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悅,張浩,宋寧寧,王芳麗,林大松*
(1.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哈爾濱 150030;2.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環(huán)境保護科研監(jiān)測所,天津 300191;3.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青島市農(nóng)村環(huán)境工程研究中心,山東 青島 266109)
鎘(Cd)作為一種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劇毒物質(zhì),在1974年就被劃定為重點污染物,隨著二戰(zhàn)后全球工業(yè)的發(fā)展,以Cd 為主的各種有毒重金屬釋放到環(huán)境中,對環(huán)境造成了廣泛的污染,過量攝入Cd會對人體腎功能、心肺系統(tǒng)造成損害,引起骨質(zhì)疏松癥等。在治理Cd污染的實踐中,生物炭的施用最為廣泛,生物炭是通過生物質(zhì)熱解獲得的碳基固體,富含的碳、氮、氫、鉀、鎂等元素,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yǎng)物質(zhì),具有較大比表面積、豐富的官能團及多孔結(jié)構(gòu),能有效地吸附重金屬,又具有成本低、環(huán)境友好、穩(wěn)定性強、修復效果明顯等優(yōu)勢,從而成為高效吸附重金屬的鈍化材料。
生物炭雖然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在長期使用中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引發(fā)的老化作用會改變其理化性質(zhì),從而影響其吸附重金屬的效果。研究表明老化作用可能會加強生物炭對重金屬的吸附,也有可能使吸附效果相對減弱。自然老化1 a 的生物炭離子間相互作用增強的同時,Cd 的吸附能力相應增強。長時間投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生物炭可被土壤生化反應釋放的HO氧化老化,因此實驗室通常使用HO模擬長期老化。相同老化條件下,不同生物炭類型的響應有所不同;CHANG 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溫玉米秸稈制得的生物炭經(jīng)HO老化后對Cd 的吸附能力減弱;使用不同濃度HO對生物炭進行老化,可能會逆轉(zhuǎn)其對陽離子和陰離子的吸附能力。老化次數(shù)的不同可以模擬生物炭在自然界老化程度的不同,本課題組先前對于老化生物炭的研究中,在利用HO重復對稻殼生物炭老化后,認為陽離子-π 為主要吸附機制,且老化后對Cd的吸附能力降低,與簡單老化程度相比,老化程度的加深似乎加大了Cd 吸附過程中無機組分的貢獻,研究過程中,使用單一的生物炭材料難以對老化過程做出進一步推斷。玉米秸稈生物炭作為使用廣泛的生物炭之一,其富硅特性會影響氧化老化后生物炭的吸附能力,總體來看,老化后的生物炭對重金屬的吸附效果因受溫度、材料、農(nóng)藝措施的影響并不一致,生物炭老化后對重金屬吸附效果和機制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解釋。采用化學氧化在實驗室對生物炭進行模擬老化時,使用HO作為強氧化劑,其在酸性或堿性條件下都可以與生物炭發(fā)生氧化反應。目前對于老化后生物炭表面及性能的改變有較為豐富的研究,但有關(guān)廣泛使用的富硅玉米秸稈生物炭在深度氧化老化下,生物炭特別是其中硅元素是否影響Cd 的吸附及老化機理還有待探討。
