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
“人生似水豈無涯,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惫磐駚恚剿畼?,得之于心,寓之于形,總是為人們所稱道。
談起山水,我腦海最先涌現(xiàn)的,不是漫漫無邊的長江東流水,也不是高聳入云霄的巍峨泰山,而是三重山水幾許情。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古人喜看山水,愛寫山水,山水之景凝聚筆尖,落筆即成佳作。品《三峽》,“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三峽之景似在眼前;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仿佛切身置于那茫茫冰雪間……透過紙上只言片語,我們能看到不同的山水天地,此中妙景,便是看山看水的第一重。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墩撜Z》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受萬民景仰,立于天地,養(yǎng)育萬物;水承生命寄托,暢游天地,包容世間。古人將山視為永恒的堅守,將水視為永恒的德行。古人寄情山水,或抒發(fā)難言的悲憤,或展現(xiàn)心中的不滿,或分享內(nèi)心的樂趣?!对狸枠怯洝分小耙牿[猿啼”,寄托了范仲淹“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的悲情;而“春和景明……漁歌互答”,則足見其歡情。情融于景,景納其情,我們看這些山水,也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而是有了或悲或喜、或愁或欣的山水,這便是看山看水的第二重。
第三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東坡《記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讀出了超脫的情懷;讀《徐霞客游記》,“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讀出了桀驁不屈之品質(zhì)。他們在諸多山水中有所感悟,有所解脫,山依舊是那山,水依舊是那水,但是從這山水中尋找真正的自己,這便是看山看水的第三重。
正是:三重山水疊為文,人間清歡有真情。
評點
文章采用“總分總”的形式,圍繞“山水”寫了三層內(nèi)容,構(gòu)成并列關(guān)系,給人以美的享受;其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從客觀角度寫山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從主觀角度寫山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從山水的作用寫山水。不蔓不枝,新穎別致。最后,語言頗生動形象,對偶句、排比句處處皆是,給人以美感
(指導教師:譚新陽/ 編輯:于智博)D85E3800-4E58-40D1-A2DA-71842DE46F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