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旋嘉
高新技術的發(fā)展不僅促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還提升了人們在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隨著數字科技的發(fā)展,藝術和設計領域由原先的觀眾只是單一地欣賞和缺乏參與感,到如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數字媒體的展演形式層出不窮。這種趨勢在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的同時,也對新媒體藝術在未來的互動方式和展演形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新媒體藝術與科技在互相融合發(fā)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技術的革新,尤其是交互技術的發(fā)展,為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呈現、舞臺特效和數字展演效果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增加了人們在體驗、欣賞藝術作品時的參與感,這是體現藝術與科技融合的一種很好的呈現方式。
數字媒介在新媒體藝術中的作用介紹
數字媒介作為一種信息的載體,包含數字化的圖片、文字、聲音、動畫、影像等,通過將不同元素進行排列組合,可以向觀眾傳遞更加豐富的信息和內容[ 1 ],數字化的信息傳遞也更加符合保羅·萊文森在《數字麥克盧漢》中提出的“媒介人性化趨勢”。
在新媒體藝術領域,數字媒介的運用對作品的呈現和展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僅能夠升華作品內容,還能夠令作品更加形象生動。一方面,數字媒介突出了藝術作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便捷地展示了這種時空轉化的效果,為觀眾打造了真正的沉浸式娛樂體驗,這種變化效果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觀眾的注意力會隨著情節(jié)、畫面的實時改變而發(fā)生變化,在激發(fā)觀眾的好奇心的同時也彌補了傳統(tǒng)藝術中所缺乏的體驗感。另一方面,為了讓數字藝術能夠取長補短,發(fā)揮新媒體藝術跨專業(yè)整合資源的優(yōu)勢,創(chuàng)作者需要在選取數字元素和創(chuàng)作內容的匹配上進行一系列嘗試,發(fā)揮數字媒介的優(yōu)勢,進行媒介的疊加和拓展應用,以便達到最優(yōu)的創(chuàng)作效果。
互動科技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分析
多種互動科技在新媒體藝術中的運用真正實現了科技助力藝術、打造更加豐富多元化的體驗的藝術創(chuàng)作目的?;涌萍嫉恼宫F形式主要是通過觸控、識別、投影、全息,以及墻面或地面屏幕交互來實現的,在數字化和高新技術的驅使下,未來可以更好地發(fā)揮互動科技的魅力。藝術中的互動方式,一種是指情節(jié)上的互動,作品通過表演者的互動呈現給觀眾一場美輪美奐的演出;另一種是指技術上的互動,通過攝像頭、傳感器、互動裝置、人體動態(tài)捕捉等多種高科技設備產生的藝術效果反饋。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進行了一系列高新科技的新媒體藝術展演,其中由張藝謀導演執(zhí)導的節(jié)目《立春》中(圖1),近400名武校的學生手持翠綠色發(fā)光長桿,在短短3分鐘的表演中配合數字舞臺效果幻化成春風、春苗、蒲公英等視覺畫面,舞臺與表演者之間產生的微妙變化,不僅讓觀眾和作品之間有了劇情和內容的互動,還讓藝術效果得到了升華。
開幕式的現場不僅使用了包含雪花元素的科技火炬臺,還在冰面下使用了地面屏幕,除了這些硬核科技外,現場還用到了AI、裸眼3D和動態(tài)實時捕捉等技術。開幕式中“和平鴿”節(jié)目也令人印象深刻,為了更好地展現孩子們的活潑和舞臺動態(tài)效果,導演組使用了最新的“動作捕捉”系統(tǒng)。在一萬多平方米的巨型冰面上,一時間涌入了上百個手持和平鴿的孩子,這些孩子在冰面上嬉戲、舞蹈,腳下的冰面隨著他們移動和奔跑實時生成了一朵朵閃亮的雪花,這些雪花是根據孩子們的位置精準定位,實時渲染出來的。
這一高新技術在我國是第一次在如此大面積的捕捉范圍內使用,最終實現了動作捕捉技術加上大屏幕的實時渲染互動的藝術效果,技術與藝術的完美配合和小演員們的精彩演出為冬奧會的開幕式又增添了一場完美的演出(圖2)。互動科技在冬奧會開幕式上的應用,很好地表現了我國冬奧文化的同時,也為國內新媒體藝術的展演創(chuàng)新和交互技術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2 ]。
新媒體藝術中的數字互動體驗升級
新媒體藝術中的互動體驗,大部分是依托數字媒介觸發(fā)的包含視覺、聽覺、觸覺等一系列的感官體驗,伴隨著互動的形式,向觀眾傳遞某種高藝術感知和高沉浸感的藝術感受。數字互動的媒介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圖形的互動、藝術裝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的革新也會帶給人們生活體驗的改變。
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人們對藝術的體驗不再局限于物質,創(chuàng)作的方式也由物質化的形式轉變?yōu)閿底只男问?。這讓創(chuàng)作者變得更加具有想象力,也讓觀眾在數字語境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超越了迄今為止固有的概念,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不再受到物質材料的束縛,各種新媒介、新技術層面上的界限隨之消失。國際上也有相當多的藝術團隊在探索如何進行數字互動體驗升級,較為知名和成功的是一直都比較受到大眾喜愛的teamLab藝術團隊,其藝術作品很好地體現了數字科技與互動體驗的主題。