本試驗利用HO對玉米秸稈生物炭進行老化,通過多次老化(與HO反應1、2、3 次)模擬生物炭在自然界中老化程度,探究模擬過程中生物炭對Cd 吸附能力的穩(wěn)定性,研究不同老化程度生物炭對Cd 的吸附效果、生物炭及老化生物炭表面孔隙、理化性質(zhì)的變化及對重金屬吸附的影響,為生物炭吸附重金屬的實際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本研究采用的生物炭購自南京智融聯(lián)科技有限公司,原料為玉米秸稈,采用“程序升溫控制”技術(shù),即每分鐘升溫8.5 ℃,至最高溫度500 ℃,維持此溫度直至出氣口再無氣體溢出,關(guān)閉加熱程序,炭化過程持續(xù)10 h。
老化生物炭的制備:本研究選用HO對新鮮生物炭進行氧化處理,模擬生物炭在自然條件下的老化過程。具體操作如下:稱取一定量玉米秸稈生物炭,加入15% 的HO溶液,生物炭和氧化劑的比例為1∶10(∶),80 ℃水浴加熱6 h,氧化后將樣品過濾,用超純水反復清洗2~3 次,直至pH 值穩(wěn)定,將老化后生物炭轉(zhuǎn)移至玻璃培養(yǎng)皿中放入烘箱在105 ℃下烘干,此為1次老化過程,制得生物炭標記為OYM1,重復上述操作制得老化2、3 次生物炭,標記為OYM2、OYM3,未氧化玉米秸稈生物炭標記為YM。
元素分析:利用元素分析儀(CHN-O-Papid,Heraeus)測定生物炭及老化生物炭的元素組成(C、H、N、O)并計算元素比例。
比表面積及孔徑:采用比表面積及孔隙測定儀(ASAP2020,美國)測定生物炭比表面積和孔徑。
電鏡掃描:將適量生物炭用膠帶粘在樣品臺上,再對樣品進行噴金處理,使用掃描電鏡對樣品進行分析,觀察樣品表面形貌。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分析:采用傅里葉紅外分析儀進行分析。采用溴化鉀(KBr)混合壓片法制片,制得的薄片干燥后在1.0 cm的分辨率下,選擇4 000~400 cm為掃描范圍得到紅外光譜分析圖,分析生物炭表面官能團。
碳譜分析:使用固體核磁共振分析儀獲得生物炭樣品C NMR 譜圖,脈沖序列cpmas,樣品管3.2 mm,轉(zhuǎn)速15 kHz,接觸時間5 ms,弛豫延遲2 s,累加次數(shù)512 次。
1.3.1 吸附動力學試驗
配制 100 mg·L的Cd(NO)溶液,使用0.01 mol·L的NaNO作為背景電解質(zhì)溶液,稱取2 g 生物炭及老化生物炭于燒杯中,加入500 mL的Cd(NO)溶液,放置在磁力攪拌器上,在室溫25 ℃條件下以220 r·min連續(xù)攪拌24 h。分別在攪拌的第1、3、5、10、20、30、60、120、180、240、360、540、720 min 和 1 440 min取樣,用0.45 μm 濾膜過濾,隨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儀測定Cd質(zhì)量濃度。
1.3.2 等溫吸附試驗
配制濃度為 3 0、60、80、100、120 mg·L和 1 50 mg·L的Cd溶液,稱取0.08 g生物炭及老化生物炭于50 mL 離心管中,加入20 mL 上述溶液加蓋密封充分混勻,置于恒溫(10、25 ℃和45 ℃)培養(yǎng)振蕩箱(220 r·min)振蕩 2 4 h 取出,過 0 .45 μm 濾膜至聚乙烯離心管中,加1% 濃HNO酸化,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儀測定Cd質(zhì)量濃度。
采用準一級動力學方程(Pseudo-first-order)和準二級動力學方程(Pseudo-second order)進行非線性擬合,其公式為:
式中:為吸附時間,min;為準一級動力學方程速率常數(shù),min;為準二級動力學方程速率常數(shù),g·mg·min;q和分別為時刻和吸附平衡時 Cd吸附量,mg·g。
Langmuir 和Freundlich 方程常用來描述重金屬在碳質(zhì)材料、土壤和無機礦物上的吸附,其具體方程如下:
式中:為吸附平衡時溶液中Cd的濃度,mg·L;為最大吸附量,mg·g;是表征吸附劑和吸附質(zhì)之間親和力的參數(shù),L·mg;為Freundlich 吸附容量的參數(shù),(mg·g)(L·mg);為方程的指數(shù)。
