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雪
[摘 要]小學各年級要求獨立閱讀的課文,一般是內(nèi)容比較具體,含義比較明顯,中心比較外露的文章。語文教師一定要扎扎實實抓好訓練,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掌握一定的測驗方法,來檢驗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四年級學生,他們對三年級的文章應可以獨立閱讀和分析,五年級學生對四年級的文章要能獨立閱讀和分析。如果各年級都能根據(jù)本年級要求的側(cè)重點培養(yǎng),循序漸進,這樣的目標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關鍵詞]分析;能力;閱讀;培養(yǎng)學生
閱讀教學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看書報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能給課文劃分段落,能讀懂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書報,能理解主要內(nèi)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這個閱讀教學的任務和要求實際上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課文的能力。從對詞的理解到對句的理解,進而到對段的分析,對篇的分析,了解作者思路,把握文章中心,直到領會一些寫作特點。一二年級以對詞句分析理解為主,三年級進入段的分析訓練,四年級要能對篇進行分析,正確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五年級要掌握好作者的思路,學習和領會范文的寫作特點。
一、訓練學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詞句的能力
學生理解文章,首先是對文章中重要詞語和句子的理解。對于不同的年級,需要注重不同的內(nèi)容。
一年級主要理解實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文字符號與具體的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這是一年級學生學字學詞學句的重要任務。有了這樣的基礎,才談得上自學詞語和句子。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要注意在閱讀中培養(yǎng)好學深思的精神和不懂就問的態(tài)度。
二年級開始訓練學生獨立理解詞語的能力,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幫助學生認識詞素與詞,使他們逐步學會從要理解的詞語中選擇關鍵性的詞素,通過查閱字典,理解這個詞素的意義,然后理解整個詞語的意思。二是訓練學生不僅從字典的注釋中理解詞語,而且要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該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與作用,進而理解句子的意思。三年級要進一步培養(yǎng)獨立理解詞語的能力。到了三年級,訓練的重點要從對比較具體的詞語的理解,轉(zhuǎn)入到對比較抽象的詞語的理解,這就更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對詞語進行確切而深刻的理解。如《鹿角和鹿腿》一文中“沒精打采”這個詞,成語詞典上這樣解釋:“精神委靡不振的樣子?!痹诮虒W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文深入體會,當鹿看見自己那四只細長的腿時報怨它不美麗,怎么看怎么不喜歡,但是還沒有辦法改變時的心情。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就能更具體、準確和深刻。
三年級還要訓練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或者說是關鍵詞語)去體會整個句子的意思。如,《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課有這么一段話:“畫上的街市可熱鬧了。街上有掛著各種招牌的店鋪、作坊、酒樓、茶樓……走在街上的,是來來往往、形態(tài)各異的人:有的騎著馬,有的挑著擔,有的趕著毛驢,有的推著獨輪車,有的悠閑地在街上溜達?!边@里的“騎”“趕”“推”“溜達”等動詞可以看出畫上人的生動形象,讀了此段話,猶如我們自己真的身在其中,感受它的熱鬧。深入理解這些重點詞語,堅持這樣的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學會怎樣讀懂句子的意思了。
四五年級訓練的重點可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四五年級學生要在三年級學習的基礎上準確找到表達某一中心意思的關鍵詞語,并較深刻地領會這些詞語的意思,以及它們在表達上所起的作用。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學生在閱讀分析魯迅先生救助受傷的車夫這一情節(jié)時,應該比較自覺地找到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扶”“蹲”“夾”“洗”“敷”“扎”。這一系列的動作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懷,這一系列動詞重現(xiàn)了魯迅先生救護傷員的全過程,描述得具體、細致,讀來使人感動。第二,是進一步訓練學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如,《落花生》一課,通過文章中的內(nèi)容,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花生自身樸實無華的外表,與外表漂亮的果實比不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質(zhì),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學生只有在閱讀中比較深入地理解了相關句子的含義,才有可能正確把握全文的中心。