teamLab團隊的大多數作品都是沉浸式數字化互動體驗空間,例如,2018年的《無窮無盡的水晶宇宙/The Infinite Crystal Universe》(圖3)是一件通過積累光點矩陣而形成的立體空間作品,類似于無數條從天而降的光帶形成的點陣圖像,觀眾通過智能手機選取不同的元素上傳到矩陣中,會通過LED燈光矩陣投放出不同的七彩燈光效果,通過周圍鏡面的反射,呈現出無盡的水晶空間效果,宛如宇宙中的星辰。展覽期間觀眾不斷上傳信息,因此作品也被無時無刻地加工創(chuàng)作著,并且觀眾可以在空間內來回移動,更好地感受光影變化帶來的數字沉浸式感官體驗,這便是用數字科技媒介打造的無窮無盡的水晶宇宙。
數字化的創(chuàng)新讓未來的體驗變得更加豐富,這種超越現實和感官的綜合互動體驗的升級,在行業(yè)領域的應用也會更加廣泛。數字技術在滿足人們暢想世界中的“為所欲為”時,也相應地對創(chuàng)意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56E7267-F624-4B24-82E8-59AF75F3EE63
數字科技與互動體驗應用案例
通過了解藝術與科技,以期對于未來數字世界和互動體驗的應用做進一步探索,這對藝術、設計、人文、科技以及人類與生存的環(huán)境在未來如何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嶄新的價值。以北京服裝設計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2019年本科畢業(yè)設計作品《蛀孔》為例,對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表現形式的應用進行進一步研究分析。
該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作品《蛀孔》希望通過數字媒介和體感交互給觀眾呈現一個表現人與自然關系的數字體感互動作品,通過Kinect體感設備和數字生成影像在虛擬世界中構造出一個互動場景。
第一個場景是通過綁定觀眾的骨骼和模型,讓觀眾可以在場景中勻速行走和揮舞手臂,將觀眾的動作和感官意識帶入數字世界中(圖4)。
第二個場景是當觀眾走出洞穴的時候,模型會無法動彈,身上逐漸被藤蔓等植物所覆蓋直到變成一個植物體,觀眾的眼前是一片廢土(圖5)。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這導致人類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化,其最終也會影響人類的健康。
數字科技與互動體驗的未來展望
數字科技的不斷迭代出新和多種媒介的融合發(fā)展,讓原本的互動方式由人機互動向多種媒體高科技的方式拓展,形成更加流暢自然的體驗方式。而新媒體藝術的獨特形式又不斷地對科學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未來的作品中必將呈現出更加數字化的趨勢,將三維技術、美術視覺、聲音和表演藝術進行結合,產生更加豐富和多維度的體驗。讓觀眾沉浸在一系列由科技和參與感帶來的奇妙感受之中,通過這一類多感官的互動體驗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不僅將人們對體驗的認知進行了升級,更是為未來藝術如何更好地與觀眾互動,觀眾又將如何融入和感受藝術作品,提供了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3 ]。
互動科技的運用真正地實現了科技助力藝術的目的,通過數字科技、三維渲染、互動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了超越現實的美輪美奐的藝術效果。這種由科技帶來的體驗革新,必將打破以往的生產模式,無論是從藝術還是設計甚至是科學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探討,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應用價值。由此可見,數字科技推進的互動體驗升級在未來將越發(fā)令人期待。
新媒體藝術中互動體驗的呈現方式主要是通過現代數字手段,一般是將實時交互或參與式交互融入藝術作品中,受到數字媒介、交互科技和互動體驗的發(fā)展影響,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逐漸變得更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感染力。數字科技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媒介,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未來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創(chuàng)作者可以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使用更多的科技手段來增強藝術效果,以及打造更具有代入感的互動體驗[ 4 ]。通過讓觀眾參與到作品中,打破了觀眾只是欣賞作品的單一觀賞體驗模式,更好地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參考文獻
[1]李偉,成喬明.數字媒介與展示空間“融合”的觀念與策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04):64-67.
[2]段似膺.國內新媒體藝術研究綜述[J].云夢學刊,2015,36(01):13-22.
[3]朱映雪.淺談新媒體藝術中的交互性[J].工業(yè)設計.2012(02):187.
[4]劉世文.新媒體藝術實踐呼喚藝術媒介批評——關于新媒體藝術批評的思考[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01):15-20.F56E7267-F624-4B24-82E8-59AF75F3EE63