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2016年7月4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常設展覽館建成儀式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作為中共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六大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六大為何遠赴國外召開
1927年7月15日,黨的五大閉幕兩個月,汪精衛(wèi)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
這時我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蔣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權后,經過一系列新軍閥混戰(zhàn),建立起在全國范圍內的統治,殘酷地鎮(zhèn)壓、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26000余人。
1927年7月中旬,根據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的指示,中共中央實行改組,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zhí)孜迦私M成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8月,黨中央召開“八七會議”,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并選舉了中央臨時政治局。中央臨時政治局選舉瞿秋白、蘇兆征、李維漢為常委,瞿秋白為主席。
黨的六大的召開,經過了近一年時間的醞釀和準備。瞿秋白曾提議將會議地址定在澳門,也有人主張在香港召開,但由于白色恐怖嚴重和黨內未能取得一致意見,因此,會議地點遲遲未定。不久,當中共中央得知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和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將分別于1928年春天和夏天在莫斯科召開、少共國際(青年共產國際)也將在莫斯科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時,考慮到屆時中國共產黨將派代表出席這幾個大會,而且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夠得到共產國際的及時指導。于是,黨中央向設在莫斯科的共產國際總部發(fā)出了請示電,并于1928年3月收到肯定答復。六大會址幾經波折終于確定下來。這是黨的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
誰最早建議在蘇聯召開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蘇聯首都莫斯科郊外五一村的銀色別墅舉行。那么,關于這次大會的地點,是誰提出的建議呢?
1928年1月下旬,紅色工會國際駐中國代表米特凱維奇(曾用名亞歷山大羅維奇),從上海給莫斯科的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寫信,談到召開中共的黨代會,對于中共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因為“目前面臨的問題很復雜,必須對所有問題作出明確的回答。為了充分弄清革命的前景和任務問題,解決目前黨內的狀況和克服黨內一切錯誤傾向,迫切需要召開黨的代表大會”。他還強調:只有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才具有權威性的地位和作用。關于會議地點,米特凱維奇認為在蘇聯開會是合適的。因為“在這次黨代會上很需要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的切實領導?,F在正需要幫助黨來弄清所有問題,因此我們和中央一起給你們發(fā)去電報,我們認為在蘇聯境內召開代表大會是合適的”。他還說明中共不能在中國境內召開黨代會的3條理由:一是由于要冒遭受破壞的危險;二是因為這里沒有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的重要代表;三是因為環(huán)境不安寧會帶來焦躁情緒,不可能心平氣和地、認真地進行工作。所以,“在中國召開代表大會非常困難”。
由上可見,中共六大之所以在蘇聯境內召開,最初是來自紅色工會國際駐中國代表的建議。
陳獨秀沒有出席會議
1928年3月,共產國際在給中共中央的正式回電中,指名要前總書記陳獨秀作為特邀代表出席這次會議。但陳獨秀拒絕了這個邀請。他對前來向他傳達共產國際回電的王若飛表示,他承認共產國際路線的正確,承認自己過去的錯誤,但不會去莫斯科參會。后來,瞿秋白、周恩來也都去動員過陳獨秀,但陳獨秀始終沒有改變不參加中共六大的決定。
筆者推測原因有二。一是有情緒。陳獨秀曾提出,黨中央召開八七會議、十一月擴大會議批評他的錯誤時,都沒有讓他參加,也沒有讓他發(fā)表意見,這是不對的。二是有顧慮。大革命的失敗,給黨和革命事業(yè)帶來重大損失和傷害。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擔心到了莫斯科,會成為大會的眾矢之的,受到更為嚴厲的批評和處分,甚至“永無回國之望”?;谶@兩點考慮,陳獨秀始終堅持不去蘇聯參加中共六大,包括共產國際后來的其他理由的邀請。
半根火柴就是入境蘇聯的憑證
1928年4月2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召開常委會,研究留守問題,決定李維漢、任弼時留守,負責中央的日常工作,鄧小平為留守中央的秘書長。時年,鄧小平不滿24周歲。
從1928年4月下旬起,142位參加中共六大的代表,冒著生命危險,穿越茫茫的西伯利亞,分批秘密前往莫斯科。為了避開特務跟蹤,代表們到哈爾濱后兵分兩路,一路由綏芬河過境,另一路經滿洲里出境。黨的領導機關在哈爾濱設立了接待站,接送過往代表。代表們離開哈爾濱時,每人領了一截折斷的火柴作為接頭的信物。到滿洲里下車的代表,由蘇聯人駕駛的兩輛馬車負責接送。來人只要交上半根火柴,不必說話就可以上車。然后換乘火車,前往有7天車程的莫斯科。
周恩來途中險些被捕
周恩來夫婦的經歷頗具代表性。鄧穎超曾專門撰寫《一次遇險與脫險的經過》一文,對此進行了詳細回憶。那是1928年5月初,他們夫婦扮作古董商人,由上海乘日本輪船去大連。當輪船剛??看筮B碼頭,他們正準備上岸時,駐大連日本水上警察廳上來幾個人,對他們進行盤問。首先問周恩來是做什么的?周恩來回答是做古玩生意的(實際他們攜帶的箱子里一件古玩也沒有)。又問做生意為什么買那么多報紙?周恩來回答說,在船上沒事可以看看。又問到哪里去?周恩來回答,去吉林。問到東北干什么?答去看舅舅。這幾個人當即讓周恩來跟他們到水上警察廳。在那里,他們又詳細詢問周恩來出生年月日、學歷、職業(yè)等。對于這些人的一系列盤問,周恩來鎮(zhèn)定沉著地一一作了回答。
經過這么一番盤查,日本警察仍沒有完全消除懷疑。在周恩來夫婦乘火車到長春途中,仍有日本便衣警察跟蹤。鄧穎超回憶說:“上車后發(fā)現同我們坐對面的乘客是日本人,用中國話同我們攀談,我們也與他聊天。當時,已識破他是跟蹤我們的。我們在長春站下車時他拿出名片給恩來,日本人有交換名片的風俗(我后來才知道的)。恩來應立即回片。一般人的名片都放在西裝小口袋里,實際我們沒有名片,恩來裝著找的樣子,‘噢!我的名片沒有裝在口袋里,還在箱子里呢!很對不起。(做要去取的手勢)對方說‘不必,不必了。終于對付過去了?!?/p>
兩度遇險后,周恩來、鄧穎超終于輾轉來到哈爾濱,與李立三等人會合,乘火車到達滿洲里。在蘇聯人的幫助下,他們成功越過國境,到達莫斯科。
(摘自黨建讀物出版社《黨代會現場:99個歷史深處的細節(jié)》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