表1 生物炭和氧化生物炭組成分析Table 1 Element contents of original and oxidized biochar
化學氧化老化后,生物炭H/C 原子比整體上比YM 高,表現(xiàn)為 OYM1>OYM3>OYM2>YM,O/C 和(O+N)/C 的原子比逐漸升高,整體表現(xiàn)為OYM3>OYM2>OYM1>YM,表示生物炭在受到HO氧化后表面芳香環(huán)被破壞,極性增強,含氧官能團被引入。極性的增強導致生物炭親水能力增強,表面形成水膜,吸附能力降低,從而對Cd的吸附能力減弱。
從EDS 能譜圖(圖1)可以看出,玉米秸稈生物炭表面主要由C、O及無機鹽離子Si、Au、Cl、Mg、K組成,隨著老化次數(shù)增加,堿性元素(Mg、K)含量下降,其原子百分比之和整體表現(xiàn)為YM(1.41%)>OYM1(0.73%)>OYM3(0.07%)>OYM2(0.06%),生物炭老化后堿性元素百分比下降,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表明,生物炭老化時經(jīng)常會伴隨著堿性元素的釋放,導致生物炭吸附能力減弱。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堿性元素對作物的生長和重金屬的固定尤為重要。生物炭中的陽離子(Mg、K、Au)可以通過靜電引力、沉淀及官能團絡(luò)合作用附著在生物炭上,并在Cd 溶液中通過生物炭對 Cd的吸附而置換出來,XU 等研究發(fā)現(xiàn),生物炭表面陽離子可以通過離子交換作用吸附水溶液中的Cd,本研究中,隨著老化次數(shù)的增多,陽離子百分比降低,生物炭對Cd的吸附效果減弱,說明堿性元素對生物炭吸附有一定的影響。
圖1 生物炭YM、OYM1、OYM2、OYM3的EDS能譜圖Figure 1 EDS diagram of biochar YM,OYM1,OYM2,and OYM3
根據(jù)N吸附法測試材料結(jié)構(gòu),用BET 公式獲得材料比表面積(表2),大小順序為OYM2(36.49 m·g)>OYM3(24.08 m·g)>OYM1(23.73 m·g)>YM(11.92 m·g),總孔體積大小順序為 OYM2(0.054 cm· g)>OYM3(0.038 cm· g)>OYM1(0.146 cm·g)>YM(0.022 cm·g),根據(jù) BJH 計算得到平均孔徑,大小順序為YM(7.52 nm)>OYM3(6.29 nm)>OYM1(6.14 nm)>OYM2(5.94 nm),與YM 相比老化生物炭OYM3 平 均 孔 徑 縮 小 了 16.36%,OYM1 縮 小 了18.35%,OYM2 縮小了21.01%,可見生物炭老化后表面性能比老化前有了很大提升,生物炭平均孔徑縮小,對應微孔體積與比表面積增大,可能是氧化作用打開了生物炭內(nèi)部孔道,孔隙結(jié)構(gòu)的增強為重金屬提供了更多的吸附點,從而加強了生物炭對重金屬的物理吸附。
表2 生物炭和氧化生物炭的孔隙結(jié)構(gòu)參數(shù)Table 2 Porous structures of original and oxidized biochar
根據(jù)N吸附-脫附曲線,由圖2a 所示,原始生物炭及老化生物炭曲線測試呈現(xiàn)出曲線屬于Ⅳ型吸附模型,在后段吸附線與脫附線分離,受毛細管凝聚現(xiàn)象的影響,出現(xiàn)較明顯的H3 型滯后環(huán),H3 滯后環(huán)表示在相對壓力接近飽和時未達到平衡狀態(tài),表明所測生物炭由松散片狀顆粒形成的孔道結(jié)構(gòu);圖2b 為生物炭的孔徑分布圖,可知生物炭和氧化生物炭的孔徑分布在2~10 nm 范圍內(nèi),屬于介孔范圍內(nèi),表明生物炭屬于介孔材料,滯后環(huán)在相對壓力變化0.6~1.0區(qū)間產(chǎn)生,表示生物炭由介孔結(jié)構(gòu)組成。
圖2 老化前后生物炭的孔徑分布和N2吸附-脫附曲線Figure 2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curves of original and oxidized biochar
