至成為心理上的孤兒。
1.早婚不會教養(yǎng)孩子
在鄉(xiāng)村,不到20歲就結婚生子的現象并不少見。由于他們在自己身心發(fā)育不夠成熟的年輕時期,就稀里糊涂地結婚生子,當他們真正有了家庭、當了父母后,有些人因缺少應對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依舊依賴父母;在子女撫養(yǎng)上,他們只生不養(yǎng)。他們的父母要承擔至少三代人的生活負擔,顧不上對孫輩的心理照顧,因此這些孩子極易出現“心理孤獨”。
2.婚姻破裂對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創(chuàng)傷
當下,年輕人離婚率不斷升高。當父母婚姻破裂后,這些孩子要么生活在單親家庭,要么與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共同生活,有的會隨父母再婚生活在后組合的家庭,還有的成為沒人愿意撫養(yǎng)的孩子,甚至成為父母爭斗的籌碼。無論孩子面臨哪一種情形,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都極易出現“心理孤獨”的狀態(tài)。
3.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
少數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有的孩子幾年見不到父母。雖然他們有祖父母及近親屬的監(jiān)護,不缺物質保障及生活照料,并且能經常與父母電話或視頻交流,但在心理發(fā)育的最重要階段,因缺乏父母的陪伴,無論隔空交流多么便利,他們的心理世界都是空虛的。長期的心理空虛,極易出現“心理孤獨”現象。
4.文化層次較低不會教育孩子
有些鄉(xiāng)村兒童不缺父母的陪伴,但由于父母文化層次較低,認識不到親子陪伴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孩子只生不養(yǎng),沒有盡到教育職責,導致有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上有父母跟無父母差不多,處于“心理孤獨”狀態(tài)。還有些父母,很重視家庭教育,但文化層次較低,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孤獨”。
(二)社會層面
鄉(xiāng)村兒童“心理孤獨”現象的產生,與社會層面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太健全有很大關系。
1.面向鄉(xiāng)村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落后于城市
在城市,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心理咨詢室、心理指導教師較多,有心理困惑的學生很容易得到相關心理援助。但是,鄉(xiāng)村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及相關從業(yè)人員較少,只有發(fā)生自然災害或其他重大事件時,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才能臨時來到鄉(xiāng)村。面向鄉(xiāng)村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落后于城市,就導致部分遇到心理困惑卻找不到化解困惑的指導師的兒童,長期處在“心理孤獨”中。
2.“事實孤兒”中更容易出現“心理孤獨”現象
有些孩子的父母健在,但因疾病、吸毒、犯罪、離家出走等原因,他們無法履行父母的職責,致使這些孩子名義上有父母,但事實上跟孤兒沒什么差別?!笆聦嵐聝骸辈皇钦嬲墓聝?,他們雖然得不到父母的監(jiān)護與關愛,但也不能被他人收養(yǎng),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還不如真正的孤兒。長期的無人監(jiān)護,長期的孤獨無助,“事實孤兒”是“心理孤獨”的高發(fā)群體。
(三)學生個人層面
因鄉(xiāng)村兒童個人原因導致的“心理孤獨”現象,主要有以下3種情況。
1.由身體原因導致“心理孤獨”
鄉(xiāng)村是熟人社會,兒童的生活圈子較小。在較小的生活圈子里,少數少年兒童,由于先天性疾病、殘疾、相貌不佳等身體原因,導致他們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樣參加校內外活動,經常遭到熟人社會里他人的另眼相看,他們從懂事開始就處處感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長期的異樣感覺,導致他們很難融入集體,難以與他人正常相處。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一段時間后,他們的內心逐漸走向孤獨。
2.學業(yè)困難導致的自卑及“心理孤獨”
在社會教育資源及家庭教育資源等方面,鄉(xiāng)村兒童與城市兒童相比相對落后。當鄉(xiāng)村兒童在學業(yè)上遇到困難,且單獨依靠學校老師又很難解決時,由于課外學習資源相對薄弱,家庭教育的乏力,他們的學習難題難以得到解決。長期處于學習落后狀態(tài),必定產生自卑心理及“心理孤獨”。