第三,四五年級學生要能比較準確地找出整篇文章或一段文章的中心句,并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課文是怎樣表達這個中心句的意思的。如,四年級《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就要引導學生理解全文是緊扣“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這句話寫的,先寫故鄉(xiāng)楊梅樹的可愛,再寫楊梅的可愛,楊梅的可愛是重點寫的。在寫“楊梅可愛”這一部分時,又有一個中心句,接著,文章又用三個自然段分別寫楊梅形狀、顏色、滋味的可愛,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理清文章的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二、訓練學生劃分段落層次,理清作者思路的能力
一二年級的課文即使較長,每段也只有幾句話,文章的段落也不多,要通過多讀,通過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逐步感知一句句話是怎樣連成段的,一段段話是怎樣連成篇的。從三年級開始,教師要注意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段及概括段意的能力。具體要求是:三年級第一學期根據(jù)段意或段落提綱給課文分段;三年級第二學期對段落比較明顯的課文進行獨立分段。三年級第二學期開始,要練習寫段落大意和概括小標題。四年級的分段訓練一般仍在講讀課文的較后階段進行。在劃分段落時要提示劃分的原則,通過反復訓練,逐步掌握分段的規(guī)律。五年級的重點是在分段、概括段意的基礎上弄清文章脈絡,了解作者思路。五年級學生對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一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以分出段落、弄清脈絡作為深入閱讀的開始就有了可能。在分出段落、弄清脈絡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重點段落進行反復研讀,深入領會文章語言文字上的獨到之處,這樣不僅能加快閱讀的速度,更能加深閱讀的深度。劃分段落,概括段意,編報提綱,并不是每教一篇課文都必須進行訓練的。特別是三年級,應選取一些典型的課文進行訓練,有的課文以訓練為主,有的課文則以教師講解為主,反過來讓學生體會為什么要這樣分段、這樣概括段意等。四年級要多介紹方法,總結(jié)規(guī)律。五年級則要在運用這些規(guī)律中逐步形成能力。
三、訓練學生在讀想劃寫中理解內(nèi)容和把握中心的能力
要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yǎng)學生精讀細想的學習習慣。此外,還要有正確的方法。二年級開始就可以指導學生在好詞好句下加點和劃線,這些加點的詞和劃線的句,應是最能反映文章中心的關鍵詞句,加了點、劃了線,在閱讀時可以引起注意。三年級時可指導學生在文中加段落記號,在教師幫助下寫出段意或標題,在教師幫助下劃出文章的中心句,按課后提示的問題或教師布置的思考題劃出有關語句及這些語句中的關鍵字詞。三年級應要求在了解了每段大意的基礎上掌握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能把主要內(nèi)容寫下來。三年級第二學期,除歸納主要內(nèi)容外,還要能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四年級仍要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對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要比三年級要求更高,對課文中心思想的認識要比三年級更明確和深入。要學習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如重視對文章題目的分析,重視研究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弄清文章的脈絡,抓住文章的重點部分或中心句等,還要學會概括表達中心思想的方法,如一般形式是:作者通過什么內(nèi)容,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前一部分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后一部分指出作者要表達的基本觀點。對五年級學生自學課文的要求應有相應的提高,不僅是獨立閱讀的教材要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只起指點和檢查效果的作用,而且在講讀教材和閱讀教材學習前,也應強調(diào)學生先按閱讀步驟自學,做好自學筆記,然后帶著自學中未解決的問題,在教師幫助下深入學習。五年級學生應當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讀,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思考,邊圈圈點點,要能記比較完善的自學筆記,要能比較確切地劃分段落,比較準確地歸納文章的中心,特別是要能思考作者根據(jù)什么線索,采取什么步驟來組織和安排材料,能在教師幫助下了解文章寫作的特點和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
教師一定要扎扎實實抓好訓練,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和培養(yǎng),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彭華生.語文教學思維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