由電鏡圖(圖3)可以看出,原始玉米秸稈生物炭作為秸稈類生物炭呈管狀結(jié)構(gòu),表面較為光滑,孔徑較大,孔隙分布雜亂無序;隨生物炭老化次數(shù)的增加,生物炭表面光滑度上升,表面凹槽更加清晰,管狀結(jié)構(gòu)遭到破壞,孔洞坍塌,創(chuàng)造出很多中孔結(jié)構(gòu),比表面積增大的同時,表面出現(xiàn)團聚的固體小顆粒,可能是硅酸鹽沉淀或生物質(zhì)中灰分聚集現(xiàn)象,這與表1 結(jié)果中灰分增大相同。生物炭吸附Cd 后表面出現(xiàn)顆粒狀結(jié)晶,可能是吸附Cd 后留下的含Cd 礦物結(jié)晶。
圖3 生物炭吸附Cd2+前后的SEM圖Figure 3 SEM before and after adsorption of Cd2+by biochar
固體C 核磁共振譜圖結(jié)果如圖4 所示,烷基碳的相對化學位移為0~45×10,取代脂肪碳(醇、胺、碳水化合物、醚、甲基和乙醛)的相對化學位移為45×10~93×10,芳香碳的相對化學位移為 9 3×10~165×10,酚碳的相對化學位移為145×10~163×10,羧基及羧基碳的相對化學位移為165×10~220×10。觀察圖4發(fā)現(xiàn)125×10左右出現(xiàn)明顯波峰,說明生物炭主要由芳香族組成,并隨著生物炭老化次數(shù)的增加,生物炭吸附Cd后,吸收峰減弱,生物炭芳香性降低對應H/C 原子比增大,WANG 等也得到相同結(jié)論,說明陽離子-π 鍵參與吸附Cd的機制,OYM2 與 OYM3 在 165×10左右發(fā)現(xiàn)明顯波峰,可能是在老化過程中出現(xiàn)羧基碳。含氧官能團的增加與元素分析結(jié)果一致,波峰在吸附Cd后顯著減弱,說明老化后羧基碳含量增加并以偶極-偶極相互作用(如陽離子-π)參與生物炭表面吸附作用,或許為主要吸附機理,吸附后波峰的減弱證明芳香碳、羧基碳參與Cd的吸收。相關(guān)研究證實,生物炭表面芳香族結(jié)構(gòu)能夠與π電子結(jié)合,與Cd發(fā)生電子供體-受體作用,影響吸附重金屬。
圖4 生物炭和氧化生物炭吸附前后的CP/MAS-13C-NMR圖譜Figure 4 CP/MAS-13C-NMR spectra of original and oxidized biochar
圖5 生物炭和氧化生物炭吸附前后的FTIR圖Figure 5 FTIR spectras of original and oxidized biochar
2.7.1 吸附動力學
如圖6 所示,生物炭老化前后對Cd的吸附類型基本一致,吸附量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0~60 min內(nèi),4 種生物炭均處于快速吸附階段,而后吸附減慢趨于平衡,OYM2 和OYM3 在20 min 后迅速趨于平衡,YM 和 OYM1 在 300 min 時趨于平衡,總體吸附量表現(xiàn)為YM>OYM1>OYM3>OYM2。
圖6 生物炭和氧化生物炭對Cd2+的吸附動力學方程擬合Figure 6 Kinetics of Cd2+ adsorption by original and oxidized biochar
由表 3 可知,YM、OYM1 和 OYM3 的準二級動力學方程擬合系數(shù)分別為0.944、0.968 和0.975,均大于準一級動力學方程;而OYM2的準一級動力學方程擬合系數(shù)為0.932,大于準二級動力學方程。因此,準一級動力學方程適合描述OYM2 對Cd的吸附過程,即物理吸附為主,準二級動力學方程更適合描述YM、OYM1 和 OYM3 對 Cd的吸附過程,即化學吸附為主,表面吸附及物理吸附共同作用。故YM、OYM1和OYM3對Cd的吸附不完全依賴于生物炭的比表面積大小,而取決于表面的含氧官能團,或在生物炭吸附過程中發(fā)生沉淀、絡(luò)合、離子交換等多步驟化學反應,化學老化或許會改變生物炭的吸附機制,當?shù)竭_一定氧化老化程度時(OYM2),對Cd吸附表現(xiàn)為物理吸附或短暫占據(jù)主導地位,與稻殼生物炭相比,由于材料本身結(jié)構(gòu)的差異,玉米秸稈生物炭在老化后不完全為化學吸附,生物炭比表面積及孔徑的變化使得生物炭穩(wěn)定性較稻殼生物炭差,吸附過程更加多元,但由于老化后進行水洗的作用,根據(jù)SEM 圖像顯示,生物炭表面光滑不易吸附Cd。