3.由網癮導致的“心理孤獨”
調查顯示,鄉(xiāng)村少年兒童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遠遠大于城市兒童,有網癮的兒童遠遠多于城市。有網癮的孩子對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不感興趣,對正常的人際交往不感興趣,當他們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虛擬世界時,思想言行就與真實世界脫離。當他們沉浸在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時,他們看似在網絡世界玩得很痛快,但依然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在網絡中越沉迷,內心往往越來越孤獨。
二、防止與化解鄉(xiāng)村兒童“心理孤獨”的策略
“心理孤獨”的兒童數量并不多,但是,一個班級如果有一名學生表現出心理上的孤獨,并得不到及時的幫扶,后續(xù)可能會對班級及學校的管理與學習秩序造成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還會延伸到社會。因而,如何預防兒童出現“心理孤獨”現象,如何幫扶“心理孤獨”兒童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是必須思考的課題。
(一)對家庭情況特殊的孩子給予特別的關愛
家庭情況特殊的孩子是“心理孤獨”的高發(fā)群體。對有家庭變故的學生,如父母離異、重大疾病、犯罪、出走等,學校一定要給予特別的關愛:為他們安排生活指導教師,全方位關注他們的生活;在周末或節(jié)假日,安排相關教師將這些孩子帶回家,讓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暖;記住他們的生日,并在生日這一天搞一個小儀式,讓全班同學給他(她)送去生日的祝福;如果學生有住宿需要,學校應安排指定的宿管人員關愛他們的生活。2B99A91F-4743-4C7C-B7FC-1376C42F770B
(二)為“心理孤獨”兒童提供個人課程
人的心理一旦封閉,即使在外力的干預下,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將心結打開。因而,學校一旦發(fā)現有學生出現“心理孤獨”的狀態(tài),僅采取個別談話等方式就很難讓其從孤獨中走出來,應從課程體系上制定系統(tǒng)的化解對策。例如:在班級課程表之外,為其制訂一份個人課程表,讓該生在完成常規(guī)的班集體課程學習之外,接受量體裁衣的個人課程。個人課程主要包括:1.生活課,通過生活課提高學生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生活技能,彌補學生家庭生活教育的缺失;2.體藝課,通過體育及藝術類課程的學習,喚醒其沉睡的心理世界;3.志愿者服務,通過與社會公益組織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參加志愿服務的機會,喚起學生對社會及生活的心理感知;4.制定讀書計劃,通過閱讀,豐富學生的心理向度。
(三)加強前瞻性心理健康指導
學生心理上孤獨,大多是由心理問題導致。本著治標必須要先治本的原則,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下功夫。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補救式的,即: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后,相關心理咨詢及心理救助才介入。補救式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但若把心理健康教育端口前移,加強對學生前瞻性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有效防止兒童“心理孤獨”現象的產生。前瞻性心理健康教育具體包括:1.讓學生了解生活中不確定性災害的種類及對人的身心造成的危害;2.青少年容易產生哪些心理困惑;3.各種心理困惑的特點及對受害人的影響程度;4.如何通過個人學習及集體合作對各種心理困惑進行干預。通過前瞻性心理健康指導,能有效預防兒童出現“心理孤獨”。
(四)加強對家長家教能力的指導
“心理孤獨”兒童的父母,因多種原因無法跟他們進行情感溝通,無法為他們提供思想引領。要對“心理孤獨”兒童進行幫扶,首先要提高家長的家教能力,讓孩子在父母面前打開心結。提高家長的家教能力,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1.通過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的文化素養(yǎng),并對全校學生家長進行家教指導;2.通過教師與家長一對一交流,讓家長掌握與孩子問題相關的家教理論與方法;3.通過布置親子作業(yè),增加孩子與父母間交流合作的機會;4.通過親子之間每天互贈寄語,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5.通過紀念日主題班會,增加親子之間的深層次了解;6.通過組織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微旅行,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依賴。只有讓這些“心理孤獨”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打開心結,才能讓他們慢慢地與他人、集體及社會相融。
