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剛
初中語文教材編選了為數(shù)眾多的古詩詞篇目,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品質胸襟、人格魅力、家國情懷等思想道德方面,優(yōu)美的詩句像一粒粒飽含詩人崇高追求的種子紛紛撒落在學生心田里,在教師的啟發(fā)教育下,悄然萌發(fā),生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古詩詞內容和學情,適時滲透相關德育主題教學,使德育在古詩詞教學中隨著傳統(tǒng)文化融入學生腦海中,有潤物無聲的效果。
梳理初中教材選編的感懷類古詩詞篇目,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不同主題,如吊古傷今、緬懷故人、懷才不遇、諷喻時弊、建功立業(yè)、人生理想等,而當下的初中學生已經面臨沉重的升學壓力,加上生活環(huán)境中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影響,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厭學、抑郁造成的極端問題時有產生。教師在感懷類古詩詞教學中,應從不同主題出發(fā),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生活壓力,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立、自強的健康心理品質,陽光、自信地走向未來。
如誦讀陸游《卜算子·詠梅》,詩人在詞中以物喻人,借梅花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因為毛澤東在寫同題詞時反其意而作,兩相比較,人們習慣上認為陸游的這首詞格調有些低,重點就在陸游是以“愁”來寫梅花的感受,而毛澤東是以“笑”來寫梅花的感受。實際上陸游在詞中以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詠梅以表達孤高傲世的情懷,需要結合陸游所處的時代與志向來理解:當時外有金兵入侵中原國土淪喪,內有奸臣當?shù)揽菇饎萘κ軌褐?,陸游作為力主抗金的人士,身處內憂外患中,正如梅花所處之嚴寒;但陸游矢志不渝的是像梅花那樣生存環(huán)境再惡劣也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這正是這首詞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所在,在學習上遭遇不被理解或者被無端妒忌時,在生活中遭遇打擊甚至陷入困境時,要學習陸游詞中的梅花在嚴冬時節(jié)凌寒獨自開、入泥香如故的品質,不輕易改變對理想的追求,矢志不渝,不忘初心,這樣就能勇敢地面對逆境,以自強不息的信念抗衡來自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堅定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送別詩是古詩詞中最為普遍的類別,一方面離別是人生常態(tài),容易在情緒上引發(fā)感慨,其中深刻的感慨見諸文字就是刻骨銘心的詩意表達;另一方面,古時候交通不便,別時容易見時難,詩人之間的別離所引發(fā)的思念、珍惜、祝愿等情感也成為送別詩的常見主題。正是這些看似平常的送別詩,卻包含著詩人在家庭、社會、朋友關系的處理上的道德規(guī)范意識。教師在這些送別類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仔細挖掘、分析、品味其中的德育因素,可以使學生從中深入理解和體會親情、友情的珍貴,學會更好地與家人、朋友、同學友好相處。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也是送別詩中的名篇。詩人送朋友離開京城長安去四川赴任,其間遠隔千山萬水,一時難以像往日那樣常聚少離分,此時表現(xiàn)出惜別是人之常情,但詩人筆下卻沒有一般送別詩中常見的悲涼、凄苦、纏綿、怨恨之類的傷感情緒。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詩句出發(fā),關注詩人在送別中所表達的不一樣的情懷。詩的開篇以“風煙望五津”描寫朋友赴任的蜀州,不是表現(xiàn)巴山蜀水的艱難險阻,而是表現(xiàn)出開闊的視野,點出與眾不同的送別意味——遠方有著多么壯闊的境界。接著以“同是宦游人”安慰朋友,無論在哪兒都一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好兒女志在四方。最難得的表達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直言空間上的離別不算什么,即使天涯海角,真摯的情誼是不會因為距離而有絲毫疏遠的,這對于今日的地球村來說似乎沒有傷感可言,但詩句中最關鍵的是“知己”之間的信任、理解、追求不會隨著空間和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是對學生在與家人、朋友、同學相處時必須堅守道德規(guī)范教育的契機。
以戰(zhàn)爭為內容或主題是古詩詞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戰(zhàn)爭類的古詩詞中,有的抒發(fā)建功立業(yè)、殺敵報國的壯志豪情,有的表達憂國憂民、期望和平的平民情懷,但不管是哪一種都蘊含著愛國主義的思想。教師在這類古詩詞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心中的家國情懷,都能從中感受到或崇高或激昂或悲壯或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在內心深處樹立愛國主義情懷。
如《木蘭詩》就是一首表現(xiàn)戰(zhàn)爭題材的北朝民歌,詩中敘述了一個傳奇的故事——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身經百戰(zhàn),建立戰(zhàn)功歸來卻不愿做官,詩中突出了花木蘭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和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詩中所塑造的木蘭形象千百年來深入人心,光彩照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木蘭作為一個女子,勇敢地選擇“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保家衛(wèi)國、投身戰(zhàn)場所體現(xiàn)的正是愛國主義精神。這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雖然說是和平年代,但天下并不太平,國防需要人保衛(wèi),艱苦的地方需要人建設,因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學生學習此詩播下的愛國主義種子。
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讓德育隨著古詩詞的學習,如春風化雨滲透學生的心田,滋潤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