表3 Cd2+吸附動力學相關(guān)參數(shù)Table 3 Kinetic parameters of adsorption on Cd2+
2.7.2 吸附等溫線
本研究以吸附平衡濃度為橫坐標,生物炭吸附量為縱坐標,在283、298、318 K 下達到吸附平衡的數(shù)據(jù)做等溫線擬合圖,如圖7 所示,老化生物炭隨Cd濃度增加而迅速趨于平緩,即生物炭的吸附位點逐漸等于或少于溶液中的Cd。通過Langmiur 和Freundlich 擬合方程計算得出(表4),在283 K 和318 K 下對Cd的最大吸附量()按老化次數(shù)增加依次減小,YM 的吸附量最大,OYM3吸附量最??;在298 K下對 Cd的最大吸附量()按 YM(17.46 mg·g)>OYM1(7.59 mg·g)>OYM3(5.27 mg·g)>OYM2(4.64 mg·g)依次減小,YM吸附量最大,OYM2吸附量最小。在同一溫度下,老化生物炭吸附量均低于YM,表明老化后生物炭對Cd的吸收能力減弱,YM和OYM1對Cd的吸附量在318 K達到最大,OYM2和OYM3在283 K達到最大,說明老化后生物炭在溫度升高后吸附效應減弱。
圖7 生物炭和氧化生物炭對Cd2+的吸附等溫線Figure 7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Cd2+on original and oxidized biochar
表4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溫式相關(guān)參數(shù)Table 4 Parameters of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isotherm equation fitting for Cd2+
如圖7 所示,在3個溫度條件下YM 的Langmuir擬合參數(shù)均大于Freundlich 擬合參數(shù),表明Langmuir模型更能夠反映YM 吸附重金屬的形式為單分子層吸附;在3個溫度條件下OYM1的Freundlich擬合參數(shù) 均 大 于 Langmuir 擬 合 參 數(shù) ,OYM2 在 283 K 下Freundlich 擬合參數(shù)大于Langmuir 擬合參數(shù),OYM3在318 K 下Langmuir 擬合參數(shù)大于Freundlich 擬合參數(shù),總體上看 OYM1、OYM3 的 Freundlich 擬合參數(shù)優(yōu)于Langmuir,吸附過程為多分子層吸附,吸附效應受表面官能團及堿金屬元素影響,表中所有反應中均小于1,表示在整個吸附過程屬于有效吸附。生物炭對Cd的吸附過程是多種混合機制。Langmuir方程中參數(shù)越大,生物炭對Cd的親和力越大,可以看出老化生物炭對Cd吸附能力減弱。
2.7.3 老化生物炭對Cd的吸附機理
圖8 玉米秸稈生物炭對Cd2+吸附及其老化作用響應機理Figure 8 Adsorption of Cd2+by corn straw biochar and its aging response mechanism
(1)利用HO模擬生物炭在自然界的深度老化過程,會促進無機組分發(fā)揮作用,Cd的吸附能力主要依靠陽離子-π作用及礦物共沉淀作用。
(2)玉米秸稈生物炭作為介孔富硅類生物炭,結(jié)構(gòu)不夠穩(wěn)定,氧化老化過程初期易形成碳酸硅沉淀干擾Cd吸附能力,雖然能與Cd 形成硅酸鹽沉淀,但不作為主要吸附機理。
(3)由吸附動力學及等溫吸附試驗可知,玉米秸稈生物炭老化后對Cd的吸附能力減弱,吸附機理符合準二級動力學方程,氧化老化過程通過降低鹽基離子飽和度抑制Cd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