(五)經常開展預防“心理孤獨”現象的家校共育活動
對“心理孤獨”現象有預防作用的家校共育活動較多,針對鄉(xiāng)村兒童實際,應經常開展以下活動:1.寒假期間的校園開放日主題活動,春節(jié)前后,很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xiāng),學校應利用這個時間舉辦校園開放日主題活動,邀請學生家長和學生一起返校,通過設計情境性活動,增強兒童與父母及老師的情感交流,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讓兒童能夠敞開心扉;2.豐富家長學校的線上課程,以班級為單位,定期以小規(guī)模視頻活動的形式,加強老師、家長與孩子的線上互動,活躍兒童的內心世界;3.教師應經常性對兒童進行家訪,深入兒童家庭,與兒童的監(jiān)護人共同探討兒童的成長問題,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薄弱的家庭給予特別幫助。
(六)在潤物無聲中對“心理孤獨”兒童進行情感關愛
任何一所學校都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情感關愛教育,但絕大多數學校的情感關愛教育都是在專門的課程及心理咨詢室里進行的。由于教學場域過于正式,可能減少了學生得到情感關愛教育的機會。有些學生出現情感孤獨后,他們害怕別人把自己當成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不愿意找相關心理咨詢老師交談,更不愿意去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基于此,在很多學校出現一種非常令人難以理解的情況,學校越是重視情感關愛教育,相關教師承擔的個性化情感關愛教育工作越少,學校的德育工作室、心理咨詢室等越沒什么人去。在高度重視情感關愛教育、構建科學的情感關愛援助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學校的情感關愛援助應成為學校教育的常態(tài),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教育環(huán)境中化解心理困惑。
(七)建立兒童“心理孤獨”援助體系
心理孤獨,是一種較容易發(fā)生的心理現象,無論怎樣預防,這種現象都不會完全消失,特別是對于教育資源及家教能力相對薄弱的鄉(xiāng)村,心理孤獨現象發(fā)生的概率可能會更大一些。所以,必須要建立針對鄉(xiāng)村兒童的“心理孤獨”援助體系。該體系應呈現縱橫交錯的網絡結構,例如:在縱向上,由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建立關愛鄉(xiāng)村兒童心理健康的分級負責制,將職責細化落實到學校、村委會、社會教育機構、教師、監(jiān)護人;在橫向上,在地方政府的督促下,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為紐帶,與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援助組織、心理咨詢師、志愿者、學生家長等,構建起覆蓋學生種種心理問題的援助網絡,最大化地預防和化解鄉(xiāng)村兒童的“心理孤獨”問題。
(八)加強對兒童“心理孤獨”問題的研究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心理上的強大。當一個人心理上出現消極狀態(tài)時,相當于一臺機器的發(fā)動機出了問題,無論其他方面做任何努力,都會讓成長質量大打折扣。要想有效預防和化解兒童“心理孤獨”現象,不僅要從教育方法上進行實踐層面的探索,還應從理論上加強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學校及相關學術機構,應將兒童“心理孤獨”問題的研究納入課題選題計劃,成立研究團隊,制定研究方案,并將實踐研究形成理論,再用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在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鼓勵鄉(xiāng)村教師開展相關小課題研究,通過研究,讓兒童“心理孤獨”現象得到較好的預防及化解。
心理孤獨的兒童,不僅自己對什么事都不感興趣,還會將自己的很多負面情緒傳導給其他兒童,對班集體建設造成一定的阻礙。建立防止兒童心理孤獨的預警機制,及時發(fā)現心理孤獨的兒童,深挖造成兒童心理孤獨的深層次原因,積極探討化解兒童心理孤獨的方法,不讓一個鄉(xiāng)村兒童掉隊,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2B99A91F-4743-4C7C-B7FC-1376C42F77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